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蘭州地區太平鼓舞是蘭州地區極為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民間舞蹈表演形式,然而隨著近年來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改變,導致蘭州地區太平鼓舞背后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內涵逐漸被人們所忽視。本文通過對蘭州地區太平鼓舞與太極八卦圖之間微妙的關系的分析,旨在讓人們對于蘭州地區太平鼓舞的文化內涵有一個更深的的認識。
關鍵詞:太平鼓舞;太極八卦圖;表演樣式
一、先天八卦圖與后天八卦圖之簡說
在早期的蘭州地區太平鼓的鼓面上都繪有太極八卦圖,而進一步研究我們會發現,太極八卦圖有兩種:一是先天八卦圖,二是后天八卦圖。而在蘭州地區太平鼓鼓面上所繪制的太極八卦圖實為先天八卦圖,與后天八卦圖是有區別的。而這區別在于以下幾方面:
(一)所造之人不同
先天八卦圖相傳為伏羲氏于七千年前所作。而后天八卦為周文王在先天八卦的基礎上稍作改動后得來的。
(二)排序方法以及所應用的范圍不同:
首先,我們要將卦象一一解釋一下。我們知道八卦的八個卦名分別是:乾、坤、震、巽、艮、兌、坎、離.他們分別所代表了八種不同的自然事物,分別是:天、地、雷、風、山、澤、水、火。
先天八卦是講究對峙的,即把這八個卦象分別所代表的自然事物分為四組,用以說明陰陽相對峙之關系。而它的排列方式是:由乾一、兌二、離三、震四的順序沿著太極圖自上至下、由左邊逆時針排列下來,然后順勢繼續由下而上由右邊逆時針上至乾卦,再自上而下、由右邊順時針將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相繼排列下來。整個卦象排列行進路程正好為一個“S”。
后天八卦主要在于應用方面,是根據四時以及萬物生長的規律總結而來的,首先它的排列方式為:以位于正東方位震卦為起始點,東南方位為巽卦,正南方位為離卦,西南方位為坤卦,正西方為為兌卦,西北方位為乾卦,正北方為為坎卦,東北方位為艮卦。如若將這八卦用于節氣:震卦為春分、巽卦為立夏、離卦為夏至、坤卦為立秋、兌卦為秋分、乾卦為立冬、坎卦為冬至、艮卦為立春。而在后天八卦里卦象的序數排列又比較復雜,不是按照順時針或逆時針走向的簡單排列,而是按照:坎卦一、坤卦二、震卦三、巽卦四、中宮為五、乾卦六、兌卦七、艮卦八、離卦九如此的排列組合。不僅如此,不同的卦象還代表著不同的顏色,如:坎一為白、坤二為黑、震三為碧、巽四為綠、中宮五為黃、乾六為白、兌七為赤、艮八為白、離九為紫。
二、蘭州地區太平鼓與太極八卦圖的關系
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導致一系列傳統文化瑰寶逐漸的被人們所忽視。例如太極八卦圖,早年蘭州地區的太平鼓鼓面上都是繪有太極八卦圖的,而現今由于傳統文化的缺失,導致現在我們看到的社火隊打得太平鼓鼓面上只繪有簡單的太極圖,甚至有的鼓面上什么也不繪。這表明蘭州地區太平鼓舞無論從其功能性還是所隱喻的文化內涵來說都已經失去了其原始的面貌。
追溯早年間蘭州地區太平鼓鼓面所繪制的太極八卦圖,我們會看到其實為先天八卦圖而非后天八卦圖。而根據前面對于先天八卦圖與后天八卦圖的簡單介紹,我們可以知道先天八卦圖為伏羲所作,而伏羲對于我們蘭州地區的百姓又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首先,伏羲為被認為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有關于伏羲教會原始先民們使用火種、造網捕魚、養蠶紡織以及教導男女固定婚配制的傳說早已是不勝枚舉,可見伏羲對于原始先民們在生活生產方面的幫助是巨大的,所以幾千年來一直被百姓所尊崇傳唱。其次從地理上講,我們都知道被稱作“羲皇故里”的天水在地理位置上距離蘭州地區是很近的,因此這地理的溯源又讓蘭州百姓將自己與伏羲的關系拉得更近,因此在每年的正月初七,即“人日”, 蘭州地區傳統的太平鼓隊就要敲響繪有先天八卦圖的太平鼓,在各鄉村的伏羲廟、祖廟、村廟等場地來,祭祀我們偉大的人文始祖伏羲。
三、蘭州地區太平鼓舞的表演樣式與太極八卦的聯系:
(一)蘭州地區太平鼓舞的表演樣式
流布于蘭州地區的太平鼓舞的流派較多,表演樣式也都各不相同。而鼓帶的長短以及打鼓過程中鼓位置的高低,是決定著太平鼓不同表演樣式的關鍵要素。目前蘭州地區的太平鼓舞被分為三種表演樣式,即高鼓、中鼓、低鼓。這三種不同的表演樣式是由地理位置所劃分的。
1.高鼓:高鼓的主要特征是鼓帶較短,將鼓背于身上時鼓大概位于鼓手的左膝蓋處。行進擊鼓的時候,左手抓住鼓帶,右手擊鼓。原地表演時左手撐住鼓身將鼓甩起,而后利用鼓自身的重量以及鼓運動時所產生的慣性,連甩帶掄,而此時的鼓手也隨著鼓的運動而翻身騰躍,形成人鼓翻飛的雄壯場面,高鼓的動作難度大,技巧高,因而有氣壯山河之、氣吞虹蜺之氣勢。
2.中鼓:其主要特征是鼓帶的長短適中,鼓手將鼓背于身上時,鼓的位置位于鼓手的膝蓋以下,且鼓離地面的距離有二十厘米左右。行進擊鼓的時候,鼓身貼于鼓手的左小腿處擊鼓,而原地表演時鼓亦是多貼與小腿表演,因而騰、挪、跳、躍的時候動作較為沉穩,步伐厚重。而中鼓的表演難度較為大一些,由于鼓位于膝蓋以下,鼓身完全失去了穩妥的支撐點,因而最為不容易掌握。
3.低鼓:低鼓的主要特征是鼓帶較長,鼓手將鼓背于身上時,鼓的位置位于鼓手左腳背處。行進擊鼓的時候,鼓手用腳背頂著鼓來移動步伐,原地表演時,鼓身基本上貼于地面,鼓手前后左右閃轉跳躍的掄打時,右腿跨于鼓身上,用小腿以及腳內側將鼓夾起旋轉。由于鼓身可貼于地面,因而低谷的打法中跳躍的步伐就顯得格外輕盈,因此低鼓就會給人以輕松歡快的感覺。
(二)蘭州地區太平鼓舞的表演樣式與太極八卦的聯系
蘭州地區的太平鼓舞不僅表演樣式不同,而且還有著嚴格的地理劃分概念,即不同地區的太平鼓隊要嚴格遵循各自的表演樣式,不得有亂。而具體三種不同的打法在地理上的劃分分別為:
1.高鼓:高鼓主要流布于蘭州市城關區雁灘鄉、青白石鄉、及皋蘭縣西岔鄉等部分鄉鎮。
2.中鼓:中鼓主要流布于蘭州市七里河區、安寧區、西固區、以及城關區等的部分鄉鎮。
3.低鼓:低鼓主要流行于永登縣及紅古區一帶。
說到這樣的劃分方法,就不得不提我們民間經常用到的后天八卦圖,后天八卦圖為周文王所造,是在先天八卦陰陽平衡理論的基礎上,創造出的一套方法論,即如何運用好陰陽平衡,這就是所謂的“先天為體,后天為用”。既然“為用”,自然先民們就會將此文化運用到各種民間傳統文化之中。因而蘭州地區的太平鼓舞也不例外。我們知道八卦在先天八卦的基礎上有了方位的劃分,即乾卦為西北方,坤卦為西南方等。而蘭州地區太平鼓舞的打法劃分既然與地理位置聯系如此緊密,說明其中必然有著內在的聯系。在對那些曾經只能打高鼓的地區進行采訪與研究的過程中,民間研究風水的陰陽(以幫人算命、打卦為生的人)告訴筆者:那些打高鼓的地區從八卦占位的角度上看正好處于乾卦的位置,即西北方向位置,而那些只能夠打低鼓的地區,其位置大致處于坤卦的位置,即西南方向位置。而在這之后筆者又對甘肅省藝術研究所的徐楓老師進行采訪,經過求證,在甘肅民間確實存在著乾卦位置上的村落才能打高鼓,坤卦位置上的村落只能打低鼓的說法。那么再根據八卦的卦辭里這樣的說法:乾卦為天,為父;坤卦為地為母。于是就有了乾在上、坤在下的理論。因而我們可以理解,只有在西北方位的村鎮,百姓們才能將太平鼓高高的舉過頭頂。而那些位于西南方向坤卦位上的村鎮,也就自然要將太平鼓緊緊貼于地面進行表演了。
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轉變,這些原本在太平鼓舞表演中極其程式化、嚴肅化的傳統文化內涵已經鮮為人知了。因而我們要大力開展對蘭州地區太平鼓舞背后的文化內涵不斷挖掘的工作。使其能夠在社會文明的腳步中不被遺忘。
基金項目: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知識與科技創新團隊”資助項目。項目編號:NWNU-kJCXGC-SK030-06。
參考文獻:
[1]徐楓.甘肅太平鼓舞考[J].甘肅藝苑,2011(1).
[2]那貞婷.西北農耕文化的象征與隱喻—蘭州太平鼓文化初探[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2006(11).
(作者簡介:潘芊如(1985.10-),女,漢族,山東濰坊人,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西北民族舞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