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山水畫中以云氣之為象,能化直露為含蓄,化靜穆為靈動,化填塞為舒展,使畫面在動與靜,簡與繁,收與放,真與幻的對立中獲得契和交融,從而完成意象美的創造。因而經營好中國山水畫中云氣對于提高作品的藝術品質無疑是有益的。
關鍵詞:中國山水畫;云氣
在山水畫的形象構成中,山以云為衣,云以山為體,山之有云,猶魚之得水,自然空靈。因此云氣處理對加強詩意美藝術創造方面,都能夠通過云霧變幻之象來處理,于有限的畫面中表現出無限豐富的意蘊。
一、有助于構圖布勢
如果說取“道”是中國畫的生命淵源,那么取“勢”則可以說是技法上的具體體現。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體現在繪畫的內在結構中,即形成一開一合,一虛一實,一屈一伸的態勢,便打破了畫面的平和寧靜,“勢”于是呼之欲出。
自然界的山川萬物,有反有正,有斜有側,有堰有仰,有聚有散,有近有遠,有實有虛,有斷有聯。畫家就是要以一注之氣貫穿于松散的物象組合之中,在屈伸變換穿插映帶中顯現生命,在峰巒朝揖,樹木爭讓,屋宇向背中尋找生意和運動之趣。
萬物一體貫聯,是“氣”的作用;聯系的物象之間又彼此沖突,是“勢”的結果。如沈宗鴦所說:“天下之物。本氣之所積而成。即如山水。自重崗復嶺。以至一木一石。無不有生氣貫乎其間。是以繁而不亂。少而不枯。合之則統相聊屬。分之又各自成形。萬物不一狀。萬變不一相。總之統乎氣以呈其活動之趣者。是既所謂勢也。”在空間布勢上,中國畫家有時還集中體現在對云煙的偏愛上。來自魏晉的史料證明,中國繪畫從開始上升到理論上的探索起,就發現了“布勢”和“取勢”在畫面中的特殊功能,確立了重“勢”的美學傳統。如顧愷之《畫云臺山記》所說:“作清氣帶山下三分據一以上,使耿然成二重。”作清氣如帶位于山下三分居一以上,明顯的將山截為二重,以顯山勢之高。以云氣鎖住山腰可突出山之高峻,成為傳統畫山之法。對顧愷之所悟其理,后人進而總結道:
“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脈則遠矣。蓋山盡出。不惟無秀撥之高。兼何異畫雄嘴。水盡出。不惟無盤折之遠。何異畫蛆叫。”(郭熙《林泉高致集》)。
凡此種種觀點都旨在強調云氣在畫面中的作用,跟顧愷之所提出的云氣在畫面中的作用在精神上一脈相承的,都旨在強調以煙云吞吐取山水畫的曲折幽深之意。
二、有助于拓展意境,豐富意蘊
中國山水畫常以云氣開闊境界,拓展意蘊,豐富情趣,所以中國畫學中極重視云霞煙霧的處理,云煙蒸騰、霧嵐濕目,本是山水畫的當家氣象,云煙飄渺、騰遷,似近若遠,似有若無,將畫意引伸到神妙的境界中。故郭熙說:“山以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發。以煙云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華。得煙云而秀媚。”董其昌說:“畫家之妙,全在煙云變滅中。”中國畫家又自稱“耕煙人”,繪畫之功能又被說成“煙霞病疾”,進而以“云煙”指代山水畫,足見對煙云的重視。
云氣對中國山水畫畫面的氣脈流轉作用很大,山水畫家們通過悠游的,變化無拘的云氣來制造有效的契機,拓展無限寬廣的空間,引發感想,創造出或奇、或雄、或幽、或秀、或高、或深的種種境界,云氣與畫面中的山石,樹木,建筑等形象動靜結合,從而使作品更趨理想和完美。
中國山水畫之所以強調畫面的虛處,空白,是因為這種無畫之虛正是畫面靈氣往來,生命流動之處。虛實的位置處理可以大大擴展繪畫空間的表現效果,也是增加畫面層次的手段。一幅畫之中,虛實相對,又相互融合,使畫面在對立統一的矛盾中,給人以無限遐想。由此可見,中國繪畫的留白是黑與白、陰與陽、虛與實的互補關系中顯現的一種對立統一的和諧美。
三、有助于氣韻生動
自謝赫在《畫品》中定“氣韻生動”為六法之首后,氣韻成為中國畫理論中最基本的繪畫原則,有殊為重要的地位。“氣韻,生動是也”,“氣”是中國古代哲學中重要的概念,指天敵萬物升華之本,所謂“精氣為物”,“天地合氣,萬物具生”。“韻”比“氣”的概念要晚的多,魏晉以后多見于人物品藻和文藝批評中,指情趣、風度。對于繪畫理論中的“氣韻”二字,“六法”里邊給了最簡明的解釋:“氣韻,生動是也”,平面靜止的畫面中一定要有充滿動感的形象。要塑造充滿動感的畫面,誠然可由畫中形象的左顧右盼,縱橫斜正體現,如王微《敘畫》中所說“橫變縱化,故動生焉。”“為了這種生意活趣,畫家還在經營位置上,常以‘活物’配‘死物’,如山不能動,以煙霞鎖其腰;石不能動,以流水折其側;苦木不能動,以輕嵐籠其上。畫家要以水為血脈,以林木為毛發,以煙云為神采,以嵐霧為氣象”畫面中的峰巒,山石,樹木之類是靜止的,云氣的流動而越顯其靜,急流是動的,由于礁石的兀峙而益見其動,峰巒因云氣的流動也好象在奔走,激流因礁石的阻擋,也咽塞而徘徊。云氣的形質在飄,若有若無,飄飄渺渺,能使畫面生動起來。
參考文獻:
[1]于安瀾.畫論從刊[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0.
[2]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57.
[3]于安瀾.畫論叢刊[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0.
[4]周紅藝.藝術賞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5]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6]朱良志.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簡介:唐 磊,男,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10級中國山水畫創作與研究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