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象似性是認知語言學的一個重要課題,是相對于任意性的另一個基本特征。象似性研究對了解語言和認知的關系意義重大。主要探討了象似性理論在語言中的體現,著重對距離象似性原則、順序象似性原則和數量象似性原則在句法層面上進行分析,指出在句法這一語法層面上體現了人類認知直接地映照于語言形式和結構。
關鍵詞:認知;象似性;句法
象似性是近年來認知語言學中的一個熱門話題。認知語言學中的一個熱門話題,它指的是語言結構與人的經驗結構或概念結構之間的自然聯系。認知語言學認為人類語言離不開具體的身體體驗和主客互動,體驗感知和認知結構被映射到語言表達中,制約著語言的結構和意義,語言形式和所指之間有理據可尋。據此,認知語言學認為能指和所指之間會出現象似性關系。詞序作為一種語法形式或語法手段,傳統上,著重于它的分類,將詞序分為語法、語義和語用三種不同的類型,對認知制約語序的方面關注極少。
本文擬從認知語言學中句法象似性角度出發,就詞序,探討距離象似性原則、順序象似性原則和數量象似性原則,以便從認知角度為語言中的許多規則提供理據,從而使學習者能夠更深刻地認識到這些規則背后的認知機制。
一、象似性的認知基礎
根據美國邏輯學家和符號學家皮爾斯的觀點,人類符號的過程有一個由具體臨摹到抽象指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形成了三種相互區分又相互聯系的記號。皮爾斯提出了“類象符號” 、“指示符號”和“抽象符號”的“符號三分法”理論。他認為符號與其所指事物之間或具有約定性或具有相似性,或具有相關性。沈家煊曾將該術語描述為:“語言的象似性是相對于任意性而言的,它是指語言符號的能指和所指之間有一種自然的聯系,兩者的結合是可以論證的,是有理據的。語言結構的象似性就是語言結構直接映照人的概念結構,而不僅僅是一般地體現概念結構。”
二、距離象似原則
距離象似性是指認知或概念上相接近的實體,其語言形式在時間和空間上也相接近,就是說,概念之間的距離跟語言成分之間的距離相對應。
(1)He killed the chicken.
(2)He caused the chicken to die.
例(2)中cause 與die的形式距離小于例(1),與此相對應,兩者之間的概念距離也較小。即,在例(1)中,he 是導致chicken死亡的直接原因,因與果發生在同一時間和地點,而在例(2)則暗示施事并未直接接觸受事。
三、順序象似原則
順序象似原則認為,句法成分的排列順序映照它們所表達的實際狀態或事件發生的先后。這一原則的認知基礎則在于按事件發生順序和思維順序敘事,符合人們簡單的認知規律。下面從時間順序及空間順序兩方面加以闡述。
(一)時間順序原則
時間順序原則認為,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以及概念時間順序與語言描述的線性順序相對應,這與人類直接經驗的認知過程是相吻合的,即實際的語序與普遍認知規律相對應。
(1)He opened the bottle and poured himself a glass of juice.
(2)He poured himself a glass of juice and opened the bottle.
很顯然,例(1)符合人類認知過程,反映了形式與意義上的對稱,即實際的詞序與認知順序的相對應,體現了順序象似原則。而例(2)則不符合日常生活中的認知過程。
(二)空間順序原則
就空間順序而言,英語在表達時間與空間單位時,通常按照由近到遠,由小到大的順序,這充分體現了英語民族文化當中重視自我精神,強調獨立的思維方式。如:
(1) 8 o’clock, morning, 28th, March 2012.
(2) 2012年3月28日上午8點
四、數量相似原則
Givon 認為,語言表達式較長,語言成分數量較大,則映照概念結構中信息量較大,需要處理的信息的重要性增強,該信息的可預測度降低,處理信息所需的認知資源和認知過程的復雜程度增加。
(1)On the Brighton train from Victoria I met her.
(2)On the Brighton train from Victoria I met the girl from next door.
(3)Just imagine! Last night on the Brighton train from Victoria I met this fair-haired, fragile, just unbelievably beautiful creature.
上列三個句子在對同一個女孩的描述的長度上存在差異,從而造成句子間語義復雜性的不同。數量與所提供的語義信息正好相對應,即隨著長度的增加,所表達的信息量逐漸增多。
五、結論
本文基于認知語言學理論,從幾個側面論證了詞序象似性實際體現了人類的認知順序,從而體現出詞序象似性;反過來說,詞序象似性的研究也證明了語言形式或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映照人的概念結構。象似性是語言的本源特征,是對任意性的補充,必然反映人類認知活動的規律。象似性研究所提供的視角是更加深刻地認識人類認知規律的一個重要窗口。
參考文獻:
[1]Givon, T. Typology and functional domain. Studies in Language,1981(4).
[2]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問題[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1).
[3]沈家煊.不對稱和標記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吳瑤環,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