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靈頓公爵(Lord Wellington)曾將反法聯軍在滑鐵盧的勝利描述為“一生中目睹的實力最接近的較量”。如果中日兩國軍隊真的為釣魚島(日稱尖閣諸島)或東北亞其它海域的問題開戰,此戰的結果亦很可能用威靈頓公爵的話來描述。2010年,釣魚島附近發生撞船事件,日本海岸警衛隊隨即逮捕了中國漁民。此次事件之前,任何關于中日戰爭的預測都會顯得十分牽強,而如今這種開戰的可能性正在增大。今年8月中旬,日本當局拘留并遣返了數名中國民間的保釣人士。此后,鷹派的羅援少將呼吁中國派出100艘船只保衛釣魚島。《環球時報》在8月20日發行的特刊評論中警告道:“日方將會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這一影響之惡劣將是日方無法估量的。”
這絕不僅僅是口頭上的姿態。7月,中國東海艦隊進行了一次軍事演習,內容是模擬兩棲登陸島嶼作戰。中國高層顯然在未雨綢繆。隨著抗議者走上街頭,砸壞日本轎車、搗毀壽司店,中國人民可能會是政府強有力的后盾。那么,假如兩個大國在太平洋上狹路相逢,誰會成為最后的贏家:中國還是日本?
盡管日本昔日軍事強國的地位一去不復返,但對中國而言,要在海戰中大獲全勝也并非易事。雖然日本在戰后通過“和平”憲法,宣布“永遠放棄自己作為主權國家使用武力解決國際糾紛的權力”,但自從二戰以來,日本海上自衛隊(JMSDF)已經累積了數量可觀的精良裝備,包括水下武器等,日本海員也一向以專業聞名于世。只要對部隊、裝備以及地理優勢調度得當,日方就能在海戰中與中國旗鼓相當——甚至可能占據主動地位。
過去兩國爆發的海戰為現在的島嶼爭端提供了歷史背景。在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海戰中,僅僅是一個下午的艦隊交鋒便徹底結束了以中國為核心的亞洲時代。明治維新后,從海外引進船體和零部件臨時集結的日本海軍橫掃了中國北洋艦隊,后者被普遍認為裝備更為精良。1894年9月的鴨綠江戰役,訓練有素、武器精良、士氣高漲的日本再次獲勝。盡管日本早已失掉了當年的上升氣勢,但其海上自衛隊保留了對士兵嚴格訓練的優良傳統。
假如鴨綠江戰役重演,日本海軍將如何應對中國軍隊?不得不承認,這種情況幾乎不可能出現。中日正面交戰的可能性很小,除非北京成功地在外交上孤立日本,或者日本在外交領域自毀前程,四面楚歌。除此之外,沖突很可能會令美國以積極的斗爭姿態加入日本一方。戰爭是政治的一部分——正如海軍歷史學家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所說:“政治家指揮軍隊”。不過眼下,讓我們撇開政治因素,通過中日兩國海上力量的對比,純粹從軍事角度預測一下戰爭前景。
單純從數量上來看,雙方高下立判。日本海軍擁有48艘“主要水面戰斗艦艇”(Major Surface Combatants),旨在受到攻擊時打擊敵方的主戰艦;還有“直升機驅逐艦”,又名輕型戰機運輸艦;導彈驅逐艦上裝備有頂尖的宙斯盾防御系統、復合雷達、計算機、美國海軍前線戰艦使用的火控系統;各式輕型驅逐艦、以及攻擊艦。16艘柴油電力混合動力的潛艇也可以在水下為海面部隊增添一臂之力。但是,這同擁有73艘主要海面戰斗艦艇、84艘導彈護衛艦以及63艘潛艇的人民解放軍海軍部隊相比,日本前景顯然令人擔憂。從紙面上來看,中國海軍的數量遠勝日本。
但數字本身容易造成誤導,原因主要有三個。首先,如戰略家愛德華·魯特沃克(Edward Luttwak)所言,在用于實戰前,武器就如同“黑匣子”,無法確定它們是否能發揮理論上的實力。戰爭,而非技術說明書,才是檢驗軍事技術的唯一標準。事實上,要想準確預測戰艦、飛機和導彈在紛繁復雜的局勢下會有何種表現幾乎是不可能的。魯特沃克還表示,此類難以預測性在信息半透明的背景下尤為明顯。信息透明的一方習慣于公開談論自己在軍事上的缺陷,而不透明的一方則傾向于掩蓋自身缺陷。魯特沃克的這一論斷來自于美蘇的海軍對抗。前蘇聯海軍表面上看來不可一世,但冷戰時期,從散漫的軍紀到生銹的船體,前蘇聯戰艦都掩蓋不住地表露出了自身的衰敗。人民解放軍海軍部隊也有可能掩蓋了部分信息。日本海上自衛隊在平臺、人員素質上的高水準或許能部分,甚至完全抵消人民解放軍在數量上的優勢。
其次,人在戰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海戰經典教科書《1812年海戰》中,西奧多·羅斯福 將美國海軍對英國皇家海軍的勝利歸結于高質量的戰艦設計和制造,以及更強的戰斗技能,換言之,即物力與人力因素。衡量人力因素主要是航海技術、射擊技術等。海員們磨練這些特質的方式不是干坐在港口,而是通過與大海的搏斗。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艦艇不斷在亞洲海域逡巡,時而獨立行動,時而與他國海軍協同演習。相反地,人民解放軍在這方面就顯得經驗不足。除了2009年開始的在亞丁灣(Gulf of Aden)的打擊海盜行動,中國艦隊的巡航以及演習都表現得極為低調,這使船員們少有機會操練行動口號、提高技能和養成良好的習慣。從人力因素來看,日本占上風。
第三,將問題局限于艦艇的討論上并不全面。在東北亞地區,單純的艦隊對艦隊的較量不會發生。地理上來看,兩個亞洲大國彼此毗鄰,兩國的土地以及周圍的島嶼成了永不沉沒的空軍起落場和導彈發射平臺。如果配上合適的武器以及防御設施,陸上平臺將成為海軍有力的補充。因此,我們有必要將兩國陸上的火力也考慮在內。
日本占據了亞洲海岸線第一島鏈的北部弧區,包圍了黃海以及中國東海海域。從對馬海峽(Tsushima Strait,日韓分界)到臺灣,中間所有島嶼離中國海岸線的距離都不超過500英里,其中的大多數島嶼(包括釣魚島在內)離中國海岸的距離都遠遠小于500英里。在這一狹窄的水域內,任何戰事都會被海岸上的火力網所覆蓋。兩國的戰略飛機都聲稱自己的作戰半徑能夠覆蓋黃海、東海以至西太平洋地區。雙方均擁有岸基反艦導彈(ASCMs),并能利用各種力量,進行混合打擊。
然而,不對稱因素依然存在。人民解放軍的彈道導彈能夠打擊整個亞洲地區的陸地目標,在日本艦隊尚未離港或飛機還未起飛之前,就能對其造成威脅。而且,據稱中國的導彈部隊能從陸地發射打擊移動戰艦目標的反艦彈道導彈(ASBMs)。在超過900英里的范圍內,反艦彈道導彈能夠打擊中國海域內的任何地點,攻擊日本所有的島嶼和港口,并覆蓋廣闊的海域。
從日本的角度看,釣魚島是最難防御的區域。釣魚島位于琉球群島西南方向,與到沖繩或其它日本主要島嶼的距離相比,釣魚島離臺灣更近。從相隔較遠的基地組織防御將十分困難。但是,如果日本提前將88型ASCMs(可移動便攜式反艦武器)和導彈部隊部署至琉球群島島鏈內的相鄰島嶼上,那么它的地面部隊就能夠組成密集的火力網,在附近海域形成禁航區,防止中國船只通過。一旦部署完畢,即使對眾志成城的中國導彈部隊和空軍而言,要想清除這些防御點也絕非易事。無論哪一方,一旦將海、陸、空三軍在海戰中形成合力,就能占據極大的優勢。只要日本的政治和軍事領導人保持冷靜,調動適當的硬件資源,合理安排,那么日本或許能夠做到這一點。畢竟,日本無需打敗中國軍隊,因為它已經事實上掌握了這一島嶼,日方所要做的就是防止中國登陸。如果東北亞海域成為戰場,只要日本軍隊堅守陣地,政治上的勝利也將倒向日本。
日本還將在地利上占盡優勢,因為它得以在本土集中部署軍事力量,而人民解放軍海軍部隊則被分為三個艦隊,分散在中國綿延的海岸線上。中國面臨著兩難境地。如果將軍力集中起來,在同日本的對峙中形成數量優勢,那么可能面臨后院著火的情形。對北京而言,在東北亞的爭端中疏忽南海的安全,也將是極其危險的。
最后,中國領導人將不得不考量:海戰將對他們的海軍計劃造成何種不利影響。中國經濟和外交的未來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一支強大的遠洋海軍。2006年 12月,胡錦濤主席要求人民解放軍的指揮官們構建一支能夠“全天候”保衛國家海洋生命線的“強大的人民海軍”——主要是針對連接印度洋至中國的海洋能源運輸通道。如果在一場中日海戰中損失了大量的戰艦,即使最后取勝,對于視海軍為未來關鍵推動力的北京而言,成為世界頂尖強國的夢想也將在瞬間化為泡影。
希望中國的政治和軍事領導層能夠秉著全局意識,做出充分的考量。如果他們真的做到了,中日海戰也將僅僅是本文的紙上談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