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赫爾巴赫的“興趣說與教學論”理論要求思想品德課教師要運用各種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筆者依據赫爾巴赫的“興趣說與教學論”理論與結合自身二十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激發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的興趣方法主要有精心設計導入、抓住奇異心理、聯系生活實際、開展實踐活動等。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興趣;方法;導入;奇異;實踐
赫爾巴赫的“興趣說與教學論”認為,人的興趣具有多樣性,只有教學才能滿足培養多方面興趣的要求,而教學有必須把激發和發展興趣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借鑒赫爾巴赫的“興趣說與教學論”、結合自身二十多年的思想品德課教學經歷,筆者認為:激發和發展小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興趣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種。
一、精心設計導入,激發學生興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的好壞成敗直接關系到上課的效果。好的導入就像一首歌的前奏曲,它能一下子抓住學習的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為整節課的順利進行開好局。在思想品德教學實踐中,導入方法不外乎有“故事導入”、“實例導入”、“啟發導入”、“引誘導入”等。教師在備課前要精心研讀需要講授的內容,挑選合適的導入方法,就能激發和發展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教師在講授保護地球內容時,可以把地球比作人,人有很多病,地球也有很多病,有病就要治,人生病依賴醫學和醫生,那地球生病的治療依據是什么。通過形象的擬人化,可以激發和發展學生的興趣,拓展他們的想象力,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抓住奇異心理,激發學生興趣。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主導地位、主體地位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對等置換。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注意到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效果是教學的關鍵與目標。思想品德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奇、好勝、特異的心理特征,盡力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充分發揮自己才能與潛能的機會和途徑,讓學生有一種求知欲和表現欲,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在講授“熱愛祖國”的課程時,可以問學生知道哪些愛國人士、偉大人物的名字,知道唱哪些愛國歌曲,讀過哪些愛國書籍,等等。誰能說得出越多、唱得越多,誰就是優勝者。這樣就能短時間抓住學生好強、好勝、好奇心理,使每一個學生都有躍躍欲試的心理,一下子就能調高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為學生以后爭取多讀好書、多唱好歌、多聽多講愛國故事打下基礎,不僅能增加學生的歷史人文知識,而且還提高學生的愛國情懷。
三、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興趣。理論性、現實性與實踐性是思想品德課的課程特征,教學的目的就是既能引導學生懂得用課堂學到的基本原理,觀察與分析社會現實、指導自己的社會實踐,又懂得把社會實踐中所取得的經驗上升為理論的高度,實現知意行的統一。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征,決定他們對抽象性、邏輯性的理論的理解和接受有一定的難度,這也是他們覺得思想品德課枯燥乏味的原因之一。但是,他們對純粹的書本理論的厭倦并不代表他們對活生生的社會生活實際也厭倦冷漠。小學生實際上對豐富多彩、變幻莫測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社會生活表現出濃郁的興趣。例如,他們對2011年發生的藥家鑫現象、小悅悅現象、本拉登被斃事件、郭美美現象、溫州動車追尾事件等都表現出濃郁的興趣,只不過學生沒有把學習書本的政治知識與關心國家大事有機地結合起來,致使他們存在書本的政治知識與社會生活實際相脫節的錯覺。學生的錯覺暗示思想品德教師:學生并不是對政治思想、道德現象、是非觀念等漠不關心或熟視無睹,而是具有明顯的獨立意識和廣泛的視野,非常喜歡關注社會上發生的各種大事,非常樂意評價周圍的人或事。因此,思想品德教師要改變照本宣科的傳統教學方法,以社會生活實際為切入點,在通讀深解教材的基礎上,善于把社會生活實際與教材聯系起來,把思想品德的“小課堂”變為人類生活的“大社會”,把“大社會”濃縮為“小課堂”,讓學生時刻知道思想品德貫穿于生活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潛移默化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四、開展實踐活動,激發學生興趣。實踐性是思想品德課存在和發展的源泉,通過實踐活動,可以把學生的“知”轉化為“行”,持續地實踐活動,就可以把學生的“行”轉化為“意”。思想品德課教師在利用好課堂主陣地的同時,必須要充分發揮社會的大舞臺功能,通過情境創設、參觀活動、參與表演等形式,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意識和水準。以講授“禮儀展風采”為例,教師可以在上課前組織學生觀看國慶閱兵或天安門國旗班升旗儀式的相關影像資料,然后組織學生進行模仿式表演,讓學生知道禮儀在展現國家形象、彰顯國家風范、體現個人素質和形象中的重要性,從而潛意識地萌發要講禮儀、展禮儀的興趣,自發按照禮儀標準對照自己的站、坐、行、笑,逐步養成講禮儀、展禮儀的良好習慣。最后借此展開,闡述各個領域、各個時段對講禮儀和展禮儀的要求與標準各不相同。組織一些學生表演在家里如何招待客人、以及到別人家做客應該如何表現等,促使他們明白禮儀的要求和標準的時空性。
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實踐中,這四種方法不應該割裂進行,而是要圍繞教材的要求,根據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把四種方法有機結合進行,盡量讓學生明白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行都跟思想品德課有密切關系,實現以興趣明白重要,明重要以提高興趣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思想品德課和初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蔡巧英.小學品德課有效性探微[J].上海教育科研,2010(10).
(作者簡介:梁天強(1969-),男,壯族,廣西南寧市人,廣西崇左市大新縣華僑農場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教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