
以良好的保密性為立業之本的魏格林銀行(Wegelin) 271年來低調行事,很少進入公眾的視野。但今年2月2日在紐約公布的一份起訴書把這家銀行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這家瑞士最古老的銀行厚顏無恥地利用離岸賬戶幫助其美國客戶逃避了約12億美元的稅款,還從瑞士銀行巨頭瑞銀集團(UBS ,也已遭到美國檢方調查)那里挖走了一部分美國客戶。
這是瑞士銀行第一次遭到起訴,它震驚了整個瑞士金融業。威格林銀行總裁康拉德·哈姆勒曾經堅持認為保護客戶免受其政府稅收制度的影響是銀行的權利,并傲慢地對“稅收卡特爾”(tax cartels)和“非法國家”(illegitimate states)這樣的批評置之不理。但現在即使他低頭道歉,也不能使魏格林銀行免于美國檢察官發起的刑事訴訟了。
各國政府過去曾一度對其富裕公民的海外逃稅伎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現在由于經濟危機導致收稅大減,它們開始對稅收收入錙銖必較。因此,一場針對銀行保密制度的冷戰拉開了帷幕。美國游說團體“稅收正義網”稱,全球每年的逃稅金額高達3.1萬億美元。美國、英國和德國已經尋求與瑞士和列支敦士登等避稅天堂達成透明協議;歐盟也在加強監管;印度等新興經濟體也在著手展開自己的行動。
1934年,瑞士制定了有關銀行保密制度的法律,將泄露客戶身份定義為刑事犯罪。這一法律使瑞士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避稅天堂。據波士頓咨詢集團的統計,瑞士銀行吸收的存款約為2.1萬億美元,占美國離岸財富的27%。過去所有試圖打破銀行保密制度的努力都被瑞士的銀行家和監管者們一一規避和瓦解。瑞士的銀行家堅持認為,尊重那些既體面又精明的客戶的隱私是一個基本原則。可事實上他們只是為了從詐騙犯、逃稅人和獨裁者客戶那兒獲得大筆的報酬。

美國對此采取了最為強硬的立場,它要求11家瑞士銀行提交其美國客戶的名單。2009年,瑞士銀行的保密制度第一次出現松動,瑞銀集團因協助逃稅而被迫向美國繳納了7.8億美元罰款,并提交了4400多份賬戶資料。1月份,又有另外幾家瑞士銀行向美國政府提交了詳細的客戶資料,不過由于還沒有達成最終協議,它們對這些資料進行了加密。
美國政府希望通過上述行動和對魏格林銀行的起訴來促使眾多擁有海外銀行賬戶的美國人感到恐慌,進而使他們主動納稅。美國國家稅務局(IRS)還像去多年前做的那樣開始推行第三次稅務特赦計劃,但對瑞士銀行來說更糟糕的還在后面。美國的《海外賬戶稅收遵從法案》(FATCA)將從2013年起開始施行。該法案將對外國金融機構施加壓力,要求其收集和提供美國賬戶持有者的名單,否則其在美國的所有投資活動都要繳納30%的預提稅。該法案可能會在未來10多年里給美國帶來100億美元的稅收,但對于那些必須遵守該法案的外國銀行來說,則意味著它們的成本將會翻番。2月8日,美國做出了讓步,為低風險銀行制定了更寬松的時間表,還提供了簡化過的執行方案。
其他國家則采取了更為溫和的策略。2011年德國、英國與瑞士達成了名為“魔方”的雙邊條約(該條約以魔方這種需要按照嚴格的順序移動才能完成游戲的玩具命名)。兩國并沒有強迫瑞士放棄其客戶匿名政策,因為這可能導致瑞士強烈反彈。根據“魔方”條約,瑞士銀行賬戶的海外持有人必須支付一筆錢來彌補未繳納的稅款,外加一年的預提稅。瑞士負責收集這筆資金并轉交給英德兩國政府,與此同時賬戶持有人的姓名依舊保持匿名。許多人認為,這是瑞士銀行的一次重大勝利。批評人士也指出,英國政府認為該條約能帶來70億英鎊(約合110億美元)稅收的想法過于樂觀。
現在,美國的強硬態度鼓舞了其他國家。德國政客聲稱“魔方”條約給瑞士的壓力太小。歐盟委員會也表示,“魔方”條約違反了2005年出臺的歐盟儲蓄稅指令,因為該條約使得離岸賬戶持有者只需支付較低利率的預提稅就能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歐盟稅務專員阿爾吉達斯·賽梅塔指出,這些條約必須被重新商議。他表示,英國和德國不愿意冒險由歐洲法院來解決此事,它們已經同意私下重新商議“魔方”條約。不過英德兩國政府都沒有對此發表具體評論。賽梅塔表示他今年的“主要任務”是進一步強化歐盟儲蓄稅指令的權威性。他希望盡快被授命來負責協商事務。如果盧森堡和奧地利這兩大歐洲本土的避稅天堂都同意進行協商,就意味著其他國家可以獲得更多的預提稅,并進一步勒緊全權信托的脖子(全權信托指稅務律師所鐘愛的復雜而隱蔽的納稅實體)。
塞梅塔最終的目標是達成國家財務部門之間自動的信息交換。這將為瑞士銀行保密制度敲響喪鐘,對于其他避稅天堂來說,這也將是致命的一擊。就目前而言,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實施的金融信息公開標準是“信息索取”。瑞士在極不情愿的情況下被迫接受了這一標準。各國政府因此可以向瑞士銀行索取特定罪犯的相關資料,但不允許進行任何審前調查,并且每年索取的資料數量也受到限制。尼古拉斯·薩克斯森評論道:“這就好像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要排干一個沼澤的水,而它們手里只有一根吸管。”尼古拉斯·薩克斯森同時也是《金銀島》(Treasure Islands)一書的作者,避稅天堂是該書的主題。
賽梅塔宣稱,這一次他準備對瑞士采取更為強硬的態度。除了使用“胡蘿卜”,還將用上“大棒”,他可能會限制瑞士銀行進入歐盟金融市場。
秘密外泄
所有這些行動使瑞士遭到了重創。美國對魏格林銀行的起訴使一些人感到憤怒。美國—瑞士商會的馬丁·納維爾抱怨道:“你不能在和平談判期間發動攻擊。”但越來越多的瑞士銀行已經開始開始招架不住外界的壓力;瑞士公眾對于保密制度的支持力度也在減弱。今年1月,當瑞士央行總裁菲利普·希爾德布蘭德因為妻子參與一宗貨幣交易而引咎辭職時,公眾關注的焦點集中在他做出的錯誤判斷的可能性上,而非該泄露交易的信息違背了隱私制度(該交易是由一家私人銀行的雇員泄漏出去的)。如果在前幾年,情況可能會完全相反。即使是在對金融家非常友好的瑞士,經濟危機加上洗錢與黑幕交易丑聞的曝光,已經使得銀行家的受歡迎度下降。兩名內幕揭發者動搖了瑞士銀行業的根基:一位是魯道夫·埃爾默,他將瑞士寶盛銀行(Julius Baer) 在開曼的運營文件交給了“維基解密”;另一位則是瑞銀集團的布拉德利·波肯菲爾德。現在他們兩人都陷入了司法糾紛。
這一切造成的不確定性對于瑞士銀行業來說非常不利。因此銀行家們也無可奈何地表達了盡快達成協議的愿望,盡管他們中沒多少人會對協議內容表示認同(更不會贊成自動信息交換)。不過如果真的達成協議,許多瑞士銀行將要支付巨額罰款。2月6日,瑞士最大的私人銀行——寶盛銀行的總裁表示,該行可能將向美國國家稅務局繳納一筆巨額罰款。博思咨詢公司指出,如果瑞士與德國、英國達成協議,哪怕是非常仁慈的協議,瑞士金融機構也將至少蒙受470億瑞士法郎(約合510億美元)的資產損失,以及11億瑞士法郎的收入損失。
據消息人士指出,瑞士銀行的客戶們已經開始將自己的資產轉移至保密制度更加穩固的國家和地區,例如新加坡。瑞士銀行家在左支右拙地抵御外界攻擊的同時,也在試圖設計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它們的“B計劃”就是將重點更多地放在那些政治不穩定的發展中國家的富人身上。如此一來,就算瑞士不能將保密制度作為賣點,那么它至少還能提供穩定性。幫那些貧窮、弱小國家的富人保管其非法所得,雖然有損失名譽的風險,但還是非常有利可圖的。
如今四面楚歌的瑞士銀行業不斷埋怨外界施加的壓力,甚至給那些攻擊它們的人貼上了“帝國主義”的標簽。其中一種普遍且合乎情理的抱怨是,許多對其施壓的國家,本身也是避稅天堂。美國政府把來自拉丁美洲的資金存在佛羅里達州的銀行里,因為根據特拉華州以及內華達州的法律,開辦一家用來避稅的空殼公司并非難事。英國的海峽群島也是避稅天堂。一位瑞士銀行保密制度的支持者抱怨道:“從道義上來說,他們無權逼迫瑞士這么做,因為他們自己的爛攤子都還沒有收拾干凈。”但很顯然,這樣的埋怨并不能阻止外界對瑞士施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