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大量文獻的研究、分析,本文從民間機構力量救助個案訪談,以及國內救助的基本做法,出現的問題,又和目前國內成熟的方案類比,從而找到一個更加有效的的可行性解決方法,通過社工專業化的介入,使我國目前的救助管理更加有效,充滿活力。
關鍵詞:救助管理;社工介入;民間力量;國內救助
當前流浪乞討人員問題日益成為嚴重影響社會和諧問題之一,本文在參考大量文獻、期刊,發現當前救助的一些不足、局限,如何使民間力量機構與政府有效的結合,在當前社工數量發展迅猛的情況下,在救助上介入社工的專業化,也能使救助創新,使人民的滿意程度提高,減少社會問題的出現,使治安更加有序,社會更加和諧。
一、當前民間機構力量的救助困難
1.民政部門申請資金難。民政部門非常雍雜,程序非常繁多,申請資金支持很麻煩,正如該機構負責人所說,審批一批資金,需要好幾個月。8月份在X市福利院領養16個孤殘、有智障問題、很問題的、很難助養的孩子,去領取資金,需經過副科長、科長,到處長,處長就一個,層層審批,一層一層把關,還得報財務處審批,非常麻煩。到11月份你還領不到資金。
2.作為民政部門,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福利院和救助站是民政部門的下屬機構,救助站只是負責給孩子們吃住,等過一段時間后又放出來了,而這些孩子們繼續流浪,形成了一種流浪—救助—再流浪的循環怪圈,只給他們提供物質上的幫助,沒有為他們提供心理思想教育,教他們一技之長,只是做一下形式而已,沒有起到真正的救助作用。
3.受到社會捐助的很少,最重要的是有些人、企業捐的錢不知所向。更為重要的是,民間力量機構助養流浪孩子,有一點和救助站、福利院搶飯碗的樣子,因此必須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同時管理也存在問題,該機構靠自己一個人管理不過來,管理不到位。稍有不慎,就容易出現問題,有的流浪孩子有心理問題的,就容易和鄰居、社區的人們出現矛盾。
二、當前救助管理中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法
1.法律法規不完善、政策沒有細化。目前國家的法律法規政策有《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管理方法》和《實施細則》,以及《關于加強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的意見》等。這些法規,規定了基本的救助方式和服務對象,同時也確定了救助管理工作需要多個部門的合作。但是并沒有從實際操作宏觀上加以指導,對于乞討人員的特殊群體、兒童群體也無詳細的明文規定。
2.財政經費很少,資金來源單一。這是目前國內救助站發展都遇到的困難,例如,??谑芯戎荆摍C構自1992年到現在,每年享受政府財政撥款30萬元,辦公地點設在??谑猩鐣@簝?,并且并未給救助人員提供食宿。重慶萬州區每年撥給救助站的撥款十四五萬元,如果不出事,尚能應付,如果一出現意外,就不知什么結果了。可見救助站的尷尬困境,發展困難之處。
3.救助管理機制不完善。救助力量比較單一,缺乏聯動機制,沒有發動社會民間力量,有效整合社會資源。搞好救助管理工作,光靠民政一家肯定不夠,政府部門起主導作用,官方硬性的力量可以強制一些問題的解決,剩余的政府不太擅長的,就要有民間機構力量來完成。
4.救助站的工作人員素質亟待提高。我國救助管理工作的目前在職人員很大一部分是從以前收容遣送的工作人員直接轉化過來,在短的時間內,難以接受新的服務知識和技巧,自身的服務理念在轉型上也存在一些障礙。這些都需要長期的培訓和素質培養。更需要的是觀念到技術的徹底重變。
三、當前各種成功模式的借鑒
1.鄭州模式采用的是全天候開放式救助點、固定救助亭、流動救助車、類家庭、家庭寄養、技能培訓、網站服務、跟蹤回訪、高校社工合作、定期評估等多種新式,對少年兒童進行救助保護。
2.成都模式通過完善救助管理工作中社工介入的規范化、專業化,將救助管理的“自愿救助、無償救助”和社工秉持的“助人自助”相結合,針對性的拓展并開創多元化的模式,在日常救助工作中嚴格執行規范化的督導制度,通過規范制度、小組工作、經驗交流和總結等方法,充分合理調配資源。理念有效結合、程序專業規范、崗位自主設置、服務多元開展、督導時刻改進、存量增量和諧、效率效果共進的本土化、專業化和規范化救助管理工作社會工作介入模式。
綜合成都和鄭州的模式,通過社工專業化的介入,以及政府政策、財政的宏觀支持,發揮社會民間機構的廣泛力量,支持民間機構的特色救助,使救助管理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和諧。
四、總結
筆者認為,救助流浪兒童的助養模式最終是成功的,民間力量機構救助流浪兒童是未來的一個發展趨勢,只有將政府硬性的和民間機構軟性的力量結合在一起,才能走向成功。助養是成功的,是能終止流浪犯罪的,會大大減輕政府、社會的負擔,能在全國做大,形成一個典范,一個案例,最終達到每個省都有一個這樣的助養機構,做成全國連鎖的,政府民政部門應在資金和政策方面予以支持,引起更多人的關注、理解,相信經過機構助養從而走向社會的流浪孩子不再會有犯罪的,而會成為社會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論當前我國城市救助站的困境與出路——以??诔鞘芯戎緸槔齕J].長春大學學報,2010(7).
[2]王萬民.救助保護流浪兒童“鄭州模式”的實踐與思考[N].鄭州日報,2009.
[3]高萬紅,郭柏炎.流浪兒童救助服務模式研究[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11).
(作者單位:中國礦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