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當聽到《生育制度》這本書的名字時,從字面意思理解以為就是單單針對人類繁殖的相關規則、制度問題的研究。讀了之后才發現,費孝通老先生關注的不僅僅是生育本身,而且更多的是生育—撫育—繼替這中間的社會過程。此書中,作者是以嚴密的邏輯從功能主義的角度出發,站在保持社會結構完整性的立場上,探討從性愛—生殖—撫育—繼替的整個社會性過程。而且內涵豐富,涉及了婚姻、家庭結構、社會結構等諸多問題的研究。筆者通過深入解讀,將本書連貫性很強的十六個章節依據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生育制度與種族綿續、生育制度與社會結構完整性以及社會繼替。下面將詳細從這三個方面分別論述。
一、 生育制度與種族綿續
“當前的世界上,我們到處可以看見男女們互相結合成夫婦,生出孩子來,共同把孩子撫育成人。”費孝通老先生把這一套活動稱之為生育制度。這既然是一套社會活動的體系,它就必然要滿足社會特定的需要、發揮一定的功能。萬物總有一死,因此要不斷地有新個體產生出來代替舊個體的位置,這樣整個世界的生物鏈才能維持下去。這種循環式的新個體的產生代替舊個體的死亡的過程稱為種族綿續。為了種族持久地綿續下去,必須有一定的人為的制度的保障。而生育制度的任務就是產生新的社會分子,因此,它就自然而然地扮演了保障種族綿續的角色。這一過程包括兩個過程,即生殖和撫育。首先,要產生新的個體,即從性愛到生殖的過程。我們知道,性愛乃人之本性,但是有性愛并不一定等于生殖,特別是現代避孕藥具的廣泛使用,使性愛與生殖明顯隔離開來。可是,生殖卻是性愛的必然結果,就是說,要產生新的個體,必須先有性愛。因此,種族綿續的首要前提就是有新生命產生,這個產生的過程可以概括為:生殖細胞的成熟—性愛的沖動—雌雄交配—生殖細胞的結合—新個體的產生。但是,新個體的產生并不能保證種族綿續。一個新生命產生后能否在這世界上生存、在它死后能否再有新個體的產生就不是生殖的功能范圍了。就此,我們引入了撫育。生殖是新生命的造就,撫育是生活的供養、教育。人不同其它動物,人具有社會性,他不能個別地向自然去爭取生存,而得在人群里謀生活。因此,雖然新出生的個體在生理上可以說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是還要一個更長的時期去學習在社會生活中所需的一套行為方式,社會知識的傳遞對于一個人的生活至關重要。一個沒有學得這一套行為方式的人沒和生理上有欠缺一般,不能得到健全的生活,他也就沒有能力為人類種族綿續貢獻力量。因此,社會性的撫育對于孩子的成長,新的社會分子的培養以及種族的綿續至關重要。因此,從這兩方面講,生育制度就是種族綿續的人為保障,但是,社會具有一定的結構,社會生活的維持需要各個社會成員的有效配合,因此,要完成人們之間的分工體系的有效配合、達到保持社會的完整性,就必須有一種文化的力量進行干涉,使這生物現象產生社會新陳代謝的作用。下面,筆者將從婚姻的確立、雙系撫育到家庭三角結構談談生育制度與社會結構的維持之間的關系。
二、生育制度與社會結構的完整性
人為了個人生活的健全必須維持社會結構的完整,因之,任何社區都得預備一個新陳代謝的機構,以維持人口的安定。這個機構最初和最直接的形式是是家庭這個小團體。前面講生育制度包括生殖和撫育,就是說一個人要成為完整意義的社會人,不但要得到適當的營養,還要得到適當的教育。因此,社會賦予了承擔這個責任的最重要的主體—父母。之所以將這個重任交給父母,而不是父或母單個人,即雙系撫育而不是單系撫育的原因就在于,社會結構的維持靠分工合作來完成,而性別的分工正是這所有分工的基礎。兩性因為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差別而進行分工合作,組成一個基本生活單位,也只有這種單位才能負擔起全部撫育的責任。因此,兩性分工是形成雙系撫育的一個重要條件。但是僅僅從兩性生殖演化的結果確立雙系撫育的責任并不是全面的。因為,婚姻不一定導致生殖、生殖也不一定要結婚,可以說婚姻與生殖并沒有必然聯系。這就要求社會為了保障雙系撫育的正常進行,必須以一種文化的手段約定以永久共處的方式來共同擔負撫育子女的責任,這個文化手段就是所謂的婚姻。婚姻是社會為孩子確立父母的手段,是為了確立社會性的親子關系,它要保證這個團體不僅能供給孩子們生活上的需要,而且還要能傳給他們自己獨立在社會上謀生時所需的一套基本技術、知識和態度及物質憑借。從本質上來說,就是社會借用家庭這個新陳代謝機構來維持社會結構的完整和正常生活的運行。此外,婚姻的意義就在于建立社會結構中的基本三角,即由父母和子女所構成。在這個基本的三角結構中,社會為了達到個體的行為與社會整體行為規范的相符,就賦予了父母責任和權力,以代表征服孩子不合于社會的本性,因此生物和社會的沖突最終化為親子間的沖突。再加上社會的變遷,父與子生活環境的不同,兩代人之間就產生了隔膜,最終是“要飛的,終于飛了!”在這個過程中,子方習得了一套新的價值理念和行為規范,家庭這個暫時的團體破裂,產生新的家庭。這也正是社會想要達到的目的,即由撫育來實現獨立的社會分子去繼替社會結構中的缺額。因此,基本三角的破裂正是它功能的完成,正是種族綿續的需要。
三、 社會繼替
生育制度的功能在于保障種族綿續,而種族綿續的過程又是一個世代繼替的過程,即新的社會分子想納入就必須等社會結構中有人出缺,才能填補進去。這里就牽扯到社會結構的容量和人口規模之間的相互關系。一個結構所容納的分子必須有地位安置,社會里的個人并不是堆積而是組合,因此,社會的人口容量受結構的限制。而且,在一定的社會分工結構中,職位是一定的,新分子的進入必須由舊分子把他的職位讓出來,這就是繼替過程,但這個過程必須有一定的規則,有特定的繼替機構、按著一定的原則,使社會職位,包括對物和對人的各種義務和權利和所擔任的工作,在規定和公認的方式中,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使社會的新陳代謝有條不紊地進行,不影響社會的完整和個人的生活。在繼替方式中,采用最多的可能就是親屬體系,特別是單系繼替。從本質上說,這種單系偏重的繼替方式就是為了維持社會秩序和促進社會團體,除此之外,繼替過程中還有世代和世系形式,表現為“以多繼少”。這里就不詳細論述了。
總之,從內容上看,費孝通老先生通過《生育制度》這本書,清晰地呈現了從種族延續的起點—生育到個體生命的終結這中間一個漫長而又完整的社會過程,而這一過程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生育過程,而是一個從婚姻—家庭—夫婦配合—親子關系—代際傳承的過程。正是這一完整過程保證了社會結構的完整和新陳代謝作用的持久進行。最后,從本書的結構來看,費老先生的論述邏輯清晰、章節之間的銜接連貫,讓讀者可以梳理出一條清楚地主線以產生更深刻的印象!
參考文獻:
[1]李明建.從婚姻、家庭、生育到社會——對《生育制度》的認識[J].法制與社會,2008(07).
[2]陶格斯.“以多繼少”到“以少繼——費孝通先生的《生育制度》[J].內蒙古電大學刊,2007(6).
[3]李敏嘉,李楓.讀《生育制度》的諸多啟發和思考[J].法制與社會,2009(11).
[4]解韜,郭未,羅松盛.社會結構完整性與生育制度——費孝通先生《生育制度》的閱讀啟示[J].人口與發展,2010(16).
(作者簡介:羅凌云(1991.10-),女,甘肅人,武漢大學社會學系09級本科生,研究方向:社會學理論及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