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注重素質教育的今天,社會實踐活動一直被視為高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跨世紀優秀人才的重要途徑。本文介紹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所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社會實踐;問題;對策
一、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意義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增長才干、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是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是新形勢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
社會實踐為大學生提供了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機會,有助于推進大學生的社會化進程。首先社會實踐使學生們走向廣闊的社會,在實踐中深入了解社會,增進對社會的認識和認同,進而投身社會、服務人民;其次大學生從校園走向社會正需要社會實踐這一關鍵環節作為過渡,以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最后社會實踐還可以培養學生承擔責任、奉獻社會的意識,正確平衡受教育與做貢獻的關系,將自己的所學奉獻社會、服務人民。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經歷了由起步至深入發展的探索歷程,呈現出活動形式由單一到多樣、組織形式由個人到集體、活動成效由微弱到顯著的特點,不可否認大學生社會實踐機制正走向成熟,但也存在著一些毋庸置疑的問題:
1.社會實踐的氛圍不夠濃厚。首先學校對社會實踐的重視度不夠、沒有足夠穩定的社會實踐基地供學生進行實踐;其次大多社會實踐虛多時少、流于形式,學生未形成正確認識、缺少主體參與意識,僅僅為了實踐而實踐;再者企事業單位對社會實踐的認識不同程度地存在誤區,一般不愿接受學生進行社會實踐。
2.社會實踐的形式和內容過于單一。大學生社會實踐經歷二十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了一些較為經典的主題和形式,如:“三下鄉”、“走進社區”、“紅色之旅”等,這既為學生的實踐提供了參考,同時又助長了學生的懶惰心理與畏難心理,最終導致社會實踐形式過于單一。
3.社會實踐的指導機制不健全。社會實踐多為學生個人開展,缺乏正確的指導和管理,需要指導老師的恰當指點。一方面學生不擅于發現問題和捕捉信息,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抓不住問題的關鍵,反饋信息不及時;另一方面部分指導老師或缺乏責任心或能力有限而不能給予學生適當指導。
4.社會實踐的評價機制不健全。當前高校考核學生社會實踐的方式多是上交一篇社會實踐報告或相關資料,但是這種評價方式重結果,輕過程;重形式,輕內容;重數量,輕質量,不能全面、客觀、真實地反映大學生社會實踐狀況,從而影響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與認真度。
三、提升大學生社會實踐成效的建議
鑒于以上論述,大學生社會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已經較為明確,學生、高校、家庭、社會等與社會實踐息息相關的主體也都不同程度地承擔著相應的責任。
1. 政府與社會,注重服務、完善監督
(1) 政府出臺相應的法律及指導意見,為大學生社會實踐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各級各地政府應當結合實際,就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提出實施意見,指導社會實踐深入發展。
(2) 政府完善相應的社會實踐監督機制,確保大學生社會實踐落到實處、見到實效,真正推動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進程。政府加大相應的宣傳力度,使社會實踐的積極影響深入民心,讓民眾監督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行為,使社會實踐規范化、高效化、利民化。
2.高校與企業,注重引導、提供機會
(1)高校完善社會實踐基地建設機制,本著就近就便、互利互惠的原則與周邊的農村、社區、企事業單位、社會服務機構合作設立社會實踐基地,為大學生提供穩定充足的實踐場所,推動社會實踐可持續發展,實現實踐單位便利受惠、大學生能力拓展的雙贏局面。
(2)高校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評價機制,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質量監控體系對學生實踐過程進行跟蹤與評價,從多個維度對學生的社會實踐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將過程和結果相結合,形式和內容相結合,數量和質量相結合,實事求是地評價學生社會實踐成績。
(3)高校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導師機制,導師需對實踐活動的組織安排、規劃實施以及活動成效等各個方面進行總結以求完善,引導學生客觀科學地分析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從中總結經驗,為今后社會實踐和規劃目標的實現奠定基礎。
3.學子群體,注重過程、奉獻社會
(1)大學生應樹立正確的社會實踐觀,將社會實踐作為自己大學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一個拓展自己才智的舞臺、一個接觸社會、奉獻社會的絕佳機會。
(2)大學生應創新社會的實踐內容和形式,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內容和形式要緊跟時代步伐,積極開拓新思路。
四、結束語
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的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提高認識、轉變觀念、緊密配合,主要是作為人才供應方的高校、作為人才消費方的用人單位和作為宏觀調控方的政府這三個方面要與時俱進,深化改革,畢業生個人也要加強自我完善、努力提升個人素質,為以后服務社會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游魚.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8(6).
(作者單位:中國礦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