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既違背了人口再生產規律,又違背了自然平衡法則;既是一個人口問題,又是一個社會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將會嚴重影響到人類和諧,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安全和穩定。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7.78,嚴重超出107的國際警戒線。有專家預計,到2020年左右,我國適婚男性將比女性多3000萬人左右。
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農村女孩的受教育權被剝奪,婚姻夾縫中產生的剩男剩女越來越多,工廠出現“女工荒”。據調查,農村貧窮適齡男青年娶妻難的現象在很多地方已經顯現,這勢必會導致拐賣婦女、“國際新娘”、“落跑新娘”等現象愈加嚴重,適婚男性生理需求得不到滿足也會產生嚴重的性犯罪等一系列社會問題,這些必將成為整個社會的不穩定因素,給全面建設和諧社會造成嚴重負擔。
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的原因歸納起來有三個。
一是新的生育文化、生育觀念還沒有完全確立和鞏固,舊的婚育觀念、婚育傳統在農村影響較深。養老要依靠兒孫,家譜只記男性,沒有兒子則斷了香火等舊的傳統觀念,使得在傳統農業社會中形成的重男輕女的生育文化得到延續和強化;在現實社會活動中,性別不平等的種種現象不斷刺激人們產生“男孩偏好”的情結;當老有所養問題得不到社會保障服務時,選擇性別將隨時存在可能。這些因素都影響著人們的生育意愿。在很多地方,群眾的婚育觀念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仍不會得到根本轉變。
二是“兩非”(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和非醫學需要的人工終止妊娠,下同)行為難控制。個別地方B超管理存有漏洞,B超執機人員不負責任,受利益或感情驅使非法鑒定胎兒性別,非法為已婚育齡婦女終止妊娠;在B超檢查中,有的醫務人員有意暗示胎兒性別;計生工作人員孕情跟蹤服務不到位,跟蹤、服務、監督不能綜合運作,也為一部分人選擇性別終止妊娠提供了便利條件。
三是處理處罰難落實。一方面,有的地方對施行“兩非”行為聽之任之,沒有采取行之有效的處理處罰措施;另一方面,普遍存在“對當事人處罰重、對責任人處罰輕”的問題,對實施“兩非”行為的醫療機構和相關責任人并沒有嚴格按照相關規定處罰,地方保護主義、人情關系仍未打破,無法起到應有的震懾效果,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兩非”行為的氣焰。
針對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的形勢,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審時度勢,積極采取措施,建立出生人口性別比防控體系,適時扭轉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偏高的嚴峻態勢。
加強輿論宣傳,轉變群眾生育觀念。把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和“關愛女孩行動”納入了精神文明和社會公德建設規劃,融入到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宣傳、教育、衛生、人口計生、工青婦等相關部門廣泛參與和支持,努力構建社會化大宣傳網絡。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的輻射作用,依托宣傳一條街、文化大院、宣傳欄、閱報欄、黑板報、標語口號等陣地的熏陶作用,多層次、多角度地宣傳保持性別平衡的重大意義、性別比失調的嚴重危害以及當前出生人口性別比較高的嚴峻形勢,宣傳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宣傳女性成才、巾幗建功等方面的先進典型,加強對B超和婦產科醫生的職業道德教育,進一步提高全社會的思想認識、法制意識和道德水平。
夯實基層基礎,提高一線管理服務水平。村級基礎薄弱、一線控制能力差是造成出生性別比失調的重要原因。為此,要堅持把提高一線管理服務水平作為遏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的基礎性工作。基層相關工作人員要對懷孕的育齡群眾實行全程保健服務,定期上門服務,發放保健關愛手冊,提高孕情跟蹤服務率和服務水平,不給“兩非”行為以可乘之機。
嚴厲打擊“兩非”,震攝違法違規行為。衛生、藥監、人口計生等部門要共同建立B超檢查、人工終止妊娠登記、終止妊娠藥品銷售管理、新生兒篩查、優生檢測等工作制度,嚴格B超管理,B超全部實行雙人執機,強化互相監督。加大對流引產藥物市場的監管力度,對流引產藥物和促排卵藥品實行嚴格的處方管理,對醫院流引產的資格準入實行嚴格的監控和管理。做好孕情監測,對已懷孕婦女,堅持定期監測孕情,對需要終止妊娠的人員要嚴格審查,防止出現選擇性別的情況發生。加大打擊“兩非”力度,定期組織有關部門對所有醫療保健機構進行拉網式排查,清理清查B超機,對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和計生技術服務機構的B超機數量、型號、操作人員等情況進行全面清理,逐個審核登記,建立健全相關檔案,對不具備執業資格機構的B超機予以沒收封存;檢查各類醫療保健機構和計生技術服務機構對孕婦進行B超檢查及施行流引產手術情況;檢查各類藥店、診所和保健品店,看是否有非法銷售流引產藥物的;嚴厲查處非法胎兒性別鑒定、非法人工終止妊娠、非法行醫、溺殺嬰兒等重點案件。
進一步完善利益導向和社會保障機制,實行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積極落實有利于農村獨女、雙女家庭的利益導向政策,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女孩戶獎勵扶助力度,在制訂的惠民政策中,如農村養老保險、改善農民居住條件、農村合作醫療、女孩上學讀書等方面,優先安排農村女孩戶家庭,支持女孩家庭發展經濟,真正使他們經濟上得實惠、生活上有資助,解除女孩家庭后顧之憂,提高女孩家庭政治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
(作者簡介:王 力(1982.11-),女,漢族,山東棲霞人,學士學位,助理館員,在山東省濟寧市人口計生委工作,研究方向:群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