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區矯正作為矯正社會工作的重要環節,正鋪天蓋地的在中國各大試點展開,這件舶來品在中國的土壤上發展狀況究竟如何?審視矯正社會工作的階段成果,回顧矯正工作發起者——美國,本文結合實踐觀察,通過分析中美矯正工作的發展狀況的差異,思考中國矯正社會工作的發展問題。
關鍵詞:矯正社會工作;角色定位;介入途徑與方法
192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聯邦觀護法案》,由此美國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矯正社會工作制度。二十一世紀初,“以人為本”的光輝照耀到我國的刑事司法領域。200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印發了《關于開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的通知》,中國的矯正社會工作啟動。
一、中國社區矯正社會工作的現狀
矯正社會工作在中國的起步較晚,到二十世紀90年代初開始有了較快的發展,重要表現在社區矯正中的社會工作領域,即社區矯正制度的建立與發展,同時我國的矯正體系和矯正制度也正在完善,尤其是在矯正實踐的內容和方法上,有了明顯的進步。
一直以來,獄政管理、勞動改造、教育改造是我國矯正社會工作的主要內容,通過實行懲罰管理與思想改造相結合,勞動生產與政治教育相結合,以協助他們重建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重新做人。隨著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建議改造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國開展的矯正社會工作方式也日益多樣化,將犯罪心理輔導、溝通社會聯系、推行放假制度、釋前職業指導、刑滿釋后服務等項目納入矯正范圍,趨于人性化。
2003年我國的社區矯正試點工作正式啟動,2004年已覆蓋到全國轄區的一半以上,在實踐經驗上有了一定的積累。社區矯正建設作為我國整個矯正制度發展的切入點,是國家政策指導不斷完善,地方實踐積累相結合不斷發展的過程。
二、 美國矯正社會工作對中國的啟示
美國矯正社會工作發展近90年,從其產生根源還是制度設計,都是司法制度框架下社會工作方法理念滲透的結果。這種滲透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也應該是我國矯正社會工作應該借鑒的地方。
(一) 矯正社會工作的主體定位
1.矯正社會工作的主體應該是專業社會工作人員。專業矯治社會工作者在不同的國家或地區有不同的稱謂,如“感化主任”“觀護人”等,其對資格的選擇有非常嚴格的條件,并且,要求運用專業的理論和方法為罪犯提供服務。
我國《關于開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的通知》中將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機關、公安機關以及民政部門作為職責主體,并沒有從法律政策層面肯定專業社會工作者的地位。這一缺失,造成了社區矯正工作專業進程困難,效果不明顯,甚至有變異的傾向。當然,這也是出現基層工作上,招聘社工成為了無業人員從業的福利措施。對專業社會工作者地位的確認,是建設專業社工隊伍的保障,更加是實現社區矯正工作科學有效發展的基礎所在。
2.矯正社會工作者是幫扶者。矯正社會工作的目的是幫助犯人,而不是報復或懲罰他們。矯正社會工作者運用專業知識和技巧來幫助犯人,其目的是調動犯人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幫助其悔過自新,回歸社會,以重新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
建設一直龐大的專業社工隊伍被列入十二五規劃,但是真正實現這一構想,并不是這一次提議就能夠實現的,只有真正在各領域肯定社工的專業不可或缺的地位,才是實現的根本。也只有用好專業社工人才,以價值理念方法技巧和知識做指導,才能扮演好這個角色,發揮實際作用。
(二)理論基礎
中國社區矯正的積極實踐表明,我們肯定矯正社會工作的效果,也做出了相當多的努力,想讓這一模式在中國結出碩果。但是,肯定其積極作用與真正理解接納是兩回事,而真正的接納是對刑法思想轉變的理解以及對相關理論的吸收。
1.轉變刑罰思想。中國與眾多西方國家一樣,最初極力推崇“同態復仇”“以牙還牙”的報應主義、客觀主義的應報刑思想。但是受文藝復興的推動,實證主義犯罪學的發展,人道主義,社會的責任逐漸被刑罰體系吸收,并且人們對刑罰的最終目的有了新的思考,最終形成了目的主義、主觀主義的教育刑思想。
2.深化犯罪成因理論的理解。在推動刑法思想轉變過程中,解釋犯罪成因的理論發揮了基礎性作用。代表性的有社會解組理論,將社會問題成因歸結為社會無序狀態、文化沖突和價值崩潰,強調社會變遷是導致行為失范和犯罪的重要原因。行為偏差理論,將犯罪成因歸結為機會不均等或不恰當的社會化。社會連接理論,說明人通過“依附”“獻身”“參與”“信仰”建立社會連接,感受到社會道德與社會秩序對他的重要性,了解到社會上多數人對他的期望,這樣的人也就不容易犯罪。
(三)介入方法和途徑
美國的矯正社會工作貫穿于對犯罪進行司法矯正的各個方面及整個過程,包括司法審判前、監禁場所中、社區矯正、刑滿釋放后為犯罪提供的專業矯正服務。而每個環節都運用不同的或整合的社會工作方法,為矯正對象提供全面的、專業化的福利服務。
中國的矯正制度需要不斷的完善,矯正過程對社會工作的開放程度也要量力而行。當然,這一過程的實現需要給中國社會工作專業化職業化發展提出更高要求,也需要在整個刑法思想、價值理論等全方位的轉變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曉鳳.社會工作——原理·方法·實務[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2][美] 羅伯特·F·里瓦斯 小格拉夫頓·H·赫爾.社會工作實務案例分析[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中國礦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