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期,統治者吸取明朝私征濫派,導致民不聊生的歷史教訓,決定采取懷柔的政策,施行輕徭薄賦,以收攬人心。清初酒稅較輕,所以清初制酒業發展迅速。但酒業的發展,必然導致糧食的大量耗費,所以清朝前期,政府一直堅持推行禁酒或限酒的政策。清后期,由于財政困難,酒稅逐漸加重,并且進一步推廣了酒戶領照的特許制度,稅酒政策逐步向榷酤靠攏。這種變化雖然無形,但意義卻很重大。
一、清前期的酒稅
從賦稅從輕的思想出發,清朝前期,國家并沒有對酒規定征稅規則,國家也不設置征稅官吏,征收也時課時廢,稅額不大,主要有三種:
1.油酒稅。由于酒的零售歸油鹽店經營,所以這種稅當時被稱為“油酒稅”,收的是銀兩,稅額不高。乾隆二年,經長蘆鹽政兼管天津關稅務諄泰奏請,戶部議準,除安東等六縣,油酒稅銀永行停止。
2.關稅。這里指的是常關稅,酒在經過各個關口時要交納門關稅,雍正時天下門關所征酒稅大致有銀數十萬兩,乾隆四十三年北新關每十壇酒征銀二分。
3.酒曲稅。清代在不禁造曲的時候,有些地方征收曲稅,如通州曲稅銀為九錢一厘,薊州曲稅銀為七兩四錢八分七厘。這種稅從性質上說屬于原料稅。
二、清初酒業的發展與耗糧問題
清代燒酒多用高粱為原材料,這種釀酒用的高粱口感極差,不宜食用,用其造酒不僅節省了糧食,而且高粱蒸餾出的酒品質好于其他原料所釀。加之,清政府所征的酒稅也不算重,所以私營的制酒、賣酒、造曲諸行業,在清初以來就有了很大發展。當時造酒之家,“類皆富戶,而非貧民之業”?!拔鞅蔽迨浦?,本大者分鍋疊燒,每歲耗谷二三千石。燒坊多著每縣至百余?!笨梢姡敃r的生產規模是很大了。因此,為造酒需要的踩曲業也相應的興旺起來。河南盛產二麥,“而耗費麥糧者莫如踩曲為最甚。凡直隸、山陜等省,需用酒曲,類皆取資于豫”,“每年二麥登場后,富商巨賈于水陸碼頭有名鎮集,廣收麥石,開坊踩曲,耗麥奚啻數千萬石”。酒業的發展導致了糧食的大量耗費,據方苞計算,北方五省就城鎮酒坊而言,每歲耗費已千數百萬石,東南十省以半為率,亦千余萬石。再加上述的河南造曲費麥數千萬石,數字確實巨大。面對這個問題,清政府便不斷地有禁酒令的頒布。禁酒也成為清代對酒的政策中有一個重要的內容。
三、禁酒政策的出臺
康熙二十八年,為培育國力,節省糧食,曾對部分地區下過令“飭禁盛京多造燒酒糜費米糧”??滴醯闹I旨說:“近聞山海關外盛京等處至今無雨,尚未播種,萬一不收,轉運維艱,朕心深為憂慮。且聞彼處蒸造燒酒之人將米糧糜費頗多。著戶部侍郎賽弼漢前往奉天會同將軍副都統侍郎等嚴加禁止?!笨滴趿荒?,諭總理事務王大臣:“向來口外米谷不準運進口內,而燒鍋仍照常開設,可速令口外米谷準其進口,其開燒鍋者禁止。”雍正一朝在大方向上仍然采取禁止燒鍋的政策,但有時會把禁弛尺度交由地方官把握。乾隆即位之初,禁酒政策偏嚴,屢次下令減少燒酒產量。乾隆二年下令永禁燒酒,乾隆五年重申了禁酒之令,并且再禁畿輔燒鍋踩曲。到乾隆十四年時,酒禁已由禁麥曲增加到禁紅曲,而且范圍也由禁北方五省擴大到福建地區。
四、酒稅的加重
清朝中后期,到嘉慶、道光時財政狀況已日益不佳,道光二十年發生了鴉片戰爭,自此財政更是陷于困窘。以后侵略者發動多次戰爭,賠款累增,再加上要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需要龐大的經費,清政府入不敷出,只能增加賦稅。在這種情況下,清后期的酒稅也就出現不斷加重的趨勢。主要由以下幾種:
1.開社厘金,征收酒厘。咸豐初,為了鎮壓太平天國,始社厘金,即對通過關卡的貨物征收厘金說,原則上稅率為值百抽一,對酒亦以百分之一的稅率進行征課。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后,賠款增多,戶部提出在百貨厘中將煙酒糖茶四項單獨抽成。自光緒二十二年起,四增其率。
2.征收酒的出產稅。清后期,在直隸各州縣征收“燒鍋稅”,領照納稅的商人獲準制造燒酒出售。咸豐三年,每鋪納銀十六兩。同治元年,每戶納銀三十二兩,這時直隸一省的稅銀就有二、三萬兩。其他地方也陸續推廣燒鍋稅,燒鍋稅的收入在清末已經是籌款的一大來源。
3.其他雜稅。除了酒厘和燒鍋稅,還有“落地稅”、“門銷坐賈稅”、“印花稅”和“出鍋統稅”等。
清末時期,為了彌補財政虧空,對酒征收重稅,把大部分酒利收歸國家。清朝時期的重稅高價政策實際是由稅酒到榷酒過渡的一種形式,民國時期的酒類公賣法則是在這個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清)方苞:《方苞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商業部商業經濟研究所《中國的酒類專賣》編寫組編著.中國的酒類專賣 [M]. 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2.
[3]王賽時.中國酒史[M].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
[4]李鴻章等修,黃彭年等撰.畿輔通志(卷一百七)[M]. 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