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人們在利物浦找到了一本署名為“開膛手杰克”的筆記,我受命核實它的真實性,在對比了約400份“開膛手杰克”的筆跡后,我認定這本筆記應該是出自某位冒稱“開膛手杰克”的騙子之手。不過這次事件促使我展開了一項對連環殺手筆跡的調查。
曾有一批連環殺手被認定與“開膛手杰克”有類似的犯罪動機和筆跡特征,這將他們與另一類連環殺手區分開來,通常后者在作案動機和受害人的選擇上是隨機的。
這些連環殺手和大規模屠殺的兇手,就像人們常說的那樣是殺人不眨眼的魔王。他們的罪行絕不是一時沖動。相反,他們都是條理清晰、思維縝密的人,在制定殺人計劃時經深思熟慮,在執行計劃時按部就班,并在作案后仔細清理掉所有的線索。我還發現了一件奇怪的事:連環殺手們的作案手法各有特點,幾乎沒有交集。此外,這些殺手們的作案動機也各有不同。不過在不經意間,我從他們的筆跡中還是發現了一些共同點。
在諸多案件中,連環殺手通常智商極高,如泰德·邦迪(Ted Bundy);甚至還有一些堪稱天才,如卡爾頓·蓋里(Carlton Gary)。
多數的連環殺手都經歷過被父母遺棄和長期分離的不幸童年。而且他們隱藏的很好,當這些連環殺手的朋友和鄰居們發現身邊這個不起眼的家伙竟然就是臭名昭著的罪犯時,都感到不可思議。連環殺手約翰·韋恩·加斯(John Wayne Gacy)被捕前,他在社區里積極參與醫院“快樂兒童”公益活動的同時,殘忍地謀殺了多位受害者,并將他們的尸體掩埋在樓房地基里。
基本上,這些殺人犯都具有多重人格,與《變身怪醫》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類似:男主角白天是救死扶傷的外科醫生,夜晚就變成了兇殘無比的殺人犯。還有一個相似點可以證明這些殺人犯多有著分裂的人格,他們在殺死受害者之前都曾費盡心思討好他們。讓我們來看一段描寫泰德·邦迪的文字:
“泰德的作案手法包括:設置陷阱引誘年輕女性向其求助,隨即以警察或保安的身份出現,或者精心打扮一番,繼而搭訕那些愛慕虛榮的女人。在證實他殘忍殺害了33位無辜女性后,1989年1月24號泰德被執行死刑。泰德最明顯的特征就是他擁有高超的易容術。我為此建立了《泰德作案面容圖片集》來向大家展示他所具有的易容術。”
連環殺手傾向于襲擊同種族的婦女和兒童,妓女、流浪漢和旅行者通常是易受害對象。一些同性戀殺手則偏好虐殺年輕男子或男同性戀。女性殺人犯則多為“黑寡婦”——她們相繼殺害多任丈夫和戀人,有時連自己的親人也不放過。這些殺人犯還可能是護士等專業的醫護人員,他們自詡為“死亡天使”,假借助人超脫之名,謀害嬰兒、老人或身患絕癥的病人。
大部分連環殺手的成長環境都伴隨著家庭暴力。年少時他們就對折磨動物、四處點火樂此不疲,同時伴有長期的尿床現象。成年后,他們的腦部大多有過創傷,并且有嗜酒或吸毒的習慣。讓我們來回顧以下斯坦利·米爾格拉姆于1974年進行的實驗:實驗對象被授權以電擊懲罰答題錯誤的人。斯坦利事先與回答問題的這些人談好,要他們給出錯誤答案,當遭受電擊時就故意發出凄厲的哭喊。大部分實驗對象會對答題者的哭喊心生惻隱,并請求終止實驗,但奇怪的是,一旦斯坦利對實驗對象施壓(比如喝令他們繼續實驗),他們基本上都會繼續實驗并且保持服從的狀態——哪怕沒有斯坦利的監視,他們也會把電流量調到最大去懲罰答錯者。這些實驗對象均從普通民眾中隨機選出,實驗表明,當周邊環境要求他們對他人施加折磨并宣稱不需要他們對此負責時,約有92%的被試者會選擇折磨他人。
就此談到那些無緣無故殺害陌生人的駭人罪行——盡管行兇者各自有著不同的背景,但據調查顯示,這些有反人類傾向的殺手在童年時都曾遭受過嚴重的虐待,從而衍生出了仇視自我的情愫。同時,這些殺手也有著不同程度的自戀情結,他們認為自己無所不能,自己才是善惡標準的制定者。這種人時常扮演上帝的角色,深信自己才有權利裁決哪些人該生哪些人該死。
生物心理學家發現,當兒童遭受虐待后,這種經歷會在大腦中留下痕跡。荷爾蒙會產生一種“屏障”效應,使受虐兒童不再感知到某種特定的情感。這些孩子喪失的可能是同情心,也可能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能力。在早前一項針對暴力的生物學研究中,人們吃驚地發現很多虐待狂和殺人犯,面對壓力沒有任何生理反應。他們連心跳加速、汗液增多和腎上腺激素上升這些最基本的反應也沒有。
每個連環殺手都有著不同的生活軌跡和迥異的作案動機。他們之間的共同點也并非一定存在于其筆跡之中,不過絕大多數連環殺手都被明確診斷出患有人格分裂的心理疾病。
怎樣才算連環殺手?
來自劍橋大學的埃德·米歇爾在其《連環殺手的病理學研究——論集成模型》一文中指出:“不同的人對連環殺手的定義給出了不同的闡釋,但大部分人都認同只有那些在獨立的事件中謀害兩名受害者及以上的罪犯才可稱為連環殺手。這一世俗的標準還包含一條,那就是在作案過程中應有一段‘沉寂期’或‘罷手期’,時長自幾小時到幾年不等。而聯邦調查局對連環殺手所給出的定義則是:于幾周至更長的時間內,在三起及以上獨立案件中殺害多名受害人的罪犯即稱為連環殺手。很多人就被害者的數量議論紛紛(犯罪心理學家帕克·迪亞茲于1986年稱最少應有五名受害者),但這一衡量標準的作用微乎其微,只是為了滿足人們計算‘死亡人數’的惡俗心理而已。實際上,只殺害一人的殺人犯(如果條件允許的話也許這個人會還殺100個)和殺害了30個人的殺人狂之間的區別,很可能只是后者的運氣好了那么一點點,僥幸避開了警察的追捕。因此,辨別隨意殺人和蓄意殺人還是有難度的。”
人格分裂型謀殺犯
基于“人格分裂”的這種象征說法,我們收錄了這類連環殺手的各種資料。就目前為止,在我所研究的十幾份筆跡中,超過80%是由分裂癥患者所寫的。有一點我必須重申,我所研究的殺人犯都是冷酷殘忍并蓄謀已久的人,而非那些因愛情受挫或惱羞成怒而沖動殺人的兇犯。
患有人格分裂癥的連環殺手最明顯的特點就是他們將理智與情感,“自我”與“超我”分離得十分徹底,不然也不可能犯下如此駭人的罪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缺乏對是非的判斷力,但又擁有高度縝密的計劃才能和絕佳的自控能力。所有這種類型的殺人犯都具有一些共同點。
我們可以由此得出結論,他們的人格特征均高度發展并且極度的扭曲變態。
自1888年4月3日起至1891年2月13日止,倫敦城東部連續發生了一系列慘絕人寰的謀殺案,令整個英國陷入震怒。盡管人們對兇手的身份進行了大量的搜索,但迄今為起公眾對這位自稱“開膛手杰克”的兇手仍一無所知。“開膛手杰克”并不是第一個連環殺手,也很可能不是謀害人數最多的,但他是第一個在敢于大城市公開作案且曝光率最高的連環殺手。“開膛手杰克”多次將自己親筆簽名的信件寄往警局和報紙。一些媒體印刷了部分信件,寄希望于有讀者能通過筆跡夠辨認出兇手的身份,此舉無形中大大提升了這位開膛手的名聲。
縈繞在“開膛手杰克”身上的神秘氣息至今仍揮之不去,新聞業要付一部分責任。如今,倘若成功破獲此案,仍有上百萬美元的懸賞金,但開膛手從未落網,媒體不斷渲染這個故事的傳奇性和神秘性,無形中就大大增加了那些仍在調查該案件的人們的破案難度。如今,大部分的證據已經湮滅在時間之中,但那些信件還完好無損的保存在倫敦公共記錄文案室里,我也正是在那里看到這些真跡的。
在“恐怖之秋”的那段時間里,約有400封信被派送至倫敦當地的警局和報社,每一封都署名“開膛手杰克”。諸多研究此案的人員認為這些信件全都是惡作劇,不過也有專家認為其中有些信件是真跡,尤其是《致老板的信》、《調皮杰克明信片》和《地獄之聲》。但問題是這幾封信看起來根本就不是出自同一個人之手,這個問題有三種可能性:三封信不是同一個人寫的;寫在這三封信的人有多重人格;開膛手不止一個人(這一條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可忽略不計)。
多部著作對此事進行了解讀。有的認為這是個別嫌疑犯所為;有的則將矛頭指向了學生和案件調查員。書中所做推斷包含諸多證據,有條有理,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代價高昂耗時良久的無謂調查。不過,態度嚴謹的歷史學家應該親自去倫敦當地警局和內政局以及上述公共記錄文案室調查取證。
讓我們先來看看幾個早已為大眾熟知的連環殺手,他們的筆跡有何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