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閱讀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具有獨特的優勢,文章試從創設形象、領略內涵、彰顯個性化解讀等方面,對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想像力的這一話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創新思維;語文閱讀;想像力
《普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要求語文教學“應在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由此可見,想像是創新思維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培養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從未有過的高度。所以說,想像構成了創新的基礎,是一種極其可貴的思維品質。
在閱讀教學中,筆者嘗試從下面三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一、激活文字,創設形象
語文教材出現在學生眼前的僅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開想像,不懂得進行再創造,那么出現在頭腦中的可能只是詞語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無表象組成的生動畫面。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馳騁想像,透過文字看到圖畫,透過語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獲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欣賞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請學生根據畫中的荷葉或生活中所見,把荷葉與芭蕾舞女組合起來,想像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滿眼繁茂的荷葉,荷葉片片相連;因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優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靜靜的荷塘幻化為動態的舞臺,舞女們穿著綠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輕盈的旋轉。隨著想像的馳騁,學生們進入到月光籠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變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復活。
二、反復閱讀,領略內涵
文本的作者與學生,他們的人生閱歷、文化底蘊、思考背景,語言修養不可能在一個層面上,這中間的距離有時簡直難以逾越。教學中,引導學生反復閱讀,運用想像在這中間架設心靈的橋梁,讓學生走近作者,與文本對話,從而達到心靈上的溝通,內涵上的感悟。
《衛風·氓》敘述的是一個古老的,至今還在重演的生活事件:癡情女子負心郎。詩人們曾千百次用以作為創作的題材;然而今天我們讀著兩千多年前的篇章,卻絕不因為時代的遙遠,題材的習見而厭倦。在閱讀中,引導學生從本詩的音樂節奏中去體味女主人公的感情起伏變化。詩的首章,音調于纏綿中帶有渺遠之音,平順中微見惻然之感,讀起來似聞話語絮絮。這正是剛回到久遠的往事中惘然若失的心聲。回憶的逐漸深入,使他逐漸忘情,詩的節奏漸趨熱烈而亢揚。然而樂極生悲,觸物傷懷,從美夢中驚醒,三、四兩章長歌當哭般的呼號,又顯示出詩人對一去不復返的已往情愛的深重痛惜與對負心人的強烈憤慨,于是更變為五章前半的急調促弦,從中似可聞歷數切責之聲。至此回憶已盡,想到前途茫茫,從激憤中落入空虛,故音節又急轉直下發出五章末的哀嘆,并衍為六章的一片如泣如咽之音。“詩言志,歌詠言。”全詩節奏的這種起伏抑揚,曼促變化,正有助于我們理解《衛風·氓》中的女主人公在特定環境下的獨特心境。詩人只是將她即時即地(一定情境)所觸發的憶念與感喟(獨特心境)一一寫來,潛在意識的順次涌現,感情節奏的自然起伏,衍成了詩歌跌宕回旋的布局,塑成了女主人公浮雕般具體生動的形象。在誦讀之中,仿佛能聽見女主人公催人淚下的悲愴呼聲,仍能看到她那哀麗堅貞的感人形象。
三、創設情景,激發想象
“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鸚鵡學舌的模仿者,而是培養能夠自己獨立思考的創新者。”語文教材固然是經過精心篩選的名家名篇,但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對于整個浩瀚而復雜的宇宙來說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見。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讓更多的學生去超越前人。所以,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地讓學生放飛思緒,各抒己見,暢談真正個人的創造性的解讀。
在教《咬文嚼字<題李凝幽居>》一文時,特地就本詩的頷聯展開了討論。首先拋出自己的觀點:頷聯寫詩人月夜來訪,到門之時,池邊樹上的鳥兒已入夢鄉。自稱“僧”而于萬籟俱寂之時來“敲”月下之門,剝啄之聲驚動“宿鳥”,以喧襯寂,以動形靜,更顯寂靜。而“幽居”之“幽”,也得到進一步表現。在講解的過程中,我還特地強調,使用“敲”字,使本詩具備了勢能。
學生們根據賈島的詩作《題李凝幽居》,經過想像推理,全班學生一分為三:
有的學生不贊同我的觀點:他們認為“推”字不會有“敲”那般突兀,反而能聯想到木扉推開時吱呀的一聲輕響,更能點破夜的寧靜。從詩的對仗來看,“推”也比“敲”字好。“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中“鳥宿”的“宿”是個恒定動詞,“敲”卻是不穩定的斷續的動作,不象“推”字,雖不恒定,卻是一下就結束了,不需要反復進行同一動作。這樣看來,“推”顯然和“宿”對得更好些。
有的學生認同我的觀點:他們認為“敲”不會打破“岑寂”,反能襯托幽靜,并由詩作聯想到古人的禮節,并由此推論出“敲”字比較符合當時意境。還有的學生認為“推”的動作有些粗魯,不該發生在講究禮節的文人雅士身上。因為李凝是幽隱之士,與外界絕少交游,作者(也就是詩中的“僧”)深知其為人,一定在家,所以帶有自信,徑直敲門。另外,既是夜間,怎能知道“鳥宿池邊樹”呢?想必是敲門聲驚起了宿鳥,引起噪動。如果用“推”字,這一句也就沒有根據了。由此可見,只要有適宜的情境,學生所爆發出的想像力、創造力是教師始料不及的。
“夕陽枯草尋常物,解讀都為絕紗詞。”什么叫“解讀”?“解讀”就是放飛思緒,“解讀”就是展開聯想與想像的雙翼,“解讀”就是迸發創新思維火花。何時能讓學生思維達到“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境界,那便是語文教學的成功之日。
(作者單位:銅仁市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