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傳統的漢語教學中,教師是絕對的中心角色。但是在針對外國人的漢語教學,教師的中心地位受到極大挑戰,很多學生不習慣于在課堂是“仰視”教師,筆者根據這一現象提出一些自己的拙見,以期給廣大的對外漢語工作者提供一點不成熟的參考。
關鍵詞:傳統對外漢語教學;體驗式教學;權威性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選擇到中國工作,旅游,學習,甚至定居,生活。借此東風,學習漢語的市場也隨之火爆起來。
一、中國傳統式教學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長時間以來,提到中國的教育,大多數人都會立刻浮現出這樣一些畫面。必定是一個老師站在講臺上,手拿教鞭,面前的講桌上擺著教科書,粉筆。教室內課桌整齊,學生端坐于椅上,不時抬頭看黑板,再低頭奮筆疾書。回答問題要事先舉手,未經允許不得隨意在教室內走動等等。傳統的漢語教學,老師一直把自己置于教室的中央,講臺好比神壇,絕不輕易走下來。但那是面對已經習以為常的中國學生的方式,他們經過了十幾年的磨練,碰到一個不是這樣教學的老師,反而覺得需要適應。而現在的教學對象是外國人,他們不是中國學生的復制品,思維更為活躍,更懂得表現自己,更注重互動,更看重平等。老師“一手遮天”權威感對他們來講行不通。教學配備大多僅以教材為主,種類單一乏味。教學離不開教具這個必備設施,部分漢語老師的教學工具主要依賴書本,講臺上除了教材,就是點名冊,成績表,備課本。重講解,少操練。針對一個語言點,一些老師會直接讓學生猜測其用法和含義,然后再將學生所舉的例子順水推舟作為例句展示給其他同學,尤其是錯誤的例句。一些老師會選擇自己先列舉很多個例子,在不提供情景的前提下讓學生進行操練。前者,展示錯誤的例句容易讓學生疑惑甚至混淆。后者,不提供情景讓學生天馬行空隨意舉例容易使其走進使用的誤區,這種方法不提倡長期反復使用。一旦學生對該知識點沒有百分之百掌握的話,往后很容易在同一個地方犯相同的錯誤。
二、體驗式教學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西方學生自小接觸的教育模式與中國教育模式存在顯著差別。 “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是行不通的。我的美國朋友曾經講過這樣一件事情,他在與某漢語培訓機構的老師課外聊天,與近六年來從事英語教育的中國同事交流時,都強烈感受到他們之間的文化沖擊。每次他闡述一個教學觀點,中國老師總是睜大眼睛,帶著笑臉說,“啊,那是你們歐美的方式!”。實際上每個教師都可以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都可以借助相應的工具或者自身的肢體講所要的講解的內容如數傳授給學生,并讓他們在輕松的氛圍下接受。
學習是一項技能,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就是一個引導者。中國總是把教師看作是滿腹經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的學者,學者的主要任務就是做學術研究,然而我認為教師的角色更應像一個教練,一個匠人,從旁輔導,指引其方向,適當的時候授予一定的有效學習方法。
Boyé De Mente在他所著的The Chinese have a word for it一書中討論過:“中國人思維和行為的方式將他們捆綁在一起,從而使得中國文化到今天為止仍然無處不在且影響巨大。”
針對外國學生的中文教學,就應該盡量避免教師一手遮天的教學方式。傳統的講解式教學法可以在解釋語言點等較為嚴肅的環節使用,如果是聽說課,漢字課,學生親自體驗更為重要。他們會花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回憶,表達,展示。比如分組演練,角色扮演,游戲競賽,短劇表演等互動形式,即訓練了訓練語言技能,又增進了同學之間的感情和了解,釋放學生個性,讓彼此能在以后的學習中配合更為默契。
說到體驗,針對外國學生的漢語教學有太多可以進行“體驗”的環節。尤其是口語操練課,上課的地點,內容,甚至主講人都可以不停變換。不一定在教室里開展的課堂才能稱之為教學,可以在食堂,在銀行,在小賣部,在咖啡店,在體育館,在操場,在公園,在博物館,只要是跟教材有關的內容,只要時間允許,能夠保證教學秩序和質量,以及師生的人生安全,這種真實的場景更容易讓學生身臨其境,獲得真實的語言。而且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中,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性和主動性也會更明顯。
三、保持教師權威的必要性
必須要提及的是,教師保持自身的權威性是及其必要的,哪怕是學生在課堂上的自由討論時間。外國學生普遍極其愿意展示自我,表達自我,尤其是歐美學生,亞洲國家的學生則相對含蓄。這種情況下,課堂上的秩序和輕重緩急就要很好地進行把控。既不能讓大家都沉默不語,也不能雜亂得像菜市場。可以這樣比喻,風箏和你手中的線。你可以決定線的長度,讓它根據自己的風向自在地出去探索,發現世界的奇妙。同時,你也要觀察,當它飄得太高,飄得太遠,甚至有可能撞上高樓就此隕落,你可以通過拉拽繩索讓它重回安全領域。當你決定結束旅程和探索,那么收回手中的線繩,讓它重回你的手中。當然,學生并不是任你擺布的無生命的玩偶,只是作為一個聰明的老師,需要懂得用最小限度的掌控,讓學生獲得最大限度的挑戰。
參考文獻:
[1]吳建萍.對外漢語教學初探[M].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2]崔永華.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周仰恩(1986.11-),女,貴州遵義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