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等科學研究方法,對武術功力奪橋徒搏運動技術特點和訓練要點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奪橋徒搏具有借力打力、以小勝大,對抗激烈,體能要求高等特點,對運動員的技術、戰術、體能、心理能力以及智能等方面的訓練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武術功力;奪橋徒搏;特點;訓練
武術功力大賽已前后在佛山、深圳、鄭州、廣州、寧波、淄博、開封舉辦了七屆。河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參加了第七屆全國武術功力大賽,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筆者根據自身訓練和比賽經驗,淺析奪橋徒搏的技術特點與訓練特點。
一、奪橋徒搏的技術特點
按照競技能力的主要因素分類奪橋徒搏屬于技能主導類格斗對抗性項目。“奪橋徒搏”源于武術中的太極推手,通過在器械上徒手徒搏,是一項新興的體育項目,在比賽過程中更是體能、智能、心理、戰術、技術的有機綜合體現。通過觀察實戰、錄像分析,認為其特點如下:
(一)借力打力,以小勝大
在對抗性項目中,力量是影響比賽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兩名體重相同的選手其相對力量較大者在比賽中占優勢,當然,力量小的選手也不是完全處于劣勢,為避免對手直接碰撞,可采用躲、閃等進行防守,對手進攻時抓住戰機借對手力量將其推下。當對手防守時則順水推舟一鼓作氣將其推下。一定要果斷,動作速度要快。
(二)下盤要穩,身體協調發力
奪橋徒搏的關鍵在于重心下沉,下盤要穩,身體協調發力,對身體姿勢的控制能力要強,從而在與對手推拉過程中保持自己重心,更好的發揮其技術。
(三)以柔克剛,以靜制動
奪橋徒搏源于太極推手,繼承著太極推手中的以攻取勝,避實就虛的原則。其“柔”也不是軟弱無力,消極躲避,而是要用小力化解大力。奪橋徒搏講究動則觀其身,靜則觀其變,以不變應萬變。
二、奪橋徒搏訓練特點
奪橋徒搏雖然是一項新興項目,但同其他傳統體育項目一樣需要良好的體能,過人的運動智力,穩定的心理能力,扎實的技術以及優秀的戰術能力。奪橋徒搏具有高強度的對抗性,依據動作項目的動作結構分類屬于多元動作結構中的變異組合,這就要求在平常訓練中體、智、心、戰、技的全面發展。下面根據自身的訓練經驗對奪橋項目進行以下分析:
(一)體能訓練
1.力量訓練。自第三屆全國武術功力大賽規定奪橋徒搏分級別比賽后,相對力量在比賽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發展相對力量要求動作快,不管負荷總量的大小,實際強度都是大的,從而提高肌肉協調的能力。使相對力量得到發展。
2.速度訓練。動作速度是技術動作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提高動作速度應與掌握和保持正確的技術動作緊密聯系在一起。反應速度也很重要,決定著是否會先發制人。速度素質應結合專項運動進行,著重提高反應速度,可采取信號刺激法、運動感覺法、選擇性練習等方法。
(二)柔韌、靈敏訓練
奪橋項目的是在規定的橋上進行搏斗,橋上的活動范圍有限,對隊員技術的發揮增加難度,從而要求隊員有良好的柔韌及靈敏素質。柔韌性練習手段常用壓、搬、劈、擺、踢、繃及繞環等練習。發展靈敏素質多采用變換訓練法,訓練強度一般較大,速度較快,練習次數不宜過多,時間不宜過長,一般練習時間與休息時間可為1:3。
(三)心理和智能訓練
心理能力主要表現在對陣時的敢斗性、堅毅性和對待抽簽結果的穩定心態等。可采取念動訓練法、模擬訓練法、自我調節法等進行心理素質訓練。智力能力主要體現在運動員有較好的理解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應適當的提高運動員的專項理論知識。激發運動員思維、想象力等。
(四)技術訓練
技術訓練的內容包括基本動作、進攻和防守的各種方法以及連絡技術。奪橋徒搏的主要技術是棚、捊、擠、按、按、推、扳、撥、挑等。比賽中,單一的技術動作可以成功一次,但決不可能次次成功,這就要求其在比賽中形成連絡技,例如:左手撥開對手手臂,右手推擊對方軀干。對于訓練水平較低的隊員應加強基本技術練習,對于訓練水平較高的隊員應加強技術組合的練習。
(五)戰術訓練
技能主導類格斗對抗性項目對運動員戰術能力的要求最高。戰術能力是整個比賽過程的重要指導思想,因此戰術能力的訓練很重要。按照戰術的分類奪橋徒搏適用的戰術有體力分配戰術、心理戰術。在訓練方法上應根據比賽要求,有利于發揮運動員身體和技術特長。可采用模擬訓練法、實戰訓練法、程序訓練法等。加強運動員的戰術能力,在戰術訓練過程中,要求運動員、教練員把握制勝規律、培養戰術意識、培養戰術運用能力,重視戰術組合。
三、結論
奪橋徒搏是一項比力量、速度、柔韌、穩定、準確、技巧,以及比格斗的具有對抗性的項目。奪橋徒搏畢竟是一個新興的項目,還需要廣大的教練員、運動員共同努力逐步完善。
參考文獻:
[1]洪浩,林志剛,張莉.歷史記下了首屆全國武術功力大賽[J].中華武術,2004(8).
[2]洪浩.武術功力大賽發展論壇[J].中華武術,2006(1).
[3]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王亞男(1992-),女,河南師范大學09運動訓練專業在校生;李鑫冉(1989-),女,河南師范大學09運動訓練專業在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