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中專學校語文教學不僅要加強學生基礎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學生興趣。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知識淵博、涉獵廣泛。培養激發學生學習語文興趣,要以創新教學模式、以成熟經驗引導更需引入評價激勵學生機制,使學生真正達到學好語文的目的。
關鍵詞:職業學校;語文教學;興趣培養
中等職業學校是以培養技術熟練工人為目的的職業教育類學校。學校的性質決定了學生沒有學習壓力、重專業輕基礎、松懈、厭學的思想。在中等職業學校教學過程中,如果不注意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就會使不少學生學習滑坡,影響學生的整體素質及其就業的質量。語文教學本身就體現出博大精深的內容。語文課本精選的文章,是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和作家思想情感的表達。對提高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母語水平和人文素質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因此,中等職業學校要加強和重視語文教育中人文素質的滲透,這事關于學生人文素質和民族文化認同情感的培養。因此,只有搞好職業學校語文教學,才能將就必須把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到議事日程上來。
一、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要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提高語文教師本身素養和水平是至關重要的。語文教師不但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深厚的文學修養,還必須掌握多方面的技藝和才能。首先,語文教師必須精通自己所教學科的基礎知識,對學科的基本結構和各部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要熟練掌握,了然于胸,及時了解學科的發展動向和最新研究成果。有學者認為,職業學校學生的基礎差,沒有升學方面的壓力,教師上課相對比較簡單,只需要教給他們一些“皮毛”知識就行了,只要了解一些基礎性的知識就可以過關了,沒有必要去給他們講授更高深的學問,只要能將教材弄懂了,就足夠職業學校學生用了。從根本上說,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看法,更是一種無知的想法。基礎知識與高深的知識有著密切的聯系,有著這樣想法的教師,根本沒有資格去教育學生。在教學實踐中,學生對老師的嚴厲刻板,甚至吹毛求疵或許可以諒解,但對教師的漠視和敷衍了事卻不可原諒。其次,語文教師還必須有深厚的文化基礎知識,不僅要懂得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科學知識,還必須對教育學和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有所探究。我們今天所面對的教育客體,已經通過各種信息渠道了解到許多大量的新鮮知識,他們能夠知道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的事情,會提出千奇百怪、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教師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廣泛涉獵各方面的知識,往往使教師汗顏。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寬闊學識淵博時,教師才能成為教學上的能手和藝術家。
二、靈活多變創新語文教育漠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一)變教為問,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教學史上,許多著名教育家都把引起學生的求知欲作為教學的起始階段,許多有經驗的教師在教學開始時,總是有重點的拋出問題給學生從而來引發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欲望。一般說來,只有當學生面對疑問,需要在學習新知識中尋找答案,并獲得突破時,他們就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就會對學校產生積極向上的動力。
(二)創新教育模式,培養興趣學生學習動力
目前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上課,這就把學生局限在課本的講解上,局限在狹窄的教室里。職業學校語文教學擺脫了高考的指揮棒,應該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教師除按大綱要求講述課文外,還可以研討嘗試新型課。例如:信息資料交流課,可以讓學生到閱覽室閱讀各類資料,邊看邊把最有價值的資料記錄下來,然后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再如:名家名著賞析課,教師有選擇地補充課本中沒有的中外名著供學生賞析,形式可多種多樣,如配樂詩朗誦、分角色朗誦、到圖書館閱讀等。有的名著則盡可能結合已拍成的電影、電視等進行賞析,如《雷雨》、《春蠶》等。
(三)轉移學生的學習興趣
據心理學家分析,人們對自己以前掌握的知識經驗,最有興趣學習了解和掌握。例如:一般來說,學生都怕作文,尤其怕寫議論文。如何使他們對作文感興趣呢?我發現學生們常常喜歡爭論一些熱門話題,在爭論中,他們往往能頭頭是道地申述自己的觀點,并能舉出充分的論據。語文教師如能隨時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并在教學中巧妙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那就會使作文成為他們感興趣的活動。
(四)正確運用評量導向
許多事實證明,人對成功感都有積極的向往,語文教師要加強對學生正確的評價和鼓勵,往往比嚴厲的批評更有作用。例如:有一次,我在講析完老舍先生的《我的母親》這篇文章后,讓學生也以“我的媽媽”為題,寫一篇記敘文,收上作文本批閱,我不禁目瞪口呆,全班50名學生,50個“媽媽”都一樣。開頭都是媽媽的外貌描寫“:她是一位中年婦女,中等身材,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正文都是:“她從早到晚不停的忙碌……”、“媽媽很關心我”結尾都是“我為有一個這樣的媽媽感到無比自豪和驕傲。”學生作文停留在簡單的模仿上,沒有一點新意,面對這種情況,我沒有一味的指責,而是對這次作文作了客觀的評價。然后又讓學生寫了一篇,只是在作文之前,我讓每個學生首先說出自己媽媽的實際長相,性格特征以及工作和家庭的情況之后,讓學生議論怎樣寫……結果,這次每個學生寫出的媽媽,都各具特點,形形色色,在模仿中有所創新。
參考文獻:
[1]汪誠一.學習方法寶典[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導論[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車亞鳳(1973.10-),女,陜西咸陽人,碩士,講師,咸陽市衛生學校,從事中職語文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