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是與應當的問題由休謨最先明確提出,之后被許多的哲學家所討論。在這里,我將從認識層面和價值層面兩方面來看待這個問題,并指出在經驗層面上希圖作出從“是”到“應當”的推導是不可能的。
關鍵詞:是;應當;推導
一、問題的提出
是與應當的問題,最早是由休謨在《人性論》中提出:“在我所遇到的每一個道德體系中,我一向注意到,作者在一個時期中是按照平常的推理方式進行,確定了上帝的存在,或是對人事作了一番議論;可是突然之間,我卻大吃一驚的發現,我所遇到的不再是命題中通常的是與不是等連系詞,而是沒有一個命題不是由一個應該或不應該聯系起來的。” 在休謨看來,他們那個時候的道德哲學家在進行論證的時候,有一個邏輯上的跳躍,即從以“是”為系詞的命題推導出了與之不同的以“應當“為系詞的命題,而沒有對其作必要的說明。
那么,從“是”能不能推導出“應當”呢?對此,休謨沒有明確表示自己的態度。但休謨指出這兩類命題完全不同這一問題確實引起了后來哲學家的關注,并深化了休謨的這一思想,將其劃歸為事實與價值的二分問題。
實際上“是”與“應當”的問題的判斷要比事實與價值的判斷含義要廣,它不僅僅涉及到我們一般關注的從事實中推出我們的價值判斷,其實還包括從現有的經驗實然中推出必然,即歸納的合理性問題。因此,我將把“是”到“應當”的推導分為認知方面和價值方面來分別說明。
二、在認識方面從“是”到“應當”的推導
首先,我們看在認知層面,諸如“這是一棵樹”(也可以是人造的存在物,如桌子)這樣關于一般存在物的判斷能否推出必然的“應當”。
這個問題事實上有兩部分。其一,是關于某物被稱為“樹”這一事實判斷能否推出必然是“樹”這一稱謂的結論。這是不能的。“樹”這樣的名稱只是我們的一種約定,可以用其它任何的名字來稱謂。因此,這一規定只對認可它的人有效,并不是對所有人有效,因而不具有必然性,所以推不出“應當”。
當然,有反對意見會說我可以不用“樹”這樣的稱謂,僅僅用我們經驗的這個東西,不就沒有引入我們的規定了嗎?這就遇到了其中的第二個問題,即從一個經驗的實然能不能推出必然。這也不能。我們的一個經驗物,無論它是什么,只是我們經驗的實然情況,它并不必然就是如此。邏輯上說,它也可以是別的什么東西。在經驗的層面,我們永遠只能說這是個什么東西,而說不出這應該是個什么東西。比如,我們可以觀察到“水在100攝氏度沸騰”。但這一事實只是立足于我們現在的經驗,而相反的情況總是可以設想的,那么我們就無法斷言水“應當”在100攝氏度沸騰。因此,在經驗的層面,這種“是”推不出“應當”。
三、從價值層面從“是”到“應當”的推導
我們再來看在價值層面諸如“張三欠李四錢”這樣的事實判斷能不能推出“應當”。對于這樣的判斷,我們可以采用塞爾的制度事實的說法。他這樣寫道:“在給定了有關錢的習俗之后,一個人才有五美元。去掉了這種習俗,他所擁有的不過是一塊帶有墨綠色印的長方形的紙。一個人擁有一塊帶有墨綠色印的紙是一個原始事實,而他有五美元則是一種制度事實。”那么,我們可以理解,制度,就是我們社會生活中按照習俗所認可的一種規范。
從一個制度事實推導出一個相應的價值判斷當然是可以的。但塞爾這里仍然犯了他所批評的那種錯誤:“從‘是’推出‘應當’的任何努力都一定是浪費時間,因為即使這一努力成功了,它所能表明的也只是這個‘是’并不是真正的‘是’而只是偽裝的‘應該’。”因為在這里, “張三欠李四錢”并沒有在一個純事實性描述的意義上使用,它把欠債所蘊含的價值判斷帶入了這個陳述之中。即我們在做推導時預設了一個大前提“所有欠債都應當償還”。
當然,塞爾認為像“所有欠債都應當償還”這樣的話不過是一種同語反復。制度的存在是一個事實,因此并沒有帶入我們的主觀判斷。但問題在于,即使我們以既定事實來看待制度問題,它也只是對接受這一社會規范的人才是事實,而不是對所有的人都是事實。比如關于“欠債”,我們可以設想一個社會,在那里人們從別人手中取過錢財而不需要償還。那么,“欠債”對于他們來說就不是一個既定事實,而只是另一個社會中人們的一種共同規定而已。
從上面的推論可以看出,即使我們把這類判斷當做純然的事實判斷,在做推論的過程中,我們還是要引入價值判斷。我們可以剝離這種事實判斷中的價值成分,以一種純然事實的方式來看待它。但在從它向價值判斷推導的過程中,我們仍不得不引入價值判斷,才能使推導成立。因此,誠如黑爾所說:“如果一組前提中不包含至少一個祈使句,則我們就不能從這組前提中有效地引出任何祈使式結論。”
四、結論
綜上所述,在認識層面上,對于一般存在物的判斷并不具有必然性。經驗的內容是偶然給予的,我們不能由此得出它必然是它現在所是;在價值層面,從純然的事實判斷推不出價值判斷。對事實的認識并不包含我們的態度和價值取向,那么,有多少關于事實的知識都不可能對我們的行動提出要求,造成影響。
因此,在經驗上,我們無法從“是”推出“應當”。
參考文獻:
[1]休謨.人性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2]北京大學系編譯.西方哲學原著選讀[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3]黑爾.道德語言[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作者簡介:彭顯喆(1988.4-),男,湖北武漢人,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外國哲學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德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