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影院擁有寬大高清的電視屏幕以及強大的環繞立體聲系統,觀眾很容易沉浸其中,另外家庭影院的價格并不昂貴,因此它已經威脅到了電影業的票房收入。越來越多的人會等著好萊塢大片的DVD和藍光DVD上市——這樣他們就可以在自己家里舒服地觀看這些影片,無須支付敲詐般的票價去電影院看所謂的檔期大片。
當然,電視的流行對于電影業的沖擊早就不是什么新鮮事了。在上個世紀中期,隨著電視機主宰人們的客廳,電影院的票房收入就一直在縮水,觀眾的選擇決定著兩種媒體的成敗。如今,人們更在乎價格和觀影體驗。藍光光碟在1080P等離子電視上的播放效果堪比電影院,音質與畫質則更勝一籌,而性價比也比電影院高很多。對于愛看電影的人來說,這是一個無法抗拒的在家觀影的理由。
電視對于電影票房的影響十分顯著。弗吉尼亞州金融與媒體研究公司SNL Kagan的分析師們統計,今年前九個月,美國的票房收入為83.3億美元,相比于去年同期的85.2億美元,下降了2.3%。與此同時,網飛公司(Netflix)的影碟出租收入從15.7億美元提高到了23.3億美元,增長了48%。這還是在電影業使出渾身解數抑制頹勢之后的結果。
最近,電影業最大的噱頭是3D電影。詹姆斯·卡梅隆的3D大片《阿凡達》(Avatar)上映之后,好萊塢的導演們爭先恐后地拍攝了大量二流的3D影片,以抓住這最后的救命稻草。電影行業錯誤地認為《阿凡達》27億票房的成功是依賴于該片的立體效果,而非卡梅隆的導演藝術才能。
結果是3D電影的熱潮再一次迅速地消退了。觀眾們不喜歡戴著笨拙的3D眼鏡,就像20世紀50年代那樣——那一次3D技術也被當作救世主,人們以為它可以將電影從電視的威脅中拯救出來。還有很多人抱怨電影的立體效果會導致惡心和頭疼。3D影片在拍攝、后期處理以及放映上的成本都很高,這一次3D影片的熱潮之所以持續如此長,其唯一原因是各電影院的熱情參與,因為它們可以藉此在電影票上加價5到7.5美元。
但是,如今的電視制造商們在其生產的高清電視中應用了3D技術 ,因此電影3D特效的價值大打折扣。雖然3D技術的成本并不高,但電視制造商們還是抬高了3D電視機的價格,此外,消費者還需要額外支鏡。不過消費者們很快矯正了他們的投機思維。去年一年,3D電視價格泡沫幾乎全部蒸發了,這說明觀眾對3D效果的價值并不買賬。
隨著票房收入的持續下跌,全力尋求讓觀眾獲得在家里所難以感受到的觀影體驗才是電影院應該做的事。有些電影院正在做出努力,比如IMAX巨幕系統,它可以讓電影院賺個盆滿體缽,因為這種觀影體驗獨一無二,物有所值。但是總體來看,盡管電影公司早已不在創新的前沿,電影院對電影公司仍然亦步亦趨。
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電影院甚至拒絕引進“有聲電影”,它們認為默片才是最完美的國際語言。雖然那時的電影公司已經相對獨立而且相互之間的競爭激烈,但即使是華納兄弟電影公司(Warner Brothers)也只發行了一部叫做《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的有聲電影,而且還是在華納兄弟的其中一位被騙去參加維他風錄聲系統的展示之后發行的。幾十年之后,這家電影公司要求索尼公司終止生產錄影帶,盡管錄影帶后來逐步成為了這兩家公司利潤的主要來源。再之后,雖然電影公司對DVD嗤之以鼻——但如今DVD也成為了其收入的最大來源。
電影公司用數字格式替代膠片格式被世人認為是該行業引進有聲電影之后最大的一次革新,因為這節省了大量的成本。但這并沒有給觀眾帶來更好的觀影體驗。《芝加哥太陽時報》的影評人羅杰·艾伯特(普利策獎獲得者)在自己的博客中引用了迪恩·古德希爾的一句評語:數碼放映機“所放映出的畫面質量看起來與老掉牙的35毫米膠片的效果差不多”。古德希爾是MaxiVision48影片格式的創始人。
MaxiVision48使用35毫米的膠片,既能以24幀每秒的正常速度播放,同時又能以48幀每秒的速度播放。提高幀速率毋庸置疑是提升觀影體驗的最佳方式。作為一個長期追求更快播放速率的擁護者,艾伯特認為MaxiVision48放映的畫面質感比“傳統的電影要好四倍還多”。
如今的大部分數字電影都是以2K的格式(也就是2048像素寬的幀)拍攝的。不過也有包括《第九區》(District 9)和《社交網絡》(The Social Network)在內的好幾部電影是以4K的格式(也就是4096像素寬的幀)拍攝的。相比之下,MaxiVision48的幀是5120像素寬。
但是,MaxiVision48格式的真正優勢并不是其對膠卷空間的有效利用(能夠填滿更多的像素),而是其速率,它的播放速度是普通播放速度的兩倍。在1927年引進有聲電影的時候,好萊塢大亨們選定了24幀每秒的膠片,因為這種膠片的播放速度最慢(這意味著它是最便宜的),他們僥幸獲得了成功。那時,沒有人重視緩慢的幀速率導致的畫面模糊,以及由于物體在場景中的移動速度太快或者鏡頭搖動太快所導致的畫面抖動和頻閃。
但現在,觀眾對畫面的要求越來越嚴苛。在美國,電視以最低60赫茲的速率更新畫面(液晶電視機漸增為120赫茲,甚至是240赫茲,等離子顯示屏還要更高)。對于電視迷們來說,抖動的電影畫面是無法接受的。事實上,為了確保電影——尤其是有動作場景的電影,能夠在液晶電視機上以數字化形式流暢地運行,人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們運用了一種叫做動作插值的程序。其運作方式是,掃描電影里面的第一幀和第二幀,然后在兩者之間插入電腦合成的兩個幀的平均值,最后將此過程不斷類推到接下來的幀中。
當然,如果影片開始拍攝的幀速率相對較快的話,動作插值程序就能發揮更大作用,而且已經得到應驗。《指環王》(The Lord of the Rings)三部曲的導演彼得·杰克遜正在以48幀每秒的速率拍攝他的下一部作品——《霍比特人歷險記》(The Hobbit)。同樣,卡梅隆也打算使用48幀每秒甚至更快的幀速率來拍攝《阿凡達》的續集。盡管不知道他們是否打算應用MaxiVision48格式,但好萊塢最著名的兩位視覺導演無論將要做什么,他們都有可能為電影業指出一個全新的方向——而這一方向有可能會讓在家中觀影的人重新回到電影院。
諷刺的是,電影純粹主義者們毫無疑問將會討厭這樣的趨勢。在過去的幾十年間,電影愛好者們逐漸接受了傳統電影的低劣和缺點。事實上,他們把這些瑕疵當作電影神秘性的一部分。以48幀每秒的速度甚至更高的速度所拍攝的電影,不但會消除掉大部分類似的瑕疵,而且會讓畫面更為流暢。對于一些電影粉絲們來說,這會毀掉他們的幻想——就像唱片愛好者們所經歷的一樣,黑膠唱片有限的音頻范圍以及砰砰聲和嘶嘶聲伴隨著他們長大成人,因此他們討厭激光唱片中“沒有靈魂”的純正原聲。不過大多數人會發現,采用更快的幀速率,是好萊塢暨引進有聲電影之后做的最明智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