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薦制度是唐朝科舉制度中的特有現象,在其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它在對人才的選拔,中央的強化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后期也成為官員集結朋黨的工具。
關鍵字:公薦;舉賢任能;集權;朋黨
科舉制度,為人才廣開入仕之途,并極大地拓寬了士庶及第的范圍。它興起于隋朝,到宋朝逐漸成熟完善。而唐朝的科舉制度處于一個不斷完備的過渡時期,而公薦就是在此過渡時期的補充。據《續資治通鑒·宋太祖乾德元年》中記載:“故事,每歲知貢舉官將赴貢院,臺閣近臣得薦抱才藝者,號曰公薦。” 公薦作為唐朝科舉制度的有效補充,產生了一系列積極的影響,當然,也涌現了消極的效果。
一、舉賢任能
以選拔政治人才為特征的選官制度與封建統治者有著密切的聯系,統治者為了維護中央的統治,需要賢能之人為其提供政治、軍事等多方面的謀略,所以,不斷地完善選官制度以達到舉賢任能的效果,公薦的制定也是基于為國家提供人才而設,寄希望于社會輿論、個人聲望的力量,為國家選拔人才提供了廣闊的途徑。在唐朝時期,通過公薦確實有一批名聲顯赫才能顯著的人才順利及第。當然,這與有公薦能力的臺閣近臣有著莫大關系,他們多能處于為國納才之心,為應舉中文名卓著之人充當強有力的奧援,向知貢舉的官員力薦,而由于其顯赫的地位及名望,也使得他們的舉薦更具有說服力。在他們公薦下的許多舉人也不負眾望,為國家鞠躬盡瘁,聲名遠播。公薦注重舉人之才藝以及薦舉之人的名望,推薦的官員以舉薦良才為己任,知貢舉者也恪盡職守,聚攬人才, “其取人也畏于饑議,多公而審”(《容齋隨筆》四筆卷五“韓文公薦士”條)。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能進士及第與公薦有著很大的關系。貞元八年,兵部侍郎陸贄權知貢舉,時右補闕梁肅不僅學識淵博,為古文大師,而且在官場也很有威望,勤恪清廉,為人稱道,陸贄就誠懇地邀請他推薦才華出眾之士。梁肅便協助陸贄一共薦舉了韓愈、歐陽詹等八人,都文采卓越,及第高中。梁肅的賞識使得韓文公及第登科,感激在心,于是在以后的仕途中,韓文公以梁肅為榜樣,“孜孜以薦進良士,明白是非為己任”。
公薦雖然是殘留著察舉制痕跡的推薦,并與考試相結合,但在一定程度上的確是能夠選賢任能的。
二、集權于中央
公薦的推行,其在對中央集權的加強上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隋唐以前,選官任人只注重門第家族,門閥士族子弟可依據門蔭入仕,就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而且士族的分布具有很明顯的地域特征,地方士族勢力的強大無疑會加劇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公薦的出現,則可以打擊地方士族的勢力,鞏固中央統治。公薦需要借助于“臺閣近臣”的薦舉才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選官入仕的權力就收歸于中央,這也是與察舉制的根本區別。察舉制選拔官吏主要是地方長官于轄區內實地考察、選取人才并推薦給上級或中央,考核試用合格后,再授其官職。察舉制后期所處的政治環境,是以地主豪強、門閥士族等權勢盛行的時代,主要依托的是地方豪強和世家大族所造就的威望,操控人才的選定,使其僅局限于世家大族中,壟斷了中央的選官,壯大了地方士族勢力。公薦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察舉制選拔人才的特性,但卻是由中央的有地位威望的官員掌握其薦舉權力,遏制了地方控制入仕的局面,且士族入仕要借助于公薦,就不僅僅是于地方提升名望,還需要與中央發展人脈,并結交高官達貴之士,也就轉移了地方勢力發展的方向,為了仕途的順暢而積聚于中央,這就無形中起到拱衛中央,削弱地方的作用。雖然公薦的強化中央的作用,并不是很明顯,但無疑使許多應舉之人于京師展現自己的才華,以期能夠名揚四方,得到薦舉。
三、“多務朋黨,馳逐聲名”《舊唐書·高郢傳》
公薦的初衷是選拔人才,但其在不斷推行過程中也為許多貪官污吏所利用,產生了消極的影響。畢竟,對大部分家境貧寒的應試子弟來說,僅僅憑借個人的才華來博得有聲望的權臣賞識的機會是很少的。公薦本身就帶有其自身的缺陷,被舉薦的舉人在應試及第后,在一定程度上會傾向于知貢舉和舉薦的官吏,這樣容易造成官吏結黨私營,朋黨林立。特別是在唐中后期,安史之亂極大地沖擊了唐王朝的統治秩序,政治制度遭到嚴重的破壞,雖然唐王朝能維持其幾百年的統治,但其內部機制卻是運行紊亂。政治勢力干預科舉愈來愈嚴重。公薦更是成為權臣培植朋黨,壯大勢力的工具。于是科場的風氣江河日下,權臣把持科舉,小人公然賄賂,以求公薦及第,得到權貴的庇護。天下有才華有抱負的文人墨客為之嘆息,卻是敢怒而不敢言。掌管進士考試的知貢舉者也利用手中的公權,勾結權勢之臣,對其所舉薦的“舉子”不加考察,一味地任用。官員為爭奪權勢,各樹朋黨,“中朝流品相率為黨甲,以名德清高之最者為其首” (《金華子》卷上)。對貧寒舉子們來說,公薦僅僅意味著公開地舉薦舉子,但并不說明科場的公平及公正。公薦逐漸成為統治階層控制科舉,培植勢力的手段了。到了唐朝后期,公薦已經不能作為科舉制有效補充發揮積極的功效,相反,成了科舉制度的毒瘤,徇私舞弊的門徑,這是違背科舉初衷的。公薦在科舉日益成熟嚴謹的宋代,只能面臨淘汰的命運了。
公薦作為科舉制度的補充,在一定的時間內發揮了其選賢任能,強化中央集權的作用,但后期,為權臣等鉆營之人所利用,逐漸成為科舉制度的毒瘤,為了完善科舉制度,只得在完成其過渡時期的使命后,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
參考文獻:
[1]畢沅.續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99.
[2]洪邁.容齋隨筆[M].山東:齊魯書社,2007.
[3]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劉崇遠.金華子雜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5.
[5]楊波.長安的春天[M].北京:中華書局,2001.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