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很多關于“櫻”的詩句,其中的“櫻”即指櫻花,這說明櫻花在中國古代就有,但隨著時間斗轉星移,櫻花更為我們所熟悉,這還歸結于把櫻花作為國花的日本與中國近一個世紀的歷史糾怨。日本人民歷來喜愛櫻花,把櫻花奉為國花,這首先是日本的地理位置與氣候特點非常適宜櫻花生長,當滿山花開的時候,景色是非常讓人陶醉的。其實我們在賞櫻花時,有時也會發現就單株櫻花并不具有特別出眾的姿色,也沒有什么醉人的香氣,一點不起眼,無論顏色還是造型,相比牡丹的雍容大度、梅的風霜傲骨、君子蘭的高雅氣質、菊的亮節高風來說,都很單調。但當我們成片地看,成林地看,在遠處看,才能發現它不俗的魅力。那是一種鋪天蓋地、汪洋大海、浩浩蕩蕩的集合之美,洋溢著無限的生機和令人恐懼的生命能量。櫻花作為日本的國花,日本人走到哪里,就將它帶到哪里,不論是作為禮物的贈送或侵略殖民的隨帶。武漢大學的櫻花,在全國很有名氣。不過,提起武大櫻花的來歷,卻是記載了一段令人辛酸的國恥。
二十世紀30年代,初創的國立武漢大學在珞珈山大興土木,辟山建校,逐漸將這片原本亂石叢生、墳冢遍地的荒山野嶺,變成了世界上最美麗的大學校園。至1938年初,抗戰形勢武漢吃緊,武漢大學亦是岌岌可危。這時,郭沫若來到武漢開展抗日宣傳工作,并于4月底住進了珞珈山。而在此時,為了躲避戰火,武大正在舉校西遷到他的家鄉——四川樂山。10月底,武漢三鎮淪陷,武大珞珈山校園亦遭日軍侵占。后來,郭沫若在其回憶錄《洪波曲》中寫道:
“在這大學區域還有最好的防空設備,有因山鑿成的防空洞,既深且大,也有高射炮陣地環列在四周。但卻不曾遭受過一次轟炸。敵人是應該知道這兒是做著軍官訓練團的,有高級的人員集中著,但它卻從不曾投過一次彈,盡管對于武昌城是炸得那樣頻繁,而每次敵機的航路又都要經過這大學區的上空。
我們在當時是作著這樣的揣測:無疑敵人是愛惜這個地方,想完整地保留下來讓自己來享福。“這揣測,后來是猜中了。敵人占領了武漢之后,把大學區作為了它的司令部。”而事實也正是如此,1938年10月24日,在日軍攻占武漢前夜,九江的日寇華中派遣軍前方指揮所畑俊六(甲級戰犯,戰后被判處死刑)向所屬部隊下達了進占武漢及入城后的注意事項,其中第11項規定:“須保護漢口、漢陽、武昌的建筑物、廟宇、大學、圖書館、博物館(見附表所列)。”在這張附表中,“武漢大學”的名字赫然入列。第12項又指出:“武漢有各國租界及使館,本軍一舉一動世界矚目,因此正是以實際行動宣揚皇威,使其理解皇軍真姿的絕好時機,所以每人對此務須慎戒,且鑒于過去之教訓,防止因日久而松懈。再,武漢為本軍今后長駐和作戰之基地,一切建筑、設施,嚴禁破壞。”由此可見,懾于由諸如南京大屠殺等“過去之教訓”所激起的國際輿論的巨大壓力,日軍在侵占武漢之后,沒有進行過類似的大規模屠殺行為;而出于自行享用之目的,日軍果然將武漢大學珞珈山校園辟為其中原司令部。我們可以推算出,日軍從本國引來櫻花樹苗在武大校園栽植的時間,最早應是在1939年。一般認為,日軍在此種植櫻花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緩解住在這里休養的大批日本傷兵的思鄉之情,同時亦有炫耀武功和長期占領之意。因此,珞珈山的這第一批櫻花,可以說是日本侵華的罪證,國恥的象征;同時也是今日武大櫻花的緣起。現在只要人們談起這段歷史也都感概萬千。
誠然,“樹本無辜”,“景物無分國界也”。1946年武大復員珞珈山后,廣大師生看到這些來自異國他鄉的陌生花木,雖國仇校恨猶歷歷在目,但卻并未對其加以伐撻,而是選擇了與這些美麗的“國恥花”為伴。因為他們知道,這些櫻花雖然的確是窮兇極惡的日本侵略者在中華大地上耀武揚威的產物,但它本身是無罪的;人們之所以會欣賞它,喜歡它,完全是因為它自身的美麗,相反,還積極研究,不斷培育新的櫻花品種,來美化我們的校園和生活。以到現在武大珞珈山的櫻花成為世人所慕名人文美景。武大現在的櫻樹主要有四個品種:一,日本櫻花當年大約28株,現已增至168株。主要分布在約300米長的櫻花大道上;二,垂枝櫻花,是在1983年1月中日友好十周年日本所贈;三,山櫻花,主要分布在校醫院前、教四前、櫻花大道入口處和情人坡。四,云南櫻花,因其花期早又稱早櫻,主要分布在校醫院旁。其中,最具觀賞價值的是日本櫻花。
80年代,武漢大學綠化委員會成立后,對校園內的櫻花樹進行了全面、合理的布局,擴大了櫻花的栽植地段,使櫻花樹從櫻花大道及其道下的廣闊地帶,逐步擴展至鯤鵬廣場、第四教學樓、人文科學館以及行政大樓等處。1989年春,武大園林科從東湖磨山植物園引進云南櫻花16株,栽植在校醫院前公路北側。1991-1993年,這些櫻樹共生櫻苗近600株。1995年,武大校友、湖北省農科院研究員張朝臣研究出試管櫻花,大大縮短了櫻花的生長、開花時間,很快受到園林部門的青睞。時至今日,武大校園內已有櫻樹1000多株,內含日本櫻花、山櫻花、垂枝櫻花和云南櫻花共四個植物學種和十多個栽培品種或變種。
總之,自1939年櫻花在珞珈山落戶,至今已有60多年的歷史。多年來,武大幾代園林工人對其精心培育,并為此耗費了大量心血。櫻花的栽培管理、育種已成為武大園林工作者傳統研究方向,并在人為“延長”櫻花花期的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撫今憶昔,櫻花這種美麗的植物在多年前遠洋萬里來到武漢大學的校園,也許只是機緣,但在時代變遷中,有形的植物與無形且深深植入珞珈山人血液中的武大人文發生了復雜的化學反應,以致武大的櫻花開的相當別致,這是一種平和中的敬仰,花還是花,可每年看花的感覺卻不一樣,也許是那種化學反應還在繼續吧。
(作者簡介:徐裕泉,男,本科,武漢大學后勤集團網點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