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世界的權力重心發生變化時,舊時的仇恨便披上新的外衣卷土重來。在日本和中國,民族主義者們為西太平洋的島嶼爭議摩拳擦掌,開始了新的地緣政治對抗。中國的崛起雖然改變了亞太的力量對比,但是日本也正在千方百計搶占有利位置。
從90年代開始,中國走出經濟低谷,當時美國是世界第一大國,日本是第二大經濟體,蘇聯剛剛解散。如今,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經濟在原地打轉了20年,美國也失去了從前的絕對優勢。近年來,中國的軍事力量漸漸讓周邊的鄰居們感到擔憂,而美國恰逢其時地提出了重返亞太的戰略部署。亞洲的海域分界線、東中國海和南中國海的油氣資源的歸屬等問題一直都是越南、泰國、中國臺灣、菲利賓、韓國、中國大陸和日本的爭議核心。中國日漸強大之后,中國政府單方面宣布爭議地區所有權的傾向也在變大。兩年前,中國宣布南中國海是中國的一項“核心利益”,這相當于警告美國切勿插手,但是未見效果。今年7月,中國將一個南海海島上的軍事要塞晉升為地級市,從而確立了中國政府對整個南中國海的行政權。
東中國海的情況同樣緊張,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4月份挑釁性地成立了一項公共基金,以買斷目前由私人所有的釣魚島,實現其國有化。這一舉措使日本政府趨于被動,并引發了中國民族主義者的反擊。在今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紀念日),一個中國民間團隊登上釣魚島并豎起中國國旗。雖然他們被日本政府扣押后不久便被遣送回香港,但是中國仍然爆發了自2004年以來最嚴重的反日示威。日本臭名昭著的課本對二戰罪行含糊其辭,中國的電視電影和歷史課本則對日本暴行進行了持續的宣傳,中日如今面臨著陷入民憤不能自拔的危險。隨著亞洲地緣戰略版圖的變化,被歪曲的歷史和現實的野心將激化此類示威和挑釁。這是一場危險游戲,重點將考驗亞洲國家解決爭端和實現互惠的能力。雙方政府應當保持清醒的頭腦,一人答錯,所有人都將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