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圖書館員群體參與學術研究是高校學科建設的要求和必然趨勢,利用CNKI數字出版物超市2005-2009年4個地方高校圖書館學術研究成果的統計,反映出館員參與學術和學科建設的不協調,分析圖書館員學術參與度低的影響原因:館員素質參差不齊、學術激勵機制缺失、學術任務缺少壓力。應采取相應措施,提高圖書館員的整體學術素質、營造學術氛圍、重構激勵機制、加強參與管理,提升學術的廣度和深度。
關鍵詞:圖書館員;學術參與;學術管理;機制建構;地方高校
中圖分類號:G25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2)07-0088-04
隨著地方高校后評估階段學科建設工作的不斷加強,圖書館作為高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門。肩負著服務與研究的雙重任務,既要注重各項工作的根本核心——服務,更應重視開展各項工作不可或缺的動力和保障——科研。為了了解地方高校圖書館科研的基本情況,使之與學科建設相適應,有必要對地方高校圖書館近年論文發表情況進行調查,統計現有研究論文產出數量、質量。分析圖書館員參與研究與學科建設不協調的原因,探尋學術研究管理的策略。
1、圖書館論文發表統計
1.1 統計的對象、方法及目的
浙江省普通高校近百所,按辦學體制可分為公辦獨立學校、民辦學校,按屬地分有位于省城和遠離省城中心區的地方高校。公辦獨立學校中的地方院校大都是由專科學校升格轉型而成,圖書館的學術研究有一定的人才和基礎,能較真實地反映當前地方高校圖書館的學術水平,因此,我們在CNKI數字出版物超市的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中,利用標準檢索:輸入檢索范圍控制條件(發表時間為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作者單位分別為臺州學院、嘉興學院、湖州師院、麗水學院等圖書館)。進行文獻檢索,檢索作者為4個學院2005-2009年圖書館的論文發表情況,結果按學科類別、中文關鍵詞、研究層次、文獻作者、文獻出版來源、發表年度、來源數據庫等進行分組篩選。隨后通過獲取的一些基礎性數據。分析現有學術研究存在的缺失,探究影響圖書館員科研與學科建設不相協調的原因,期望為學術管理機制的重新建構提供參考。
1.2 統計結果與分析
1.2.1 論文總量不足,年產數量不穩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在2005-2009年的5年間臺州學院、嘉興學院、湖州師院、麗水學院等圖書館(下稱A、B、C、D)共發表的學術論文397篇,其中發表在核心期刊的僅104篇。各學院圖書館2005-2009年各個年度學術論文發表的詳細情況見表1:
近五年來各學院圖書館員發表論文總的數量明顯不足,各年度論文發表數量從總體上看呈現略微上升的趨勢,中間高,兩頭低,最少的是2005年的61篇,最多的是2007、年的96篇,到2009年又下滑至63篇,年產數量不穩,年度之間參差不齊,顯得比較薄弱。
1.2.2 涉及學科單調,研究層次較低
(1)統計數據顯示,在2005-2009年間各學院圖書館發表的學術論文內容涉及具體學科為: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329篇,占82.9%;計算機軟件及計算機應用有55篇,占13.9%;高等教育的26篇,占6.8%;新聞與傳媒10篇,占2.5%;法及地方法制的6篇,占1.5%;互聯網技術、民商法5篇,各占1.3%;文化4篇,占1.0%;社會科學理論與方法、社會學及統計學、宏觀經濟管理與可持續發展、農業經濟、出版、中國文學、市場研究與信息、初等教育、管理學、計算機硬件技術各2篇,各占0.5%;科學研究管理、檔案及博物館、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中國共產黨、行政學及國家行政管理、美術書法雕塑與攝影、法理、法史、國際法、心理學、金屬學及金屬工藝、數學、成人教育與特殊教育、文藝理論、人才學與勞動科學、投資、貿易經濟、科學研究管理、中等教育、中國民族與地方史志等各1篇,占0.25%。(2)在發表的科研論文研究層次中屬于基礎研究(社科)的有295篇,占總數的74.3%;行業指導(社科)的有22篇,占5.5%;職業指導(社科)的61篇,占15.4%;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自科)11篇,政策研究(社科)3篇,工程技術(自科)2篇,行業技術指導(自科)2篇,基礎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1篇。
圖書館員的學科背景較差,研究的學科主要集中在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計算機軟件及計算機應用、高等教育等,涉及其他學科的論文占有量較少,總的類別比較單一,低水平重復研究多,研究層次較多處于純基礎理論方面。與本職工作密切相關且對實際工作具有指導意義的高層次學術成果較少。
1.2.3 研究內容寬泛,質量有待提高
(1)一個關鍵詞出現的頻次等于附有該關鍵詞的科研論文數。因此,關鍵詞出現的詞頻越高,相關的科研成果數量就越多,研究內容的集中性也就越強。在近五年發表的論文中出現的關鍵詞有240個。關鍵詞中頻數出現最多的分別是:圖書館75次、高校圖書館64次、讀者服務33次,其他都是lO次以下;內容涉及館員素質、數字資源建設、組織管理模式、著錄方法、知識管理、書目情報服務、著錄信息源、開放存取、讀者服務、網絡環境、元數據等,研究內容十分寬泛。(2)一般來說,科研論文被引次數越多,其學術研究影響力就越大。4個學院圖書館(2005-2009年)發表的397篇學術論文中有233篇論文被引用過。占發文總數的58.7%;總被引頻次為1 022次,論文每篇平均被引次數為2.57次,其中A館被引頻次103次,B館被引頻次348次,C館被引頻次236次,D館被引頻次335次,被引頻次在10次以上的有24篇,論文被引頻次位于前10名的作者見表2:
(3)2005—2009年間所統計的397篇論文每篇都被下載過,其中下載頻次在100次以上的有105篇,總下載頻次為34934次,發表的科研論文每篇平均被下載頻次數為87.99次,被下載頻次數最多的是湖州師范學院圖書館的朱勇發表在《湖南冶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上的《對(駱駝祥子)中祥子悲劇命運的深度探析》一文,達到675次之多。
(4)4個學院圖書館397篇論文發表在90多種期刊上,具體分布: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42篇,嘉興學院學報30篇,麗水學院學報21篇,湖州師范學院學報19篇,內蒙古科技與經濟17篇,圖書情報知識、臺州學院學報13篇,圖書館建設、農業圖書情報學刊各11篇,圖書館雜志、情報雜志各10篇。圖書情報工作、圖書館理論與實踐、情報探索各9篇,蘭臺世界、圖書館論壇、圖書館學刊、河南圖書館學刊各8篇,情報理論與實踐、四川圖書館學報各6篇,圖書館學研究5篇,圖書館、河北科技圖苑、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山東圖書館學刊、中小學圖書情報世界各4篇,圖書與情報、圖書館工作與研究、情報科學、新世紀圖書館、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晉圖學刊、醫學信息、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科技信息各3篇,中國圖書館學報、情報資料工作、吉首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甘肅科技縱橫、現代情報、圖書館研究與工作、湖南冶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科技文獻信息管理各2篇,大學圖書館學報等46種期刊各1篇。
(5)核心期刊有:圖書情報知識13篇,圖書館建設11篇,圖書館雜志、情報雜志各10篇,圖書館理論與實踐9篇,圖書館論壇、蘭臺世界各8篇,情報理論與實踐6篇,圖書館4篇,圖書館工作與研究、圖書與情報各3篇,中國圖書館學報、情報資料工作、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各2篇,大學圖書館學報、前沿、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統計與決策、繼續教育研究、裝飾、學術界、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浙江社會科學、中國檔案、北京檔案、數學的實踐與認識、中國高教研究、商場現代化、統計研究、探索與爭鳴各1篇。期刊為核心的只有30種,論文發表共104篇,占總數量的26.2%。最多的是發表在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有42篇,其次是在各自學院學報上發表的共有86篇,然后是內蒙古科技與經濟占17篇,三部分總計有14.3篇,占總數量的36%;
1.2.4 作者單槍匹馬,合作還須加強
4館在最近5年中參與圖書館論文寫作的有158人次,由于各個圖書館對學術研究的重視程度、制度要求存在差異,A、B、c、D圖書館參與科研的作者多少不一,如B、C、D分別為54人、50人和29人,相互之間有一定的合作,而A館只有25人。如果領導重視、制定了一整套科研的規章制度,則參與者就較多,能形成核心的作者群體;如果長期放任自流,各人按自己的研究方向單槍匹馬獨自作戰,進行交叉學科的研究就必然較少,也缺乏必要的團隊合作。在所統計的397篇論文中,發表科研論文前10位作者,最多的28篇1人,發表論文18篇1人,發表論文17篇1人,發表論文13篇3人,發表論文10篇2人,發表論文9篇2人,而發表論文1篇有62人,發表論文2篇有32人。其中,合作的只有87篇論文,2人合作的B館49篇、A館1篇、C館7篇、D館9篇。共66篇,3人合作B館13篇、A、D各館1篇,4人合作的只有B館的4篇。
2、科研管理的缺失
2.1 館員素質參差不齊
經過努力,地方高校圖書館隊伍的面貌已經大有改觀,有的已獲高級職稱,也有的經過實際工作,經驗豐富。但由于思想意識的偏見,認為圖書館只不過是高校教學和科研的輔助部門,主要任務是服務工作,學校領導往往把老弱病殘、受過處理的、引進教師家屬及不適應教學的都往圖書館安排,館員素質參差不齊,總體水平偏低。首先,受正規高校文獻信息畢業人才偏缺;其次,各部門分流轉行到圖書館的,他們中部分能繼續教育,學習圖書館學理論,自我提高、完善;有相當部分圖書情報知識欠缺,根本談不上進行科研;還有部分是沖著圖書館沒有科研任務來的;再次,學校為了專升本、本科教學評估的需要,大量引進各類專業人才,家屬中難以安排的老弱病殘、學歷偏低的。最后都往圖書館擠;第四,受處理、處分對象的安置。其中有受賄被處理的,有科研方面弄虛作假的,有各種原因不能繼續任教的,科研方面他們不管不顧。
2.2 激勵機制缺乏吸引力
馬斯洛需求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5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只有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人的需要是從外部得來的滿足逐漸向內在得到的滿足轉化。在地方高校圖書館絕大多數館員對前途都有著美好的憧憬,他們除了滿足生理、安全等低層次的需要外,還要追求尊重和自我價值的實現等較高層次的需求,愿意參與本學科的學術研究。可實際動作中管理者認為圖書館主要任務是為教學、科研服務,沒必要也不可能讓所有館員都來參與科研,只需對申報高級、中級職稱的要求科研工作能力,其他人員只考核他們的服務業績就行了,已建的激勵機制對館員參與科研缺乏吸引力。
2.2.1 津貼分配
為激發教師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強化科研精品意識,盡快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推動學院科研事業的發展,各高校在科研津貼分配方面都設置了一定的方案,對教師規定了必須完成的科研任務,但對圖書館員沒有規定要完成的科研任務,即使有科研成果,津貼只按最高檔次的成果給予一次性津貼。原先A學院只把科研津貼分成專任教師科研津貼和非專任教師科研津貼。對各二級學院的專任教師,助教以上每個人每學年有具體科研任務,完成相應分值可以得相應的獎金,完不成任務就進行扣發獎金,凡超額完成額定科研工作量的教師,均可參加超額科研工作量津貼分配,超額科研工作量可充當下一年度的基本科研工作量;館員的科研津貼屬非專任教師科研津貼,沒有具體的科研工作任務,完全憑個人興趣可有可無,學院僅對作者本年度最高檔次的科研成果給予一次性津貼,影響了館員參與科研的積極性。
2.2.2 年度考評
每個學院學年都要進行年度考核、評優,有考核、評優的內容、標準、方法和程序等,教師未完成基本科研工作量特別提出不能評為優秀,而館員作為圖書情報專業技術人員沒有基本科研工作量的完成與否,相當學院圖書館的年度考核、評優實際操作中,流于舉手表決的老一套形式,要想得到優秀拉足選票就可獲得,與科研業績從不掛鉤,從而淡化了科研意識,減弱了對圖書館學研究的參與。
2.3 研究任務缺少壓力
地方高校圖書館申報高級、中級職稱者,需呈交一定時期內,在相當級別刊物上發表的科研論文或正式出版的專著,以此證明本人科研水平和所申報的職稱相適應,能承擔相應的工作或科研任務;而在崗位聘任時。對科研工作沒有后續具體要求和壓力,可有可無。CNKI數字出版物超市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統計的四校圖書館科研論文數據顯示,相當數量論文是出于申報職稱的需要。形成的時間相對較短,當職稱因種種原因難以繼續晉升或已評上高一級職稱后不想再有所追求時,館員科研參與程度就日趨弱化。
3、基于統計分析的應對策略
3.1 館員素質提高
通過對館員進行圖書館學基本理論和業務技能、業務知識的培訓,拓寬他們的知識面,使之及時了解并掌握圖書館事業的發展趨勢與科研動態,并通過專業技能和知識結構的補缺完善,逐步提高館員的創新能力,以群體參與和科研水平的提升推動學科發展。首先,有計劃地通過外引內培的方式,提高館員的學歷結構和知識結構,為學術研究提供人才保證。積極引進有信息管理、計算機等學科專業背景的人才來充實隊伍,選拔若干專業基礎好、思想素質高、接受新技術能力強的館員參加短期培訓。使他們逐步成為科研帶頭人或現代化技術應用的業務骨干;其次,人員配置要嚴格控制,優化結構,不要把圖書館變成學校閑散人員的安置場所。
3.2 學術氛圍營造
要轉變重服務輕研究的觀念,做到服務與研究并重,鼓勵館員群體參與學術研究,積極營造濃郁的研究氛圍,增強科研意識和服務學科的團隊意識。首先,采用“傳、幫、帶”的方法,打造學術團隊,充分發揮集體智慧,更好地為學科建設服務;其次,有計劃地邀請省內外圖書館界專家作學術講座,重視對館員的業務培訓,進一步拓展他們的視野,提升科研的總體水平;再次,從學術深度與理論高度上下功夫,把圖書館學理論研究與學校學科建設的實際工作結合起來,積極撰寫科研論文,積極爭取國家、省、市、校等研究課題,也可館內自設課題進行科學研究。
3.3 激勵機制重構
目前地方高校圖書館員已經擁有相對穩定的物質條件。生理、安全等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后,他們追求的是尊重和自我價值等較高層次需求的實現,圖書館在物質激勵的同時,著重應該考慮非物質的激勵機制的建立,吸引館員參與研究。
3.3.1 獎勵和優惠,吸引參與
在后評估階段的地方高校應十分重視科研水平的提升,要取得層次高、影響力大,具有自身特色的科研成果,必須用相應獎勵和優惠政策,吸引師生員工積極參與科研。D學院圖書館把科研成果獎勵作為一項制度,對各檔次的期刊發表的論文給予相應的獎勵措施;A學院對鉆研學術的人員還有一些相關的優惠政策,如除資助專著出版,在CSSCI統計源期刊(不包括擴展版)或CSCD核心庫(不包括擴展庫)期刊及以上刊物上發表或被引轉載的科研學術論文的每篇按1000~60000元金額不等的給予獎勵,對在《SCIENCE》或《NATURE》期刊上發表的學術論文,學校另行予以重獎。另外,選派一些具備科研能力的館員參加各種學術交流,以精神與物質獎勵促進圖書館員參與科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3.3.2 改革考評。提升參與
作為圖書情報專業技術人員的地方高校館員在評優、考核中不僅要看服務業績,同時要進行相應科研成果的考核,對未完成基本科研工作量者不能評為優秀,真正把年度考核、評優與科研業績掛鉤,增強人們的科研意識。用非物質獎勵提升館員學術研究的參與度。
3.4 科研參與管理
應該進一步完善學術論文的量化標準,并把對館員科研論文的要求常態化、規范化,以全員崗位聘任為契機,實施參與式管理,根據崗位任務情況和人員專業技術職務高低,統一規定在崗位聘任期內需要完成的科研任務。A學院圖書館把全體人員分設成7級14類崗位,在每三年一輪的崗位聘任時間內五級崗位以上應聘者必須完成科研分200分、四級崗位應聘者必須完成科研分100分,作者認為四級崗位以下應聘者必須完成科研分50分,用要求、壓力來促進館員學術研究的群體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