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美術教育已經成為一種教育時尚.然而在美術繁榮的背后,存在著令人擔憂的誤區。其中較為突出的問題是:部分美術教育者對美術教育的目標和精神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認識,嚴重阻礙了美術專業的健康發展;家長對孩子的培養急功近利,在強烈憂患意識推動下拔苗助長,嚴重束縛了孩子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扼殺了他們純真的天性;另外,近年高校美術類專業擴招,美術高考生源的數量逐年增長,規模龐大的藝考生在接受著美術高考固化單一的應試教育,嚴重影響了美術類考生的審美素養、藝術素養,也帶給高等藝術教育太多的后遺癥。這里列舉的一些誤區,主要指青少年進入大學之前的美術學習階段。筆者長期在文化館從事美術培訓工作,深知這些誤區對美術事業產生的不良影響,現分述如下;
一、學素描越早越好
人的兒童階段,本是自由想象,自由創作的無拘無束的階段,他們會畫出新奇、離奇、夸張、變形、具有豐富想象力的作品,孩子們畫里的天真美麗的內心世界,那些無拘無束的色彩、夸張簡潔的形象所產生的意外、流暢的藝術境界是我們成年人無法比擬和模仿的。孩子們的這點童真是需要成人充滿愛心的呵護,孩子們這些藝術才能的流露是希望成年人來贊賞和肯定的。
然而,很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希望培養出美術神童。正如孩子剛學說話就讓他背毫不理解的唐詩一樣,其實對今后的發展絲毫沒有作用。不錯,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早學素描,早走“正路”,家長心情本無可非議。
但不同年齡段的的孩子對事物的認識、表達、心理反應不同,如果不加區別,讓孩子去學超出其年齡范圍與理解能力的東西,會扼殺一個孩子原本熱愛畫畫的興趣。而素描相對于一個七八歲的孩子不僅難以理解,也是使他不感興趣的,不光浪費了孩子寶貴的時間,更可怕的結果是導致孩子不但喪失了學習畫畫的興趣,還會壓抑孩子的性格發展快感,不利于培養自信心與成就感。
當教師用素描造型的標準,如“比例不準”、“立體感不強”、“結構不對”等,來衡量一個七八歲的學生時,面對天真茫然的眼神,真是難為了孩子。其結果是學生服從了老師的理念,卻往往失去了自我,也許這一生都失去了自我那一點對藝術未來的信心。
可見,兒童時期學素描弊大利小,它扼制了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我建議,素描學習當以孩子進入初中后為宜。
二、進度越快越好
美術是一門學科,有它的藝術規律和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一般應該先畫幾何體,從簡單的物體中了解形體、結構、明暗規律,然后是靜物、石膏頭像、人物頭像、半身像等。
但現狀是;家長心切,拔苗助長;教師迎合,跳躍前進;學生浮躁,幻想一口吃個胖子,美術教學無法按常規出牌,更有甚者,每年考試前夕,還有臨時抱佛腳的學生,已無時間練基本功,只能直接進入最高內容:頭像、色彩。真是教的痛苦,學的僥幸。
我呼吁,請尊重藝術規律吧/要知道,循序漸進就像春風化雨,點點滴滴入泥土,突擊冒進就像暴風驟雨,必然造成水土流失。消化不良。
三、實用主義,只為敲門
很多考生把學美術當作敲門磚,希望通過美術高考實現“大學夢”。他們從小沒有接觸過美術教育,對美術專業知識缺乏認識和了解,只是幻想經過短短幾個月的考前強化訓練,能擠進大學門,我經常遇到這類學生提問:“我用美術考進大學后,能否轉學別的專業?”這種投機取巧的心理,怎能學好美術?
再加上目前中國美術高考考核方式過于滯后,考核內容過于單一。美術考試的科目基本上是素描、色彩、速寫。考試出題方式基本形成套路。這樣,老師和學生都把課程內容鎖定在狹窄套路內,,通過臨摹、默寫等機械手段的訓練,形成長期單一技法訓練現象。美術本是一門充滿創造性與心靈感悟的學科,如今卻變成了機械的背誦與臨摹。這些違背藝術規律的考試和訓練,影響了生源質量,也影響了美術考生藝術綜合素質的培養。更助長了考啥學啥的實用主義風氣和投機取巧的心理。
四、美術不要文化
毫不夸張的說,文化素養對學美術的人是極其重要的。這主要指人才成長所具備的廣博的知識積累、合理的知識結構和科學的學習方法,以及表現出來的氣質、視野和修養等。如果一個人的文化素養缺乏,便難以領略經典之作的深刻趣味,也難以在創作上走得很遠。
遺憾的是:“文化課不好,去學畫畫”這句話,卻在學美術的大軍中廣為流傳,甚至形成家長和學生的“共識”。其實,文化好,畫畫才好,功夫在畫外。我國歷代杰出畫家,哪個不是詩書畫俱佳?且文化課養成的肯鉆研、勤動腦、有韌勁等品質,對學美術同樣重要 這些本來文化課成績就不理想的學生,為了獲得專業合格證,考前花費大量時間用于繪畫專業應試的突擊訓練,完全放棄了文化課學習。考生的專業基礎和文化素養難免有欠缺,更不利于考察其綜合能力和專業潛質。因此,進入高校后,這些學生文化素養普遍薄弱,對專業認知模糊,不清楚所學專業,學習目的不明確;知識面狹窄,缺乏創新意識;語言表達能力差,缺乏分析問題能力,這些問題直接導致其在行為、思維與觀念上與現代藝術教育理念背道而馳,嚴重阻礙了藝術教育良性健康地發展。
五、無奈學畫,毫無興趣
因為美術高考文化分要求較低,為了片面提高升學率,應對高考,不少高中采取了或動員或誘惑或強制低分生、問題生選擇學美術,而不管其適不適合,喜不喜歡。很顯然,他們是被迫無奈選擇學畫的。美術既不是他們的興趣使然,又不是他們的理想目標。他們把學美術當作能僥幸混入大學校門的“救命稻草”。選擇本身出了毛病,隨之而來帶出一連串的毛病就不足為怪了。
總體來講,這些無奈學畫的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有:①目標不明,態度不正。不知道“美術”真正為何物?為啥學“美術”?學習消極被動,缺乏主動熱情,不能全身心投入。②機械教條,方法不當。表現為不注重美術的基本原理、規律、方法的學習和掌握,停留于表面的摹擬和膚淺的“技巧”;不能正確區別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共同性與差異性,自覺不自覺地不加變通地生搬硬套或沿用其他學科學習方法。我就遇到過這樣的一個學生,學色彩時愁的哭;非要追問我畫色彩有什么公式,讓人哭笑不得。。③審美缺乏,藝術不足。人在學美術,卻從來不看美展、專業書刊,不關心有關藝術的人和事,對藝術作品及美的事物缺乏熱情和興趣。④情緒波動,心浮氣躁。有些學生在學習中由于缺乏堅定的信念和堅強的決心,極易受外界的干擾,情緒波動,稍微遇到一點困難,便心情煩躁、陣腳大亂,不能平心靜氣地以積極的姿態面對問題。
美術教育的蓬勃發展需要學生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有扎實的繪畫功底,需要高素質、高質量的藝術人才,而在這些誤區影響下培養出的學生顯然不是社會想要的人才,先天不足在他們今后的發展中會越來越凸顯出來,對我們的美術事業將產生嚴重的后果。
(作者簡介:鄧明理(1953-),男,畢業于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現為江蘇省徐州文化館美術部主任,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