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許多鄉村,都有舉辦廟會的習俗,民間小廟紛紛集資翻建,各種廟會越辦越大、香火旺盛,但是政府對于農村廟堂和廟會舉辦的管理卻出現真空,存在諸多安全隱患,亟待引起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視。
關鍵詞:農村廟會,新農村文化建設;管理與引導
一、農村廟會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農村廟會往往有著一定的歷史淵源,有它積極的一面,對于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繁榮農村群眾業余文化生活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廟會組織者貼出了“翻身不忘毛澤東,致富感謝鄧小平”等時代性的標語;舞龍隊、腰鼓隊等一些民間表演團隊在廟會上唱主角,倡導全民健身;廟會活動往往能積累一些資金,用于村莊建設;有時還能緩解村民之間的矛盾。由于農村廟會大多是自發性的,自然有它消極的一面,而且有的消極作用不可忽視,它畢竟帶有一定的宗族和封建迷信色彩,廟會中往往有抬著神像走街串戶這些表演,一些善男信女擁族其后。如果不加強管理與引導,勢必給社會帶來不安定因素,影響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我們經過一些調查,發現鄉村的廟會文化活動存在著如下問題:
1.政府引導缺失,發展乏力。農村基層領導往往對廟會文化活動缺乏理性認識,認為廟會只是農村一種群眾性自娛自樂的活動,政府不需要參與其中,他們沒有認識到廟會都有它的歷史淵源,有著豐富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沒有意識到政府應在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把它納入當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任其自發、自由活動。
2.組織制度松散,管理不力。雖然各廟會都有制定相關管理制度,但由于廟會大多由農民自發形成,管理人員少,文化水平低,組織能力差,加上鎮村兩級管理機構不健全,政策宣傳不到位,廟會活動時參與人數眾多,安全事故時有發生,廟會文化活動中仍有不文明庸俗低趣的形式出現,有時因為利益沖突,還易引發宗族派系爭端,成為社會治安隱患。
3.活動價值含糊,品位不高。無論在哪一個廟會上,由于人們都要敬神、敬菩薩,便助長了賣香、燭等生意的興隆,有些人從中大賺其錢。有人借著廟會的名義挨家挨戶收取香火錢,有人混在人群中,大肆進行偷盜活動,這些不良現象的產生,使廟會文化活動品位明顯下降。有的還將在廟會上敬頭香當作祈求上天格外保護自己的手段。
4.文化內涵不深,缺乏開發。廟會既是傳統民間集市的一種形式,又是匯集民族文化的一種載體,每個廟會文化活動都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挖掘發揮其文化內涵,必將帶來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如果能把廟會舉辦成集文化交流、旅游觀光、經貿洽談的大型活動,那么將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有利于新農村建設。由于對廟會文化活動沒有很好地管理與引導,廟會文化內涵沒有得到挖掘,其價值未能開發利用。
二、對農村廟會的管理與引導
如何傳承和發展農村廟會文化,使之形成一種文明科學、健康向上的民俗文化活動,以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是值得探討的問題。我們應加強對農村民俗文化活動的管理,正確引導民間傳統文化活動;加強宗教活動的依法管理,發揮基層民間組織的積極作用,設立管理機構,完善管理制度,落實相應措施。主要對策如下:
1.主動進位,增強對廟會文化活動的正確認識。積極配合上級有關部門,收集提供,通過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加強輿論宣傳,在節慶期間組織科技、文化、衛生、法律等下鄉咨詢服務活動。以多種形式開展廣泛宣傳,做到家喻戶曉,使廣大群眾充分認識到廟會文化活動的要求規范和目的意義。
2.制訂制度,規范廟會文化活動的行為。把廟會文化活動納入當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強對廟會文化活動的管理,農村基層領導主動參與引導。在每年重大廟會文化活動之前,邀請文化、宗教、法律等專家舉辦廟會文化知識講座,組織群眾參加,使他們統一思想,增強認識,文明有序地組織廟會文化活動。由政府牽頭,協調文化、宗教、公安、工商等相關部門,加強對廟會文化活動的管理,抵制和摒棄一些低級、庸俗、鄙陋的活動內容,使廟會成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文明科學、健康向上的民俗文化活動。要將其與開展“送智”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春節前后,在家的農村群眾很多,有關部門應多方聯動,以廟會為平臺,大力開展科技、衛生、法律等“三下鄉”或“四下鄉”、“五下鄉”活動。要不斷創新組織形式和過程,力爭做到方式新、活動涉及面廣,讓農民樂于看、易接受,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切不要擺花架子、走過場,要切切實實搞好服務,為農民朋友送上適合他們口味的“精神大餐”。
3.因勢利導,開辟農村宣傳文化陣地。不斷完善和發展農村宣傳文化陣地,增加新的活動形式,滲透先進文化內容。結合科技、文化、衛生、法律等下鄉活動,舉辦各種文體比賽,組織法制圖片展覽,贈送農業、科技書刊資料,營造“遵紀守法,崇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的良好氛圍,不斷提高農民文化素質,轉化群眾思想觀念。
4.傳承發展,提高廟會文化活動品位。廟會文化作為一種民俗文化在民間廣為流傳,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與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它直接表達著當地人民的個性特征、親和力與凝聚力。政府高度重視,農村文化部門應發揮主導作用,采取應對措施,健全保護機制,著手在硬件建設、資料搜集與保護傳承、研究創新、開拓市場、加強宣傳等方面來傳承發展這些民俗文化,投入一些資金給廟會提供環境,給予扶持,讓其進行傳幫帶,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方式來培養新生力量。充分發揮廟會地方特色,組織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參與表演活動,進一步提高廟會文化活動品位。倡導文明的民間民俗活動。農村地區文化活動較為貧乏,廟會成為老年群眾的主要業余文化生活。因此,政府部門要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投入,增加農村文化活動的舉辦次數,提高各類文化活動下鄉的質量,引導群眾積極參與、組織一些有地方特色的、農村特色的業余文化活動。
5.積極創新,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在加強對廟會文化活動管理與引導的同時,不斷挖掘發揮其文化內涵,積極創新活動的形式和載體,使農村廟會文化活動與現代生活方式相適應,與現代社會人際交往相結合,與商業營銷相互動,成為對外文化交流的活動平臺。
參考文獻:
[1] 秦永紅. 廟會的文化經濟特色及其歷史、現狀與未來的展望[J]. 宗教學研究, 1995(04).
(作者簡介:江蘇省興化市釣魚鎮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