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現代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關系問題日益緊張。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觀點正逐漸成為解決人與自然對立關系的精神良藥。其整體性的思維方式對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啟示性作用。
關鍵字:天人合一;自然環境;可持續發展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我國古代的主要思想,也是我國傳統哲學的基本問題。道家、儒家對“天人合一”的思想進行過闡述。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如今經濟與科技的大力發展,人們對生活需求的不斷增加,環境已經不堪重負,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我們的發展策略是否得當、是否是可持續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為我們指明了方向。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內涵
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現在儒道兩家學說中,雖然兩家都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關系,反對對立。但是兩家觀點各有側重,本文就對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進行闡述。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人與自然具有整體性
人與自然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辯證的統一體。人與萬物都源于于自然,與自然渾然一體,我們作為人類的一員,僅僅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種物而已。所以,人與自然具有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性。
(二)萬物具有其發展的客觀規律
《孟子·盡心上》云:“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認為人經過后天的不斷努力學習,可以達到天人相參的人生境界。荀子在《天論》中指出“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強調了天地萬物間的和諧共存。上面的觀點說明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把尊重一切生命價值,愛護一切自然萬物看作是人類的崇高道德和天責。《中庸》曰:“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說明人有人的“道”、萬物也各有自己的“道”,人與自然的“道”是相互依偎的、相輔相成的。這種感“道”既是我們所說的自然規律。
(三)人與自然共存共生,和諧發展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所追尋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與自然的統一發展。它一方面強調要尊重自然規律去順應自然,即“順天休命”、“輔相天地之宜”,另一方面又強調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去改造自然界,即“裁成天地之道”“范圍天地之化”。在此基礎上,人們自覺地遵守參天地贊化育之思想,與天地和諧共生。天地相合,天人和諧,是人生最高境界。
二、“天人合一”的整體性思想對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的啟示
從上面的內涵部分我們可以看到,“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種人與自然互敬互愛、相輔相成、共存共生的整體性思想。在如今的社會中我們提倡的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天人合一”的整體性思想也揭示了可持續發展的內涵,那就是我們應當從宏觀的人類歷史來看待可持續發展,而不能單單只著眼當下,更應當考慮到長遠的未來。
(一)可持續發展需要遵循自然規律
在古代,“天”在人們心目中具有崇高的權威,“天”有自己的人格,在這種情形下,“天”是人們生活的道德和法律基礎。而隨著人類世界的發展,人們對自然認識的增強、對世界改造能力的加強。我們逐漸的開始挑戰自然地規律,我們似乎在犧牲自然環境的同時得到我們需要的高速發展。隨之而來的全球變暖、土地沙漠化、大氣污染、水污染、光污染等等,無節制的對自然的破壞,使得現在的我們已經不堪重負了,面對資源的枯竭、環境的惡劣以及自然界報復性的自然災害,我們將何去何從?慢慢的人們開始懂得,要改變這一切就必須重新喚起人們對于大自然的敬畏之心。這就要求我們認識自然規律、遵循自然規律,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做到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二)“天人合一”思想遏制現代人工具理性的過渡臌脹
當前,隨著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工具理性或科學技術逐漸占據主導地位,社會關系包括人和人的關系都被多方面的異化。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一書中指出,在當代發達工業社會里,由于科技的高度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在技術控制和物欲的操縱下,變成了只有物質追求而沒有精神追求的“單向度的人”,人們在精神上成了無家可歸者。因此,再現如今的物質世界里挽救人們的內在精神是非常必要的。而“天人合一”的思想要求人們必須經過后天的陶冶和修養,以獲得一種偉大的人格,從而“充其量,盡其類,德配天地”。只有從人的本質上改變人的觀點樹立“天人合一”的思想,才能在個人心中播下可持續發展的種子
三、結論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我國古代哲學的一部分,它為我們現如今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提供了一個有意義借鑒。無論是從自然與人的和諧共處,還是人自身的自我修養上來看,“天人合一”思想都給我指明了方向。更重要的是古人的智慧也給我們現代的可持續發展觀念注入了更豐富內涵。
參考文獻:
[1]潘嫄.論儒家“天人合一 ”觀的當代啟示[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學報,2007(3).
[2]魏繼萍.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J].今日南國,2010(7).
(作者簡介:丁 翔(1987.8-),男,漢族,重慶人,成都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