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語文教學應該是創造享受的,應該讓學生在享受中理解文本、豐富文本并超越文本;在享受中用內心的感應去印證、詮釋語文的神韻、博大與深遠。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激起學生的情感渴望,點燃學生的心靈火花;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超越知識,走向生命,走向智慧,熠熠閃現生命的活力。
一、真誠對話:創造享受的愜意時空
語文活動是人的生命運動,語文學習是一種生命與生命的精神對話,創造享受的語文教學應該是一個真情流淌的對話過程。它意味著用心靈感動心靈,用生命點燃生命,用靈魂塑造靈魂,用智慧開啟智慧的相互造就。“水本無華,相蕩而生漣漪;石本無火,相激而生靈光。”對話,重要的是營造一種安全、自由、和諧的課堂氛圍與課堂文化,這就需要一種發自內心的真誠,真誠地聆聽學生們的心聲。因為真誠的聆聽,意味著心與心的碰撞、愛與愛的交往、情與情的融匯;意味著還學生思維的自由,還學生表達的自由,還學生心靈的自由;意味著對學生獨特個性的尊重,對學生標新立異的青睞,對學生“旁逸斜出”的寬容。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聆聽到學生思想“抽穗”、思維“拔節”、情感“裂變”的聲音;學生們才能一篇文章多種讀法,才能百鳥朝鳳,各鳴佳音。
讓教學成為一種“真誠的對話”,意味著教師要面向學生敞開心扉,坦誠地與學生交流,是就是,非就非,對學生說真話,抒真情,不需要掩掩飾飾。我們要把語文課上得真實、質樸,不刻意雕琢,讓教學在自然的狀態下逐步生成。魯迅先生曾說:一個情感凍結的思想家是絕對進入不了文學的。同樣,一個情感冷漠的教師也是絕對走進不了學生心靈的。所以,教師一定要善于調動自身情感,投入到教學情境中,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真正讓語文教學成為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精神對話,讓語文教學煥發出生機與活力。
讓教學成為一種“真誠的對話”,還意味著讓學生從各種束縛、禁錮、定式和依附中超越出來,挑戰書本、挑戰教師、挑戰權威的個性得以扶植和張揚。唯有真誠的對話,師生雙方才能親切地感受到溝通的快樂,心靈的愉悅;唯有真誠的對話,才能讓課堂成為積極的生命流程中的驛站,讓師生在靈動、開放的“時間流”中,沐浴人性的光輝,享受思想的自由。
教學柳宗元的《江雪》時,老師向學生提出了這么一個問題:“這么寒冷的天,這位老人僅僅是在釣魚嗎?”學生經過一番思考后有的說:“老人是在欣賞風景。”萬里江山,粉妝玉砌,漁翁之意不在魚,在乎雪景美也!有的說:“老人內心十分孤獨、寂寞,每一行的第一個字連起來就是‘千萬孤獨’。”多妙的發現啊!有的說:“我覺得老人是在鍛煉自己的意志,因為天寒可以鍛煉人。”有的說:“這位老人與眾不同,看起來很清高。”詩人那種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跡不正隱含其中嗎?最后一個學生說:“他在釣一個春天!”一語雙關,是啊,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詩人在遭受重重打擊下仍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來嗎!課堂上,學生思維是那么深刻,那么廣闊,那么獨特——這一切正是真誠對話的結果。可見,真誠的對話帶來的將是學生心靈世界的開放、開通和開明。
二、有效激勵:創造享受的不竭之源
激勵是成功教育的催化劑,是促進學生孜孜不倦地投入學習的動力源泉之所在,更是塑造健康人格的關鍵因素。我們在語文教學中,首先要相信兒童有創造的潛能。因為“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蘇霍姆林斯基語)其次,要給兒童創造的時間和空間。再次,要給兒童創造切實的指導。
當然我們這里所說的激勵必須是“有效”激勵。當前語文教學中,有些教師思想認識朦朧,沒有準確地把握《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與精神實質,誤以為激勵就是對學生“標新立異”的不置可否、一味盲從。事實上,《語文課程標準》在提到“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的同時也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和“初步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所以語文教師的激勵應是基于維護學生人格尊嚴基礎之上的“嚴格要求”,學生想對沒有、說對沒有,都是需要直面的。語文教師必須建構起科學而系統的實踐策略,給學生以智慧的啟迪,精神的指引。因為教師對學生做出的任何隨意的遷就、低俗的認可和廉價的表揚,都將給其精神世界的提升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三、自主作業:創造享受的自然延伸
創造享受應該成為理想的語文教學的主旋律,這種“創造享受”不應該只蕩漾于課堂,更應該讓這種“創造享受”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其樂融融”。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獨特性,不同的認知特征、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欲望渴求、不同的價值取向、不同的創造潛能,從而鑄就了千差萬別的每個學生的個性。語文教育的根本任務就在于發現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個性,讓個性由依附走向獨立,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內斂走向凸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把教師角色由管理者轉為引導者,由“居高臨下”轉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不再是發號施令的權威,而應真誠地當好學生的“參謀”,為學生的主動發展提供豐富的“菜單”,讓學生自主選擇作業的內容,自主選擇完成作業的途徑和方式,自主選擇完成作業的期限——這無疑讓“作業”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成為學生主體生命發展的內在需要,成為他們的精神“大餐”。
(作者單位:貴州省大方縣竹園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