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闡述了鄉情的概念、高中生鄉情教育的重要性,接著重點介紹了高中思想政治課中滲透鄉情教育的3個實施方法和初步成果,并總結了實施中要注意的若干問題。文章對高中思想政治課中的鄉情教育課題作了初步的探索。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課、鄉情教育、實施方法
高中生的鄉情教育是學校進行德育建設工作的拓展,屬于思想意識形態領域,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密切相關;所以,在思想政治課中滲透鄉情教育是我們對思想政治課程教改的一種必然探索。
一、高中生鄉情教育的重要性
1.鄉情教育是德育的重要方面,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人是自然的產物,每一個特定的人無不具有特定的地方鄉土的烙印,如語言、服飾、飲食、生活習慣、傳統觀念等。只要在思想政治課中對高中生進行鮮明的引導,熱愛家鄉的崇高的情感觀念就自然而然的培養了出來,也為以后能夠投身于家鄉的建設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情感基礎。
2.鄉情教育有助于培養高中生愛國主義情感。愛國主義情感是一種強烈的民族凝聚力,是一種強大的向心力量,能將千百萬國人團結在一起,萬眾一心地完成任何事情。愛國主義是一種世界性情感,無論在中國,在外國,在古代還是在現在,都需要愛國主義情感。尤其是當今社會,經濟飛速發展,更加需要強調愛國主義。
在本質上,熱愛祖國是熱愛家鄉的發展和延伸。因此,愛國主義教育的根源在于鄉情教育。對高中生開展鄉情教育有利于將濃濃的鄉情轉化對強烈的愛情主義情感。
二、實施方法
1.結合家鄉題材的紀錄片介紹家鄉的各方面的綜合狀況。鄉情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鄉土地理教育。我們可以在此基礎上,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對中學生進行鄉土地理教育。鄉土地理知識是中學生愛國、愛家鄉的“情感源”,同時是否具備豐富的鄉土地理知識還是一個人素質高低的重要表現。在《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一課中,我結合課堂講授計劃,播放了部分介紹湘潭社會經濟狀況的紀錄片。
這樣,家鄉的特色激發了中學生對家鄉的自豪感,熱愛之情由然而生。
2.在講授《文化與生活》時,介紹家鄉的風俗習慣和文化生活特征。在講授《文化與生活》相關內容時,我又把湘潭的文化和生活作為對比參照的重點內容,概要的介紹了湘潭人民的風俗習慣和文化生活,如湘潭人的飲食文化——湘菜、婚嫁習俗、經典花鼓戲劇、重陽節插艾蒿嘗新、清明節掃墓葺墳、團年守歲等。
3.加強愛國典范教育、感受家鄉的人文精神。在弘揚愛國主義教育時,學校應發揮多種類型愛國典范的激勵示范作用。不同時代不同領域的愛國典范,只要是好樣的,不管是中國的民族英雄,還是外國的愛國志士,都要以改革開放、面向未來的博大胸襟,樹立起類形齊全的愛國典范群體。
三、實施效果
1.中學生對家鄉的自豪感明顯增強。例如,通過在思想政治課上觀看家鄉題材的紀錄片、參觀歷史名人故居和了解他們的生平,中學生對家鄉湘潭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產生了深深的自豪感,并且由此產生了立志成才決心。
2.中學生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受到激發。通過在思想政治課上滲透鄉情教育,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了中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崇高情感。例如,在研討性課程學習中,有將近一半中學生參加了如何讓家鄉實現全面小康的課外研究活動,探索了許多科學合理的社會經濟發展策略。
四、思考和體會
1.高中思想政治課強調社會生活價值,強調從社會生活中發掘教育的內容。家鄉,是中學生生活和學習的重要背景之一。事實證明,充分利用豐富的社會資源,使他們在了解家鄉生活的過程中,輕松愉快地融入湘潭這個大家庭,中學生熱愛家鄉的社會性情感伴隨著他自身活動的豐富而更快地發展。
2.結合中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思想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并靈活地執行。在這些教學活動中我們發現,鄉情教育應以方案教學為主要模式,應根據中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確立教學活動的主題、編制主題網絡。課程的不斷發掘、拓展給鄉情教育深入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使鄉情教育情景化、過程化、活動化、經驗化。
其次,學生的興趣比老師傳授知識更為重要。要讓中學生自主性的表現,給中學生提供了充分參與的機會。他們不僅置身其中充分體驗、感受和發現家鄉的自然美,而且親身實踐。家鄉的美,孩子們的情,也隨著課程的深入不斷在成長。
3.要使中學生有較強的鄉情意識和豐富的鄉情知識,教師需要有更強的鄉情意識和更多的鄉情知識。首先,教師要醞釀更強的鄉情意識,廣泛搜集鄉情教育的知識。古人云“觀千劍而識器”,不無道理,也只有這樣才能做出良好的教案。
其次,課堂設計上,教師的講授的語言、講授的方法以及知識呈現的順序,都是要將知識變活、變真,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人是在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過程中得到發展的。通過鄉情教育可以使中學生與其所在的發展著的環境之間保持一種交互式適應關系,從而激發孩子們對美麗家鄉——湘潭的熱愛,進而培養愛國主義情操,形成崇高的道德修養。
參考文獻:
[1]崇明中學生物組.生物學科課程滲透生態鄉情教育的實踐研究[EB/OL]. cm.mathteach.cn, 2007(10).
(作者簡介:宋新運,湘潭縣第九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