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國初年政黨概況
民國初年,政黨勃興。據臺灣學者張玉法統計,當時政治性的社團有312個,而由以國民、共和、民主、統一四黨影響最大,也更具有西方政黨特征。
1.國民黨。國民黨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為實行政黨政治、 對抗立憲派、 限制袁世凱的獨裁統治, 在宋教仁等人的積極主持下, 由同盟會聯合統一共和黨、 國民公黨、 國民共進會、 共和實進會等4個小黨派組成的, 1912年8月25日正式成立。
辛亥革命以后,為了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1912年3月3日,同盟會在南京召開本部全體大會, 決定把同盟會改組為公開政黨。大會制定并通過了新的 《中國同盟會總章》, 選舉孫中山為總理, 黃興、 黎元洪為協理,汪精衛為總務部主任干事,張繼為交際部主任干事。改組后,會務有所擴張,不到幾個月時間,會員增至10萬余人,支部遍于18個省區。臨時政府北遷后,同盟會本部由南京遷至北京。
同盟會改組后,大批舊官僚、立憲派和各種投機政客紛紛涌入,成分復雜,組織上嚴重不純,革命性減弱。孫中山和黃興雖被推舉為主要領導成員,但不注重黨務,始終未能形成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實際事務只是宋教仁一人操持。1912年8月25日, 同盟會、 統一共和黨、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 共和實進會5個黨派,在北京湖廣會館召開大會,宣告國民黨成立。
2.共和黨。共和黨是立憲派為了對抗同盟會, 聯合統一黨、民社、國民協進會、 國民黨同志會、民國公會5個小政黨政團而組成的,1912年5月9日正式成立。共和黨以保持全國統一, 取國家主義, 以國家權力扶持國民進步, 應世界大勢、 以平和實利立國為政綱。在當時的政治斗爭中, 國家主義就是反對同盟會、 支持袁世凱的同意語。由于共和黨視同盟會為第一政敵, 因此共和黨的成立及其活動, 自然得到了袁世凱的大力歡迎和支持。其兩者的關系, 正如同盟會的激進分子戴天仇所揭露的那樣:“袁氏欲利用共和黨而固其位置,共和黨亦欲利用袁氏而開其升官發財之路。”
3.民主黨。民主黨是 1912年10月在上海合并組成的政黨。并入民主黨的有國民協會、 共和建設討論會、共和促進會、民國新政社、共和統一會、共和俱進會等6個政團。
4.統一黨。在統一黨并入共和黨8天后, 章炳麟于5月17在北京本部召開大會公開宣布與共和黨分裂, 統一黨復行獨立, 并改理事制為總理制由他自任總理。政治傾向與共和黨基本一致,因此,并沒有什么作用,存在時間并不長。
二、民國初年多黨制政治失敗原因
對民初多黨制政治失敗的命運進行具體考察, 可以從如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1.缺乏實行多黨政治的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明末清初, 中國的資本主義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 新式工業逐漸增多, 但仍然顯得微弱和單薄, 資本主義企業數量仍然很少, 截至 1911 年, 中國近代工礦企業僅有 562 家, 資本 1 億 3 千 2 百余萬元。據記載,1911 年中國歷年創辦的資本額在 1 萬元以 上的工礦企業約 953 家, 創辦資本額共計 20380.5 萬元。民初全國資產階級約 10 萬人, 約占全國 4.068 億人的0.0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 資產階級隊伍還相當弱小, 而為數不多的資產階級又分化為充當帝國主義走狗的大資產階級和具有妥協性和軟弱性的民族資產階級, 因而, 僅僅依靠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去實現政黨政治和多黨制, 無疑難以逃離覆亡的厄運。
2.缺乏對政黨的認識和了解。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主體上是一種與西方的公民型政治文化大相徑庭的臣民政治文化, 在這種文化中,競爭、平等的念幾乎是不存在的,相反, 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差別。而政黨政治是近代民主政治產物, 要求具有一定的民主意識、 黨派意識, 并積極投身到政黨活動當中去,這是實行政黨政治和多黨制的必要條件。民初政黨的名目雖然繁多, 但許多政黨是隨意組合起來的, 少則幾個人、 幾十人, 多則上百人, 沒有嚴密的組織系統,而知曉政黨的人更是寥寥無幾, 孫中山說:“中國人多不明白黨字之真義, 就是已入政黨的黨員, 也不能人人知道政黨之作用。”就連國務總理趙秉鈞也坦然承認這一點。他們入黨雖然各有目的,或作為裝飾品, 或作為牟利的工具, 但的確不知道政黨的真諦。更為可笑的是跨黨者不乏其人,“往往一個黨員既掛名于甲黨, 同時又掛名于乙黨, 甚至并掛名于丙黨的。 ”最多者竟跨 10 余個黨, 實為歐美各國政黨所罕見。正因為如此, 在選舉投票過程中, 政黨被操縱在少數政客手里, 任憑其萬般舞弊, 愚弄民眾, 最后釀成天下政黨不應有的敗局。
3.缺乏必要的政治法律制度環境。政黨所在的政治體制和法律制度環境對政黨的產生和發展產生直接影響, 這是不言而喻的。民初的中國, 政黨雖然取得了合法地位, 但資產階級的力量仍然十分脆弱, 除短暫的南京政府屬于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權外, 其余的都是封建專制政權和軍閥獨裁政權以及與此相適應的一套政治制度。
三、結語
民國初年,五花八門的政黨表明:在中國近代史上,中國曾經有過 “多黨” 的時代,但資產階級政黨組織渙散, 內部派系紛雜,思想上嚴重分歧,誰都無法完成保護共和、 反對獨裁的政治任務。又恰恰是這種“多黨” 的政黨政治, 造成了當時資產階級力量的嚴重削弱,又將資產階級自身的弊病暴露無疑。縱觀這一時期的黨團,明顯具有自己的特征。盡管存在種種不足,但民初的政黨政治、議會斗爭,畢竟是代表社會進步的新生事物,它是中國民主政治的一次史無前例的嘗試。
參考文獻:
[1]張玉法.民國初年的政黨[J].“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1985(49).
[2]轉引趙書剛.中國政黨發展的軌跡[M].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93).
(作者單位:張 靜,山東師范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