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嘗試從語境差角度對柏楊的小說《神經病》進行解讀。分析文本中的上下文、作品人物間、作品人物與讀者語境差所蘊含的審美價值。
關鍵詞:語境差;《神經病》;審美
柏楊常被稱為“憤老”,總是以犀利的筆調批判丑惡的社會現狀。從柏楊的作品中,看出幽默者有之,看得汗出如漿者有之,看出血淚者亦有之。這種犀利文風的形成很大程度上獲益于語境差效應。語境,就是使用語言的環境。語境因素包括上下文、時間、空間、情景、對象、話語前提等與語詞使用有關的因素。在語境參與下,語境間的各因素有時候會出現不平衡的情況,從而造成對語符層面規定語域的偏離,這種不平衡,我們稱之為語境差。文學作品中的語境差具有特殊的審美效應,有了語境各因素間的調節,不平衡就可以轉化為平衡,轉化生成為美學信息。本文以柏楊的小說《神經病》為例,利用語境差的相關理論對其進行審美分析。
一、上下文的語境差產生絕佳的諷刺效果
一般而言,文學作品的語言應盡量符合語法規范,語義搭配原則以及邏輯思維。但是,《神經病》一文卻時常出現“前言不搭后語”的情況。例如以下這段文字:
我找了七八位平常頂頂知己,最最有刎頸之交的朋友,說了無數殺身以報的感激話,又賭下了無數下個月一定奉還的滔天重誓,總算零零星星地借到一百元。此刻,我正懷著這筆足夠買三塊錢美金的巨款,盡快地趕回去,好讓妻準備菜肴。
既然是“有刎頸之交”的知己,那么,在知道敘事人“我”急需用錢后,應該慷慨解囊、雪中送炭才對。但是“我”卻使用了諸多手段才勉強湊到錢。此外,用“足夠買三塊錢美金”來做“巨款”的定語,使人讀起文章來著實不是滋味。這種上下文的矛盾造成了一種語境差,從語符層面來看是不平衡的。然而,這段話卻產生了絕佳的調侃諷刺的效果: “我”引為“知己”的這些人并非真正的朋友,退一步說,朋友尚且如此,可見社會人心是多么冷漠。
二、作品人物間的語境差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
小說的每個人物都處于特定的語境中,當交際雙方的語境不同卻又處于同一交際界域時,就很容易產生信息差。小說人物間的語境差對于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功不可沒。在小說《神經病》中,這種人物之間的語境差主要體現在“我”和警官的對話中,主要表現如下:
警官走過來。
“你如果咬定這兩位先生拿你的錢,我只有把你們送到法院打官司。”
“打官司就打官司!”我故態復萌說。
“也可以,”警官揉揉鼻梁,招招一個拿鑰匙的,“先把他關起來,明天一上班就辦公文。”
“為什么關我呀?”我問。
“怕你逃掉。”
“為什么不關他們?”我拉起喉嚨說。
“不怕他們逃掉呀!”
“我”認為應該把偷竊嫌疑人關起來,而警官卻欺軟怕硬,認為窮人比胡局長家的兩個流氓大漢更不值得信任,反而要把“我”這個失主關起來。
對話是作品人物語言的基本表現形式,也是刻畫人物形象的重要方式。在這兩處對話中,由于雙方的目的以及觀念不同而導致信息不能很好地傳遞,雙方無法達成共識;而對作者和讀者的交際而言,它們卻輸出了美學信息。作者生動地刻畫了一個欺善怕惡、是非不分、虛偽狡詐并且愛貪小便宜的警察形象,這種警察比敲詐犯還要可惡。
三、作品人物與讀者的語境差凸顯作者的創作意圖
作品人物存在于作品之中,時空與情景等因素的參與限制了人物的交際活動,而對于作者與讀者這一對交際關系來說,則存在另一個讀解的閱讀空間。在小說《神經病》的閱讀中一直存在著作品人物語境與讀者語境的差異。這篇小說中人物的價值觀念與讀者的價值觀是完全悖離的。小說中的世界是個黑白顛倒的世界,錯誤的觀念貫穿全篇,例如:
我要向老上司保證:我現在已經是一個典型的優秀青年了,有很正確的人生觀,對社會上任何不公平現象和任何罪惡黑暗,不但都能夠不發牢騷,而且還能夠覺得理應如此,滿意之極,而且堅決擁護呢。
在讀者的觀念中,見義勇為、與惡勢力斗爭應是社會認可并加以倡導的良好品格。但這種正義感卻導致“我”被“正義促進會”撤職,也使“我”從一個好心人被誣陷為肇事者并受盡欺辱。在小說所構建的這個黑白顛倒、是非不分的世界中,正義感猶存的“我”不容于“正義促進會”,而偷了“我”五十元的流氓大漢卻被介紹到“正義促進會”頂替“我”擔任科長一職。這種作品人物與讀者的語境差使讀者內心憤懣不平。柏楊曾說:“我們的丑陋,來自我們不知道自己丑陋”。他竭力揭露 “小市民的現場實況”,抨擊社會的不公平現象和道德標準低下的狀況,通過鞭撻讀者的心靈以期改變社會現狀。
“神經病”常用來指精神不正常的人。筆者認為小說標題中的“神經病”指的應是與大部分人思維不同的極少數人。主人公 “我”就是神經病,因為“我”是所有人中僅存的有正義感的人。這與魯迅的《狂人日記》有異曲同工之妙,唯一的好人被罵作“神經病”,唯一清醒的人被稱為“狂人”,究竟誰才是正常的、清醒的人,讀者心中自有定論。
參考文獻:
[1]祝敏青.論文學語境差效應[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0(9).
[2]柏楊.求婚記[M].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陳寶娟(1987.11-),女,漢族,福建漳州人,碩士,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要從事文字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