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現代奧運會規模的不斷擴大,奧運會已經成為世界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人際交流活動,成為各國展示體育科技成果和水平的特殊交流會,現代科技革命對于奧林匹克運動是一把雙刃劍, 一方面促進和發展了奧林匹克運動,另一方面由于興奮劑等問題也嚴重制約了其健康的發展,只有現代科技革命的高度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達才能從根本上消除現代科技革命對奧林匹克運動的消極影響,發揮其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科技 ;奧運會;奧林匹克運動;興奮劑
回顧現代奧林匹克運動100多年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與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緊密相連,百年奧運之路也就是體育科技的進步之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是世界上影響最大的體育和文化活動,早已是科技滲透的重點領域。特別是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能源技術和納米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革命,對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現代奧林匹克運動。
一、科技促進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產生和發展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興起于歐洲資本主義工業化時代, 十九世紀由于工業革命引起了生產技術的進步,使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以德國體操、瑞典體操、英國“戶外運動”為代表的西方文明和現代生活方式的傳播,使人們對體育有了新的認識。伴隨著現代生物技術、現代通訊、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不斷完善與應用,伴隨著這些現代先進技術逐漸對體育領域的滲透和影響,現代奧運會已經成為現代科學技術的實驗室和展示櫥窗,奧林匹克運動場上的競爭,表面上是運動員和教練員的競爭,實質上是各國科學技術的較量。
現代科學技術在奧林匹克運動中的應用至少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表現出來:
1.運動訓練方面。運動訓練是競技體育的基本活動形式,訓練的質量和水平是比賽中取得好成績的基礎和保障。運動訓練的內容包括技術戰術訓練、計劃安排、動作設計、心理訓練、醫務監督、運動營養、運動恢復、運動康復以及成績預測等諸多環節,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先進理論和先進技術的支持和保障。
2.在奧運信息傳播與輸送方面。奧運會能夠在全世界范圍內家喻戶曉,新聞媒介的作用功不可沒。隨著計算機技術以及網絡技術的成熟與廣泛應用,極大地滿足了新聞媒介對奧運會的推廣需求以及普通民眾對奧運會信息的需求。這些先進技術的應用也使龐大復雜的奧運會能夠順利地進行。
二、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推動科技進步
(一)對信息技術的推動
奧運會是全球的盛會,需要全球信息互動.奧運會期間有大量的信息需要及時傳遞,因而必須建立一個快捷而方便的信息傳遞系統。計算機網絡技術在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競賽、組織、管理中的作用日益顯著,相信有一天在奧運賽場上會出現無線聯網(通信技術與網絡技術相互融合),那樣信息的傳遞會更方便、快捷、及時。
(二)對生物技術的推動
生物技術的發展步入“后基因”時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發展趨勢是功能基因組的破譯。隨著越來越多的基因及其功能被識別之后,人們會更科學地認識運動能力與遺傳基因的內在聯系,將基因選材、基因調控、基因診斷、基因治療廣泛地應用到運動選材和訓練、運動損傷治療等方面,以增強運動訓練監控的有效性,提高成才率。
三、 科技革命對奧林匹克運動的負面影響
(一)運動員的主體作用下降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體質、振奮精神、提高素質。以人為本應該是其宗旨的前提,而運動員無疑應該在其中起主體作用。隨著高科技成果在現代奧林匹克運動中深入應用,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的主體作用有著明顯的淡化趨勢,而且科技含量越高,這種趨勢越明顯。隨著現代基因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已經可以通過基因重組和基因改造來提高運動員的運動能力,在這種情況下,運動員則完全淪為科技的工具,其在競技運動中的主體作用消失殆盡。
(二)與運動醫學密切相關的興奮劑問題
興奮劑問題在古代已經有了,古奧運會時期,希臘運動員就有靠服用藥物而提高運動成績的。盡管我們不愿看到,但是我們卻不得不面對這樣的事實:由于經濟、政治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等種種原因,興奮劑已經在體育界呈泛濫之勢。盡管國際奧委會不斷加大反興奮劑的度,但由于這些措施不能從根本上來解決興奮劑的使用問題,其結果也只能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四、結論
奧林匹克運動和科技的結合所締造的不只是一屆屆精彩紛呈的競技比賽,也不僅僅是一件件高新科技的發明和產品,它們的結合更締造了一種文化,一種文明。從賽場滲透到了整個城市和國家,從運動延伸到了社會活動的方方面面。這也正是奧林匹克運動與科技結合的無窮魅力,也是奧林匹克運動得以順利發展的源泉所在。但是,現代的科技也給奧林匹克運動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而且這種負面影響對奧林匹克運動的未來發展有相當大的阻礙作用。
參考文獻:
[1]崔野,王哲明,郭英杰.第三次科技革命對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影響[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4(4).
[2]王琴芳.科學技術革命與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關系[J].江漢大學學報,1997(4).
[3]謝亞龍.奧林匹克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4.
(作者單位:萬 巖,鄭州大學體育學院;張玉丹,鄭州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