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完善關系著學生知識的“內化”,能力的“外化”。經典誦讀作為提升學生審美情趣、構建學生職業能力和文化素質的一項重要舉措,以其簡約的形式、豐富的內涵、彰顯的精氣神吸引著學生的廣泛關注。
關鍵詞:人文素養;課程體系;經典誦讀
一、調查的目的和方式
(一)目的和內容
大學生群體人文素質的高低,不僅關系著其自身能力的發展,也關系著國家民族的未來。本次調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以重慶教育學院學生為代表的高校學生對“經典誦讀”作為一門課程或者人文素養活動的定位與評價,反映同學們對人文教育方面的看法和要求,為學校有關部門更好的實施人文教育提供參考。
本次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對“經典誦讀”的整體把握,其中包括經典的概念,“經典誦讀”的意義;對高校開展“經典誦讀”概況的期待與評價,包括“經典誦讀”氛圍、經典作品的欣賞、學生個人興趣點、教師在“經典誦讀”中的功底;對經典誦讀進入課堂教學的評價,包括選課目的、感興趣的課程、課堂情況、教材、課程設置、教學方式。
(二)過程和方法
調查的對象重慶教育學院開設了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班級, 分系、分年級進行的。將樣本發到各系,回收后再按年級進行統計。
調查實施時間:2010年9月——2010年10月。本次調查問卷共發放2000份,回收1940份,回收率為97%。其中男生756人,占有效問卷總數的39%,女生1184,占有效問卷總數的61%。低年級(10級和09級)分別發放問卷600分,占有效問卷總數的61.8%,中高年級(08級和07級)分別投放400分問卷,有效收回368份和372份,占有效問卷總數的19%和19.2%。
二、調查內容
對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認識。
1.對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框架結構的認識:32%的同學認為“內容全面、結構合理”,有62%的同學認為“知識內化課程豐富,外化課程缺乏”。說明學生對于素質教育的思考是有的,對自己素質的提高是有期望值的。
2.對于“你希望從哪些方面加強自己的知識外化”,96%的同學認為可以“言語表達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說明同學們已經關注到了自己的知識體系的不足之處,并將自己置于社會人際圈中進行全面審視和考查。因此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完善是為了適應了學生的職業需求和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
3.對于“你希望從哪些途徑提高自己‘外化’知識的能力”,67%同學認為可以通過“經典作品誦讀”、“經典故事演繹”、“辯論賽”來實現;有24%的同學認為可以通過“社會兼職”、“三下鄉活動”、“青年志愿者義工活動”。說明同學對課堂知識轉化為社會能力的需求是非常大的。
4.對于對于在大學期間自身人文素質提高與否,從全校范圍來看,有30.2%的同學認為“沒有提高”,48.2%的同學認為“有較大提高”。學生對于學校所開展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是比較認可的,但一部分同學在課程中并未得到針對性地指導,或者得到了指導,但是沒有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如何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了人文素質課程之后有“顯性”的感受,增加他們的自信,增加他們對人文素質課程的信心,需要一種更為具有感染力度、更具有彰顯力度的途徑。
三、關于“經典誦讀”的內涵及其作用的認識
1.對于“經典”概念、魅力的理解,有76.3%的同學認為是“具有權威性、普適價值的作品”,具備“語言藝術魅力”、“情感傳遞價值魅力”、“民族精神魅力”、“時代精神魅力”。說明絕大部分同學對“經典”有比較正確的認識,也具有很濃厚的興趣,很樂于走近經典,領悟經典的藝術魅力。
2.關于“經典誦讀”的意義, 79%的同學認為可以“擴大知識面,深化對人類傳統精神價值的領悟,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有90%的同學認為可以“提高欣賞傳統文化的“能力”,有100%的同學認為可以“鍛煉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增加自己的自信心”。學生對于“經典誦讀”活動非常信任,期望值很高,也迫切地想投入到經典誦讀的藝術殿堂中。
3.對于“經典誦讀”開設的形式,48%的同學可以通過通識教育課的形式進入公共課課堂,52%的同學認為可以通過學校組織的文藝活動比如說詩歌朗誦會。說明同學們希望通過不同的形式來學習這門素質課程,并有很大的積極主動性。
4.關于你是否愿意成為“經典誦讀”的精神價值傳遞隊伍的一員,97%的同學選擇“愿意,希望能提高自己的素質能力”,2%的同學選擇“無所謂”,1%的同學選擇“不怎么愿意,普通話還不過關,怕出丑”。說明同學們有很大的意愿參加“經典誦讀”的活動,但是由于語言上存在一定問題,缺乏糾正、進步的自信。
5.關于“經典誦讀”的主題選擇,32%的同學選擇“愛情主題”、“愛國主題”;38%的同學選擇“親情主題”、“友情主題”;27%的同學選擇“山水田園主題”;3%的同學選擇“哲學主題”。說明學生對于人生成長道路上的各種情感的關注度是最大的,他們或者充滿了向往,或者已經經歷一些情感方式但又充滿疑惑。這樣的情感關鍵期,我們可以利用“經典誦讀”進行引導。
6. 關于“經典誦讀”的體裁選擇,78%的同學選擇經典詩歌的誦讀,2%的同學選擇散文賦,體,16%的同學選擇經典故事,4%的同學認為無所謂。可見學生對于經典誦讀的體裁傾向于短小的詩歌,而對文字、結構繁復的曲賦、情節復雜、情感掩藏比較深的傳統故文學形式還具備一定的“畏懼”心理。學生一方面也想鍛煉自己,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一方面又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僥幸心理,懶惰心理。這也是缺乏正確深入認識人類傳統文化,缺乏正確及時的引導造成。
7. 對“學院的經典館藏書籍能否滿足學生經典誦讀的需要”,有24%的同學認為“不能滿足”,有32%的同學認為“基本能滿足,但更需要有技術性的指導以及實踐的檢驗”;34%的同學“沒有去研究,不清楚”。大多數學生對于通過經典深化自己的文化底蘊,提升人文素養持肯定態度。但更希望在“緘默”教育中得到“外化”的指導。學生有意愿尋找一條通往“知識外化”的路。
8. 對于“學院根據學生的情況合理開設經典誦讀課程”, 86%的同學表示支持,并愿意積極參加,11%的同學認為不感興趣。對于“你為什么不愿意參加經典誦讀活動”的看法,不感興趣的同學里面有89%認為自己普通話不夠好,不是朗誦的料。有9%的同學認為自己外在形象不好,不好意思登臺獻丑。4%的同學認為要背誦太多,沒那么多時間。我們的同學有很大一部分是缺乏自信,包括對自己的語言發展和形象改造。
9. 對于“經典誦讀的教學理念和方式”87%的同學認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希望能把教學、活動的舞臺充分地還給學生。老師可以在任務的分配、技巧的點撥、活動的策劃上給予建議。對于教學方式,“理論為基礎,實踐做檢驗”和“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是同學們易于接受的。
10. 對于課堂教學效果,問卷調查顯示,有88%的同學是認真聽課、積極參與朗誦環節的。聊天、睡覺、玩手機或者開小差的占12%。經典誦讀能比較有效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其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力度相對更大,課堂的教學效果是比較好的,但不排除一部分同學的懶惰情緒。
11. 對于目前我們目前使用的經典誦讀教材的看法,95%的學生認為內容生動有趣、指導性強,符合學生的心里接受能力和行為接受能力。64%的同學認為教材體質創新,具有新意,5%的學生認為“沒怎么看,說不清楚”。可見如何利用教材內容,優化教材在課堂上的呈現形式,以有效吸引更多的學生關注,達到人人參與、人人進步的效果還值得研究。
12. 對于你為什么選擇經典誦讀作為提升自己人文素養的有效手段,有12%的同學表示是為了湊學分,有34%的同學表示是為了能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54%的同學表示是為了能學會將自己的職業素養有效地表達出來的方式。更多的同學已經在“內蘊知識”和“外化知識”中努力尋求有機結合的途徑。
四、小 結
目前高校對人文素質教育非常重視,而學生也在就業壓力、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轉變中發現人文素質能力完善的重要性。學生迫切地希望能在學習專業技能、提高職業素質的同時,也學會如何表達、如何溝通、如何將自己的情感和理念進行有效傳遞。大部分學生能夠認識到“經典誦讀”活動的目的,也表現出相當濃厚的興趣,給予了非常高的期望。但在學習過程中,有些學仍然缺乏持久的熱情和學習自覺性。因此,“經典誦讀”進入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既存在光明的前途,也存在一定的困難和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課題:重慶教育學院《經典誦讀的意義生成及其在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作用》。該論文為重慶教育學院院級科研課題“經典誦讀的意義生成及其在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作用”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重慶教育學院文學與傳媒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