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對介紹了產品設計和平面設計的概念及不同點,其次分析了產品設計與平面設計結合的必然性,最后詳細闡述了平面設計方法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
關鍵詞:產品設計;平面設計方法;應用
一、產品設計與平面設計
產品設計涉及技術水平、人體學、外觀包裝、工藝技術、成本費用以及價格定制等多個方面。為了持續推進人類社會發展所需的例如生產工具、器械設備與工業產品等物質性裝備所開展的設計,通過改變原材料形態賦予其價值。本文對產品設計的研究,立足于產品外觀的基礎上。
使不同的圖形單元根據一定的審美規則組成各種平面圖形,就是所謂的平面設計。主要在二維平面上以輪廓線劃分地與圖之間的分界,繪畫圖形。通過平面設計表現出的立體空間視覺,不是真實的三維空間,而是人類視覺對巧妙二維圖形形成的虛幻感覺。它包括CI設計、圖畫設計、書畫裝裱設計、產品包裝設計、廣告設計……。可以說,平面設計的影子在設計工作中屢見不鮮。
二、產品設計與平面設計的結合
(一)產品設計與平面設計結合的必然性
平面設計深入滲透到產品設計中,已是當前發展主流趨勢,因此必須注重平面設計對產品的影響作用,而不能單純強調產品功能。總之,一切產品都是圍繞人的需求生產的,它的最終目標就是更好的滿足人們生活需求,因此產品外觀設計必須符合人類審美觀點:勻稱、韻律、形狀、平衡、節奏、顏色、材料、工藝……換言之,產品設計和平面設計相融合是自然發展趨勢,產品設計的發展不能脫離平面設計。
(二)產品設計中的平面設計方法的特點
1.被產品設計“同化”后的平面設計方法。產品設計中的平面設計方法,受到產品特性的制約,例如加工工藝、材料、產品類別等限制,所以它是戴上腳鐐的平面設計方法。更準確說法是“移”平面設計方法之“花”“接”產品設計之“木”。產品設計中的平面設計方法可以有多種處理和表現手法,如對比、類比、夸張、對稱、主次、明暗、變異、重復、矛盾、放射、節奏、粗細、冷暖、面積等形式。它沒有完成的概念和手法,需要精益求精,不斷的完善,需要挑戰自我,向自己宣戰。
2.產品設計中平面設計方法與傳統平面設計方法的區別。平面設計的對象主要是平面作品,而產品設計是批量生產的工業產品。一個重視傳達信息,一個強調實用。平面設計傾向于研究圖案、裝飾的問題,或者偏重于紙張、布等材料的工藝闡釋。
(三)平面設計方法在在產品設計中的作用與價值
產品設計中的平面設計方法可以使產品外觀更符合美的規律,增加產品的“高附加值”。產品設計中的平面設計方法可以通過點、線、面的分割和色彩的巧妙運用,使產品的更加豐富美觀。其終極目標就是提供美觀而又簡單易行的服務。產品設計中的平面設計方法可以增加產品的個性、文化內涵和“軟”價值。運用在產.品設計中的平面設計方法是產品美的主要來源之一。
三、平面設計方法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
(一)點與線的運用
1.點的應用。將點的功能恰當的運用到產品設計中,創造性的變換點的數量、分布、排列方式、顏色以及材質等任何特征,都能收到與眾不同的效果。產品中點的不同位置分布、形狀、以及排列組合變換都會造成強烈的視覺沖擊。
2.線的應用。線是點的軌跡,在產品設計中起著聯貫和分割空間的作用。產品的形態美的構成,無處不顯露出線的創造力和表現力。在人們審視產品的過程中,線作為產品外觀形象的要素之一,具有傳達感情的功能,因而它具有視覺上的美感,能夠給人以美的感受。線型運用的好能使人感到愉快,留下美好的印象,從而獲得良好的心理反應。
(二)面的設計
平面設計是將不同的基本圖形,按照一定規則在平面上組合成圖案,主要在二度空間范圍內以輪廓線劃分圖與地之間的界限,描繪形象。在產品面板中的各個設計要素之間應形成“集團”式的分組排列方式,操作手柄、按鈕、文字、標志等不同功能元素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和空間,形成一定的疏密變化,觀看時主次分明,條理清楚。
(三)平面設計構成方法在產品外觀結構設計中的運用
平面設計的構圖法,是將各種圖形單元按某種規則在二維平面上組合成圖案,主要在二維平面范圍內以輪廓線劃分圖形元素之間的界線,繪制圖像;平面圖形帶來的立體視覺感,不是真實的三維空間效果,而是人類視覺被特殊圖形誤導導致的虛幻感覺。設計產品外觀結構比例,也就是三維構圖,提煉、加工了平面設計構圖法,再應用到產品三維設計之中,不斷完善產品功能,使之更為便捷、安全,更符合消費者的審美標準。
結論
產品設計將完美融合外觀與技術作為永恒追求目標。技術進步有其內在發展規律,是完整性的、創新性的、局部性的,無法一步到位;而可以合理應用產品設計方法賦予產品更多的個性化、美觀化、人情化。將平面設計方法有效整合到產品設計工作中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童慧明.中國工業設計20年反思[J].裝飾,2009(1).
[2]吳鳳芳.工業產品造型設計模式的研究[J].山東工業大學學報,2010(5).
[3]張憲榮,陳麥,張首.工業設計理念與方法[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陳 祎,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江南大學碩士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