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將h指數方法用于科研項目評價,并建立了全新的計算模型,這種方法克服了以前主觀因素為主的缺陷,增強了項目評審的客觀性。為專家們論證科技項目提供了評價依據。在科研管理領域具有更為廣闊的應用前景。
關鍵詞:科研立項;評價;h指數
中圖分類號:G250.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2)07-0074-03
高校范圍的科研立項評價主要指根據相關科研評價、科研評價方法,綜合評價高校科研員人員或者以科研團隊的科研水平和科研成績等。目前的立項評價主要是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模式,評價中產生了積極的效果,促進了高校教師科研水平的不斷提升,但也存在不少問題。本文針對目前高校科研立項評價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一種以h指數為全新的改進對策,為高校科研項目的立項建立了公正、科學的新方法。
1、科研立項評價概況
1.1 科研項目評價的基本原則
在科研管理領域,科研項目立項的選擇和評價需要我們深入的探索研究,雖然出現了很多經驗型或規范型的方法,但應用的較少,其主要問題在于指標體系沒有得到科學性的證實。科學研究是一種十分復雜的高級腦力勞動,無論是從事這一勞動的科技人員,還是項目本身,都包含有許多模糊的因素。所以評價科研項目時一般應遵循的原則:即全面性原則、科學性原則、客觀性原則、可比性原則和簡易可行性原則,這里的科學性原則和客觀性原則分別從質和量的不同側面,反映科學研究的客觀規律。可比性原則指是要能把某一事物進行絕對或相對的比較,這才能真正確認事物的優劣。如果指標體系過于簡單,反映不出事物的本質,所評出的項目顯然是不可靠的。
1.2 傳統立項評價簡介
傳統的科研立項評價方法及模型,基本上都是上世紀60~70年代的產物,都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最主要的局限性在于主觀因素太強。科研項目評價體系的設計必須做到科學和客觀,最大限度地反映科研項目的創新性和可應用性。最初使用的評價方法是同行評議,由學科內的權威專家對科研項目的立項作出評價。但是,這種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時不能正確地反映出科研項目的真實水平。
1.3 傳統科研評價存在的問題
傳統科研項目評價主要是評價中存在“名人效應”,從而影響其公正性,在實際評價中,評審專家對名人的科研項目存在拔高的現象;一般專家也會受到權威專家評價結果的影響,從而很難做到公平、公正。可能出現學術不端行為,有的評價專家與參評項目申請者有著相同、相似的研究方向,將申請者的項目排斥在應有的評價之外等。論文數、引文數量和影響因子等評價指標都能從不同角度對科研人員或科研群體的成就和貢獻做出正確評價,但是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多年來,科研管理機構一直在尋求能比較客觀反映項目本身的量化指標或方法,目前較普遍的一種方法是用傳統的文獻計量指標即論文數量和論文被引頻次來定量評價。這種方法克服了同行評議主觀性強、評價結論存在著隨機性和不穩定性的缺點,但由于所采用的論文數量和論文被引頻次兩項指標彼此獨立,實際評價時也難以取舍。例如無法回答發表100篇論文被引用50次的作者與發表50篇論文被引用100次的作者誰的科研項目哪個更為突出這樣的問題。
2、利用h指數對科研立項可行性分析
2.1 h指數的基本含義
2005年美國物理學家Hirsch提出了測評學者成就的指標h指數,該指數將數量指標和質量指標結合在一起。他認為,某一文獻的引用頻率并不能作為衡量該文獻學術影響力的指標,因為有些文獻的引用完全是“自我引用”。而h指數,是指一個人發表的論文中,有h篇被引用了至少h次。即一個人發表的所有論文,按被引次數從高到低排列,往下核對,直到某篇論文的序號大于該論文被引次數。例如。某教授的h指數是10,表明他已發表文章中有10篇文章每篇至少被引用了10次。評價科研人員的學術成就,僅憑其發表的論文總數并不妥,還要看這些論文的質量。h指數巧妙地將數量指標(發表的論文數量)和質量指標(被引頻次)結合在一起,同時對論文產出力和論文影響力進行測量。克服了以往各種單項指標的缺點與不足。如論文數量很多,但論文被引頻次不高的作者,指數一定不高;被引頻次很高,但論文數量不多的作者,h指數也會被論文數量所限,而不能得到高h值,只有當論文數量多,而且多數論文具有高被引頻次時,能獲得較高的h指數。
2.2 H指數能同時兼顧論文數量和論文質量
h指數的提出以及短時間內在文獻計量學界所產生的廣泛影響,表明這一指標對于完善個人科研評價體系非常有意義,對科研立項的評價指標也有很大的啟示作用。但是,利用h指數的基本思想方法,并在充分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對這個問題作了一些探討,提出了獨特的評價科研項目的可行性定量標準,h指數巧妙地將數量指標(發表的論文數量)和質量指標(被引頻次)結合在一起,為科研立項的最終結果提供了重要性參考。h指數作為一個科研評價的新指標,在諸多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h指數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解決傳統的文獻學指標在科研立項評價中的局限性,能夠同時對論文產出力和引文影響力進行測量,提高科研立項評價的科學性、完整性和公平性。在評定高校科研項目時也是非常有效的。
2.3 H指數對科研立項指標建立的指導意義
應用h指數作為科研立項評估中的一項量化指標,其突出優點是把學術成果的數量與質量聯系起來,同時對學術成果的累積效用有所反映,克服了傳統立項評估方法的一些缺陷。h指數最初是用于評價科學家個人成就,隨后逐步擴展至對科研團體、期刊、學科、大學甚至國家的學術影響力的評估。科研機構h指數的高低與其論文總量、總被引頻次密切相關,也與機構的規模大小、方向任務密切相關。機構的規模越大、歷史越悠久、學科越全,其積累的學術產出就越多,所產生的學術影響就越大,機構的h指數也就越高;因此,h指數能夠較好地反映科研機構學術產出和學術影響力,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誤差,提高準確度。在應用h指數評價科研項目時,我們會判斷出研究項目成員的研究實力,準確計算出本項目核心研究力評價數量指標和綜合研究實力評價指標,認為把項目組的核心研究力指數和項目組綜合研究實力指數作為科研評估中的一項量化指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傳統評價方法的一些缺陷。用h指數評價高校科研項目,能夠指導激勵科研人員積極開拓前沿科學領域、探索深層次科學問題。
3、h指數對科研立項評價的計算法概述
3.1 項目范圍及使用數據庫的選擇
本項目以選取山東科技大學校級申報的項目為基礎,復印有典型的同類項目,然后對這些項目進行比較核對,計算出項目組成人員的h指數數值;有了項目組的研究h指數數量指標之后,這為科研立項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據,該種方法公正客觀,具有切實可行的操作性。本文選擇中國知網(CNKI)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作為數據源,利用項目組成人員所發表的論文及其被引數據,計算出各成員的h指數’,并利用組成人員的不同權重求出平均值,從h指數的角度評價項目的質量高低。將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作為數據源是因為該庫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連續動態更新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檢索途徑和策略:期刊年限不限定,來源類別限定為“核心期刊”,關鍵詞為山東科技大學,匹配模式為“模糊”,統計第一作者單位為山東科技大學的被引論文數量,從而確定某人的h指數。
3.2 科研立項時項目組成員的h指數定量計算法
如科研項目: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決策研究
一般科研項目組成人完成人在某學科都有數量不等的成果,如論文、著作等成果,把從事該項目的所有組成人員都一一列出來,算出每位作者的個人h指數,然后計算出總的H值,并根據權值不等算出平均值,即可簡單確定項目質量高低的定量指標,并以此重要指標來作為項目立項的重要依據。
需要強調的是項目主持人權重為0.6,其他成員的權重總和為0.4,這里說明了項目負責人的重要性程度,這樣的權重比較科學合理,符合科研立項的合理性原則。權重表示在評價過程中,是被評價對象的不同側面的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對各評價因子在總體評價中的作用進行區別對待。事實上,沒有重點的評價就不算是客觀的評價。打個比方說,一件事情,你給它打100分,你的老板給它打60分,如果平均,則是(100+60)/2=80分。但因為老板說的話分量比你重,所以老板的權重是2,你是1,這時求平均值就是加權平均了,結果是(100*l+60*2)/(1+2)=73.3分,顯然向你的老板那里傾斜了。假如老板權重是1,你的權重是3,結果是(100*3+60*1)/(1+3)=90。這就是根據權重的不同進行的平均數的計算。
從表1可以看出,該項目組的綜合研究實力指數為:
H=10+7+6+5+5+4+2+1=40
每個人平均指數為:
Ha=10*O.6+(30*0.3)/7=7.3
很明顯,前3位成員為項目組核心研究成員,他們具有較高研究水平,對本項目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也是項目立項中不可忽視的細節。
3.3 h指數對科研立項評價的結果分析
科研項目負責人往往具有最高或較高h指數的成員之一,他的研究實力影響到整個科研項目組的研究水平。項目組成員的數量對項目的綜合研究能力有一定影響。但對主要核心研究力影響不大。一個成功的項目組成人員往往不在于其成員的數量,而在于項目組成員的質量。主要核心研究力指數重點反映項目組核心研究實力的人數,而綜合研究實力指數則反映項目組成員的研究實力的算術和。如果某個科研項目成員的平均個人指數越高,說明該項目的研究力越強,反應出所研究的項目水平越高;反之說明項目研究力相對較弱,該項目水平不是很高。
4、H指數評價項目時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對策
4.1 H指數存在的問題
評估專家用h指數進行評價,前提是要了解該學科有哪些主要研究人員。科研項目在進行立項評估時,有時要確定某一學科某一研究對象的組成人員的h指數情況。需要說明的是,h指數是對于已有的科技成果的計量,是一種事后的反映。而科技項目的立項工作是面向未來、推動科技創新的工作。項目的選題策劃具有科研導向的作用。因此,有關人員在項目立項評估時要考慮研究人員取得新成果的可能性。通過上述方法確定的項目只是具有取得新成果的可能性,而不等于具備了取得新成果的現實性。那些有高h指數的研究人員往往是功成名就的專家,評估專家對項目進行立項時不僅要考慮那些已成功的研究人員。而且要關注那些發文量不多、h指數居中,卻有發展潛力的研究人員,因為他們可能有更強的研究動力。
4.2 給評估專家充分的評審時間
針對在科研立項評審中普遍存在時間緊、任務重,評價時有走過場的情況,建議學校統籌安排,給參評專家足夠的時間來審閱科研項目,從而得出更為客觀真實的結果。為了減少評審結果的誤差,可適當增加評委的數量,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確定結果。要以項目的綜合研究實力H指數和平均個人h指數為基本定量標準,這樣可以降低簡單評價的不公正性,從而真正提高評審結果的可信度與有效度。
4.3 建立統一的專家數據庫
目前在高校科研立項的評價過程中,存在有各種各樣的專家庫,專家們常常疲于應付填寫各種表格等。所以高校應建立統一的同行評審專家庫,盡快構建完備、科學、開放、動態的同行評議專家數據庫,實行專家資源共享。
h指數給我們提供了新的視角,為此我們可以在數據可靠的基礎上評價高校的科研成果水平和影響力。但高校學術成果評價是—個綜合、復雜的系統工程,單純地運用某種方法獲得結論都是不可取的。為了更加準確地反映高校學術水平的高低,我們需要對h指數進行不斷探索,但同時也要充分地認識到h指數在高校學術評價中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