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體認知的強勁能動性企圖占有認知、改造世界的主導地位。但是,主體自身認知能力的有限性、主體對事物的瞬時理解和主體思維的目的性和選擇性并不允許主體完全、絕對的占有世界,二者之間的矛盾促使人們選擇對認知的不斷跋涉,使心靈在時刻享受著過程的精彩與歡娛的同時走上追求完善的道路。
關鍵詞:主體認知;自我有限性;認知過程;
人的能動性需要尋找一個基本的事實來驗證其能動效果的客體,同時人們對真理的追求和推崇得到了更大的加劇,客體和主體似乎達到了完美的結合。但是,主體的選擇性和目的性實質上已經決定了客體在主體建構過程中必然含有主體的意向,而另一方面,人的自我有限性決定著人無法達到對世界的完全認知。對此,我們可以進行如下發問:客體的存在和人們對真理的追求是否是無意義的呢?是否就意味著主體是可以肆意妄為呢?如果這樣的話,生存豈不陷入了虛無之中,人生之意義究竟在哪里?
一、純粹唯我的主觀世界論
主體或者能夠絕對地保持自身不變并以此將客體包含在自身之中,能夠從自身中創造或者排斥客體。古希臘的詭辯術就是鑒于這一點而發展起來的。他們竭力否定客體的實際存在,并通過言語的辯論使表面上的現實轉化為一種主體的特性。普羅塔哥拉(Protagoras)命題(人是事物的尺度,是衡量存在的事物之存在的、不存在的事物之不存在的尺度)極端的表達了主體精神賦予實際情況的重要性。偉大的哲人康德也曾表示:經驗世界只存在于形成其表象的人的意識內部,而且受到意識的種種形式的限定。費希特依據康德的學說,將他的學說推向純粹的唯我與主觀中,他認為,客體本身在這里只是一個形式,惟一的現實的主體的生命在此形式中進行著,在此客體幻化為一個符號。
二、人的自我有限性
假如客體真的只是意味著一個表象,一個純經驗性的現實,那么客體的效用究竟在哪里呢?人作為所謂的主體的有效性真的可以涵括所有的內容嗎?西美爾說,“我們認識能力的結構讓我們只能夠從若干個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從來不會從一個獨一無二的因素的絕對統一性出發來理解一種生產”。
1.主體自身認知能力的限制。人對事物的認知是對事物的一種領悟,而“一切領悟都包括了三個要素:第一,領悟的主體;第二,被領悟的材料;第三,主體如何領悟材料的主觀形式。”這種主觀形式的切入與無所不在并不是毫無顧忌的肆虐和完全的把握著主導地位。懷特海把西方形而上學最深層的邏輯前提概括為“存在論原理(ontological principle )”。該原理用懷特海的話來表述就是,“對任何根據的探索始終是對承擔該根據的某種事實的探索”。
要達到對一個事物的真正理解首先要做的就是超越事物,對事物進行全面的了解。隨著人們科技水平的不斷創新和發展,人們充滿自信的向未知領域開拓。然而,一個歷代被膜拜的真理并不意味著它永遠都是真理,它或許只是反應了人們暫時的認知歷程和能力,甚至于我們為了支持內心預期設想的實驗結果,而故意忽視那些可能使我們的生活完全改變的環節?所有這些都是我們值得懷疑的地方。
2.主體對事物的瞬時理解。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名言“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可以說是“事物只能是瞬時理解”的最早的經典表述。懷特海在,《過程與實在》中不僅明確地引述了這一名言,還強調:“我們要擴大一下古人的‘無人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的學說:無一思考者能兩次思考同一物,更廣義地說,無一主體能兩次經驗同一物。”在懷特海這里,他更加強調主體對事物的瞬間理解的難以捉摸性。
3.主體思維的目的性和選擇性。人的生存目的并不僅僅局限于衣食住行的物理認知與享受生活,心靈的生活還指望著思想內容的另一個層面,那就是理想存在的必要性。叔本華認為,生命無非就是意味著意志,一切幸福感就其本質來看是擺脫一種痛苦、一種窘迫。尼采告訴我們,生命在對自己意義認知的基礎上不斷前進的激情是現代精神的慰藉和永遠不會失去的東西。
三、跋涉的認知
既然人們不可能完全認知社會,一生的精神探索可能會隨著認知的逐步深入而被瓦解,而我們也不能以獨斷的主體思考為前提建立世界認知和人生價值的體系,那么我們應該怎樣正視“虛無”的形而上的人生意義探究呢?懷特海說:“形而上學范疇不是對某種自明的東西的獨斷的陳述,而始終是對終極普遍性的嘗試性探討。”黑格爾在他的《精神現象學》中也說到,“知識或當下的精神是沒有精神,它是感官刺激意識。為了獲得實在的知識或創造科學的元素,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自我能動性的時刻躍動和自我本身的有限性促使著人們尋找一個和諧的節奏,目的過強的選擇將會使人們偏離方向而一直處于不安的狀態之中,所以,只有放下對目的的強烈愿望,執著于對認知的不斷求索與跋涉才是人們解決人們思維這一驅動不斷躁動的良方,才是人們面對虛無人生的最佳出路。在理想和尚未之間,通過經驗和實踐,視野日漸得到開闊,漫游在對知識的無限追問中,人逐步走上了追求完善之路。在那里,心靈體驗到了西西弗雖然未能成就一番偉業卻能時刻享受著的過程的精彩與歡娛。
參考文獻:
[1](德)西美爾著,錢敏汝譯.哲學的主要問題[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2]懷特海著,周邦憲譯.過程與實在[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陳 田(1988-),女,漢族,安徽宿州人,西南大學文學院2012級文藝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理論和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