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高校廣泛存在著大學生弱勢群體,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對大學生弱勢群體進行逆商教育,教會他們正確認識人生的逆境,樹立戰勝逆境的信心,對其在逆境中成才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集體課程與個別幫助相結合、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等方式,將有效提高大學生弱勢群體應對挫折的心理素質和能力。
關鍵詞:大學;弱勢群體;逆商教育
一、逆商的定義與逆商教育的重要性
逆商的全稱為逆境商數(Adversity Quotient,縮寫為AQ),它是由美國學者保羅·斯托茨在二十世紀90年代率先提出的。逆境商數(AQ),是指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也就是將不利局面轉化為有利條件的能力。逆商教育就是要在學校中,開設面對逆境或者挫折的心理教育課程,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及迎接困難挑戰的能力。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充滿競爭的當今社會,逆商的高低對一個人的人生成就有著重大影響。因此,對大學生進行逆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對那些大學生中的弱勢群體來說,逆商教育更是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戰勝自己的重要途徑。
二、大學生中弱勢群體的存與于分析
高校中的大學生歷來被稱為“天之驕子”,他們經過高考激烈的競爭,才進入了大學進行深造。在這一點上,他們是強者,因為他們取得了高考的勝利。然而,在進入大學以后,由于家庭貧富、社會地位、學習成績、競爭能力等方面的原因,他們在學習成績、心理健康、人際關系等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在新的競爭環境中,他們淪為了弱勢群體。通過調查分析可知,大學生弱勢群體出現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一些來自農村或者城鎮貧困家庭的學生,由于經濟拮據,而滋生出了自卑、抑郁。這種心理狀態使他們不能融入集體,從而造成他們的人際關系差,進而使他們產生諸多的心理問題。
2、一部分學習困難的學生,以前那種單靠“勤能補拙”的學習方式,在大學中卻不再那么有效了。所以常常懷疑自己、認為自己不是學習的材料,進而自暴自棄。
3、一些家庭條件優越的學生,在家里被父母寵溺慣了。然而到外地上大學以后,離開了父母的呵護。自己學習、生活等很多方面的問題都要靠自己解決,一旦受挫,一部分意志薄弱的同學馬上變得消極被動、缺乏進取精神。
4、一部分自身生理有缺陷的同學有很強的自卑感,他們不愿意與老師同學有過多的接觸,唯恐自己在交流過程中受到傷害。
大學生弱勢群體的存在,不但影響他們自身的成才和高校的發展,而且還會對社會的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在大學生弱勢群體中開展逆商教育,已經是一個現實而迫切的問題。
三、對大學生弱勢群里實施逆商教育,促進其全面發展
1、開設逆商教育課程,提高大學生的抗挫折能力
我們無法完全區分出哪些學生的逆商高、哪些學生的逆商低、哪些學生的心理抗挫折能力強、哪些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弱。因此,我們的學校要針對所有學生進行廣泛的逆商教育,以提高大部分學生抗挫折的能力和面對困難時的反應能力。
2、輔導員深入學生中,針對學生具體困難給予幫助
輔導員或者班主任老師要深入到學生群體中,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學習情況等,并且將這些情況登記在冊、上報給學生工作處。針對家境貧困的學生,學校除了提供經濟上的幫助外,還要幫助其樹立信心、努力學習,以克服其自卑的心理。對學習情況不佳的學生,輔導員和心理輔導老師要主動幫其分析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學習方法,幫助其提高成績。針對那些家庭條件優越而自身抗挫折能力差的學生,學校應開展一些暑假社會實踐活動,讓那些缺乏吃苦耐勞精神的學生,到偏遠山區的貧困家庭區生活并參加勞動。使那些從來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們真是感受到生活的艱辛和勞動的偉大。
3、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開展專門的逆商訓練
可通過讓學生寫逆境行為反應日記,了解學生面對逆境時的心理過程、行為反應。然后,依據他們的個性特點、遭遇的具體情況給予個別輔導,進行逆商訓練。可以用以下的模式加以引導和訓練:(1)遇事由抱怨不休變為積極思考。讓學生養成這種思維習慣,一旦遇到問題要少抱怨、并冷靜地想辦法。(2)先看優點,再看缺點的思維模式。當挫折發生時,學生應該學會在挫折中找到優勢,并把它轉化成為進步的助力。(3)要保持樂觀的心態。讓學生學會正確看待挫折、保持樂觀的心態。不斷總結失敗的原因,并積極樂觀地努力下去,成功便指日可待。
事實正是如此,“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古今中外,卓有成就的人物大都是經歷過人生的逆境的。因此,逆境并不可怕,只要我們學會了如何面對逆境,并采用積極的方式去對待它,我們就一定能夠戰勝它。所以,針對大學生弱勢群體開展的逆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他們掌握了逆商培養的知識、方法和技巧,并能夠做到辯證地看待困境與失敗、調整好心態。他們必將成為生活的強者,并為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美]保羅·斯托茨 逆境智商[M].喬健,姚志剛譯 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3.
[2]孫萬強,付斌.提倡在大學畢業生中開展“逆商教育”[J].中國高等教育, 2004(23).
[3]陳寧香.大學生“弱勢群體”的存在及其分析[J].淮陰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論壇 ,2006(2).
[4]劉若剛.高校新生中弱勢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J].理工高教研究,2004(2).
(作者簡介:陳 梅,西南大學教育學部高等教育學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