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手機短信在中國開始使用的時間雖然短,但是很快就征服了不同領域、不同階層、不同年齡段的大眾,特別是青少年的接納度和認同感更強,很快成為一種大眾文化,對青少年的心理與行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因此,研究手機短信文化對青少年心理的影響,顯得十分必要。
關鍵詞:短信文化;青少年;心理影響
自從1992年,英國成功發送世界上第一條短信后,手機短信文化就開始登上了歷史舞臺。手機短信在中國開始使用的時間雖然短,卻是使用量增長最快的國家,而且很快以幾何倍數增長,其便捷、低廉、時效等特性迅速征服了不同領域、不同階層、不同年齡段的大眾,特別是接納度和認同感更強的青少年,更把收發短信當做一種時尚、一種新興的信息溝通方式和新的生活方式,有資料顯示,他們使用短信的比例達到90%,年輕人無疑是“短信一族”的主力。可以說,手機短信已經成為一種大眾文化、時尚文化、年輕文化。從表面來看手機短僅僅是一種信息媒價, 被稱之為第五媒體,而實質是其背后所承載著的極其重要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心理功能。因此,研究手機短信文化對青少年的心理與行為產生的深刻影響,顯得十分必要。
由于手機短信收費相較于其他聯系方式經濟又實惠,使得完全處于消費者角度的青少年一般很容易能夠承受的起。短信費用為0.1~0.15元/條,而手機話費為0.6元/每分鐘,顯然與手機話費相比手機短信要無疑要便宜很多。對于精力旺盛、壓力大、表現欲望較強的青少年而言,通過標新立異的東西,更容易表現自我的與眾不同。手機短信在青少年中的風靡便是其自我個性張揚的產物,通過對不同的人編發不同的短信,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青少年的自我表現欲求在這一過程中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個性魅力可以盡情展示。
而今,隨著信息技術的逐步成熟,手機的制作也大都質量上乘,體積小,便于隨身攜帶,而且網絡信號覆蓋廣,短信可以隨時發送和接受,這使得信息溝通的雙方沒有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與人聊天成為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一人可以同時與多人溝通,可以直接轉發有趣、使用的短信,大大方便了人們的溝通與交流。作為短信文化主體的青少年已經不滿足舊有的人際交往方式和人際溝通方式,喜歡追求多樣性的人際互動方式。而手機短信的傳播形式非常豐富,語言、圖片、游戲、彩信等幾乎無所不包,恰好迎合了喜歡創新,追求標新立異的青少年的這一心理特征,因此,短信成為他們發展友誼、愛情等構建人際關系圈的重要平臺。
手機短信的短小精煉、間接性及私密性而與青少年追逐時尚的心理機制契合。心理學研究發現,時尚流行蘊含兩個重要的心理機制,即“樹異于人”和“求同于人”。青少年對手機短信的迷戀與追逐,既滿足了他們“樹異于人”的心理需求,同時也滿足了其“求同于人”的歸屬需要。
最初,短信只在少部分人中使用,但是最近幾年隨著朗朗上口、搞笑短信的出現,手機用戶轉發短信的越來越多,甚至應運而生了一個新的職業專門的手機短信寫手,一些門戶網站為了增加其點擊率也往往會準備一些精煉的短信供人們下載,尤其對時尚有著本能的敏性感和迫切性的青少年更是無“短信”就是不時尚。在人際交往互動中,短信可以解決直接交流遭拒后的尷尬和面對面的難堪,這也使得人際互動方式具有了私密性和隱秘性,避免對他人造成影響。
手機短信作為一種文化,其背后承載著重要的文化內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實生活及人們的價值觀、生活態度和思維方式,具有較強的知識性。是現實生活以及文化變遷的真實寫照,青少年處于求知欲最強,獲取知識最好,最樂于接受新事物的時期,手機短信所具有的知識等特點給他們提供了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通道,在能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青少年對信息認知的需求。同時通過對手機短信的不斷追逐,還會降低信息社會,信息和知識的大爆炸給人們帶來的心理壓力
手段短息在快速傳播和發展的過程中對青少年的心理產生了一些不容忽視的消極影響,正在腐蝕青少年的精神和道德。其一,由于有些青少年追求時尚和時髦,大量發送手機短信,長期以往反而不愿意與人面對面的交往,沒有短信就無所適從,以致于形成手機依賴,嚴重影響其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對其健康心理的發展造成影響。其二,不論從年齡、心理、環境還是文化等各方面而言,青少年大都處于弱勢一方,其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不穩定,特別容易受到一些消極因素的暗示。目前,大量的垃圾短信、三俗短信、欺詐短信、被廣告、甚至涉嫌犯罪短信充斥著青少年的手機,如果沒有學校、家庭的介入和關注勢必會給青少年的心理帶來負面影響,更不利于于青少年精神家園的凈化和提升。因此,作為教師要特別關注短信文化帶給青少年的負面影響,并且將其納入自己研究的視野。
參考文獻:
[1]劉海英,韓卓麗,鄧小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探析[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9).
[2]劉海英,張麗娜,王英.和諧社會呼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8(06).
(作者簡介:張雪梅(1970.2-),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河北師范大學附屬民族學院教師;于 海(1973.11-),男,河北涿鹿北晨學校,中學一級教師,從事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學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