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FDI技術溢出效應及影響因素地區差異比較研究

2012-04-29 00:00:00孟令巖
商業研究 2012年10期

摘要:FDI是資本、技術和管理等一系列要素的綜合體,提升FDI的技術溢出效應,對企業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增長方式的轉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以外商直接投資理論為基礎,實證分析FDI技術溢出效應的區域差異,考察地區差異影響因素,進而發現我國各地區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存在很大的優化利用FDI、提升FDI 對我國內資企業的技術溢出作用的潛力。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技術溢出效應;技術吸收能力;產業集群;金融支持

中圖分類號:F740 文獻標識碼:A

20世紀90年代,科高(Kokko,1992)在《外國直接投資、東道國特征和溢出》一書中提出FDI是技術溢出的重要途徑,并比較系統地闡述了溢出效應的發生機制,認為技術溢出主要來自于示范、模仿和競爭效應,并將“技術溢出”定義為“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的投資推動當地的技術進步,但又無法獲得全部收益的現象”。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Magnus Blomstrom(1996)將“技術溢出”定義為“跨國公司的進入或參與推動東道國技術進步,對東道國企業勞動生產率產生正的外部性”。

1979—2010年,中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0 483.86億美元,平均每年327.62億美元,年均增長26.69%,為世界上吸收外資最多的國家之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30%以上,進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是由外資企業創造的。2002年起,中國利用外資一直居于世界前三位, 2010年中國實際吸收外資金額突破千億美元,達到1 057.4億美元,已連續18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在一些發達地區,尤其是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塘一帶,形成了配套程度很高的產業集群,有效承接了國際產業的轉移。聯合國貿發會議2010年9月公布的報告,通過對236家全球最大的跨國公司和116個國家的投資促進機構的問卷調查顯示:世界前15個最具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中,中國仍居第一,是跨國公司首選的投資目的地。外商直接投資不僅作為單純的資本投入參與社會生產,同時還給東道國的經濟結構、產業集群、制度變遷、技術水平和工資水平等諸多領域帶來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國內外學者很早已經開始從各方面考察和反思FDI對東道國經濟和國民福利所產生的影響。FDI在中國是否存在技術溢出效應?FDI在各地區的技術溢出效應存在多大的差異?哪些因素會導致技術溢出效應的區域差異,是中國利用FDI過程中的重要課題,也是我們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究的問題,這對于優化外資利用方式和結構,暢通FDI技術溢出渠道,提升FDI技術溢出效應,進而對我國企業技術進步、產業結構升級和增長方式轉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關于FDI技術溢出效應的相關研究

鄧寧(Dunning,1958)在《英國制造業領域的美國投資》一書中通過定量分析得出結論:在英國的美國企業提高了英國所有企業的生產率水平,最早為技術溢出效應提供了證據,而麥克杜格爾(1960)在分析FDI的一般福利效應時,第一次把技術的溢出效應視為FDI 的一個重要現象。之后,科登(Cooden,1960)等越來越多的學者針對這一問題展開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但是遠沒有形成一個正式的理論框架。20世紀70年代,卡維斯(Caves,1974)考察了技術溢出對東道國廠商的不同影響,把技術擴散的外部性分為三類:一是跨國公司進入東道國壟斷行業,抑制了壟斷行為,激化了行業內競爭,推動了行業的技術進步;二是由于競爭和示范效應,跨國公司推動了本土企業技術進步;三是學習和模仿效應加快了外資企業的技術擴散。繼卡維斯之后,芬德萊(Findlay,1978)等構建了資本流動和技術擴散的局部均衡理論模型,分析FDI的技術外溢及其對一國經濟增長的影響,推動了FDI技術溢出理論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羅默(Romer,1986)、盧卡斯(Lucas,1986)等提出新增長理論,克服了新古典理論不存在技術外部性的假設,認為外商直接投資會產生外部性,從而提高一國的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關于這一問題的實證分析,基本采用計量回歸的方法,把代表勞動生產率的變量和可能影響生產效率的變量帶入經濟增長函數框架中進行回歸分析。卡維斯(Caves,1974)分別以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制造業為樣本對FDI技術溢出效應進行檢驗。得出的結論是兩個國家本土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和利潤率與行業內外資比例正相關,即FDI對東道國企業存在技術溢出效應。科高(Kokko,1996)也對烏拉圭進行了類似的分析,分析結果認為FDI對當地企業勞動生產率產生正向影響,也支持了FDI存在技術溢出效應的觀點。德里菲爾德(Driffield,2001)對英國制造業(樣本區間:1989~1992)企業面板數據研究分析表明,總體看沒有FDI溢出效應的證據,但競爭對本土企業生產效率提高產生了積極影響。

國內學者對這一問題的研究起步較晚,主要集中于利用截面數據、時間序列和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上,王洛林、江小涓(2000)分析全球500強在內的大型跨國公司在華投資行為,認為跨國公司對東道國的積極作用表現在推進技術進步、增強國際競爭力等7個方面,內資無法完全替代外資的作用。羅長遠(2005)利用省級面板數據得出的分析結果是:外資依存度(FDI/GDP)每增加1%,全要素生產率(TFP)增長0.3%。李杏(2009)利用我國29省面板數據通過協整分析得出結論:FDI 和技術進步在長期和短期均互為因果關系。綜合國內外研究成果,可以看出FDI對東道國技術溢出效果還存在著爭議和不確定性。

3.計量結果分析。FDI在我國存在著正向的技術溢出效應,但呈現出較大的地區差異。東部地區最強,中部地區次之,西部地區最弱。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1)與FDI企業的技術水平有關。東、中、西部地區FDI企業的技術水平上存在較大差異,東部地區外資技術水平高,從而導致技術溢出作用的地區差異;(2)與FDI的溢出渠道有關。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的溢出渠道不通暢,市場化水平不高,內資企業競爭力不強,產業關聯度低,從而影響溢出效果;(3)與各地區吸收能力有關。東部地區產業基礎好,人力資源素質高,學習和模仿能力強,而西部地區在這方面存在很大不足。本文要研究的重點問題就是FDI的技術溢出效應為什么存在地區差異,并對FDI技術溢出效應的影響因素展開區域比較分析,進而明確我國在吸收和利用FDI過程中存在著哪些不足,以提升FDI的利用效果。

三 FDI技術溢出效應的影響因素的區域差異

(一)FDI企業自身因素

對我國各地區FDI技術溢出效應影響因素的考察,首先從FDI企業本身開始。FDI企業的來源、進入方式、產業投向、是否在我國設立研發機構以及FDI企業的RD情況等都對溢出效果產生影響。前文我們對FDI進入我國的方式、產業分布、來源國要素已經進行了對比分析,這幾個方面因素在東中西部地區呈現出更多的共性,這里我們對東中西部地區FDI企業的數量、新產品銷售收入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單個企業研發費用和RD人員勞務費等情況進行對比分析,來發現FDI企業技術溢出效應影響因素的地區差異,具體結果見表3。

從表3中可以發現在FDI企業數、工業總產值占比這一欄的6個指標上,東部地區都具有絕對的優勢,但這只能說明東部地區的FDI具有規模上的優勢。如果從技術溢出的角度來看,可能東部地區會存在更大的技術溢出量,但是這幾個指標無法說明東中西部FDI企業本身的技術溢出能力及其對溢出效應的影響程度。通過對新產品銷售收入占其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單個企業研發費用等指標的考察,我們可以看出FDI企業本身的技術水平、創新能力,并比較其地區差異。對新產品銷售收入/工業總產值這一欄4個指標的比較分析發現,東部地區FDI企業相對于中西部地區來說,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并無優勢,而且新產品銷售收入、單個企業研發費用等指標甚至落后于中西部地區的水平。在RD人員勞務費/人年(萬元)這一欄的4個指標上,東部地區在科研人員勞務費、單個企業RD外部支出、科研機構規模等方面略有優勢。通過以上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東部地區的FDI在RD投入、新產品銷售等方面具有規模和數量上的總體優勢,但單個企業的指標數據卻顯示東部地區FDI企業科研能力和水平與中西部地區并不太大差異,在RD投入方面甚至低于中西部地區的水平。可以說FDI技術溢出效應地區差異的成因并非來自于FDI企業本身,同時,東、中、西部地區外商直接投資質量普遍不高,這也是FDI在我國技術溢出作用非常有限的原因。除去這一因素之外,之后就要對東中西部地區FDI技術溢出的渠道和本地企業技術吸收能力等因素進行考察和比較分析,希望能夠找出FDI溢出效應地區差異的成因。

(二)FDI技術溢出的渠道

1.市場競爭環境。市場化水平越高,市場競爭越激烈,外商直接投資技術溢出效應也就越明顯。市場競爭環境對FDI水平型技術溢出具有重要影響。Blomstrom(1992)通過博弈分析認為,在FDI企業的沖擊下,本土企業會加快學習和技術模仿的過程,而本土企業的技術進步又會對FDI企業產生強大的壓力,FDI企業為維護既得利益和市場空間,必然加大對東道國市場新技術和新產品的投入,從而產生新一輪更高層次的競爭,為東道國企業進一步學習和模仿提供了可能。內外資企業間的競爭會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環機制,并體現為本土企業的有效競爭推動FDI企業技術溢出和擴散的過程。Kokko(1996)、 Harrison(1999)認為如果外資企業與內資企業差距過大,內資企業的研發能力可能被嚴重削弱,無法獲得技術外溢的好處,從而表現為對外資企業很強的技術依賴,而不是技術進步。本文在這里用市場化水平來表示市場競爭環境,因為涉及到要素的價格形成機制、產權制度等許多方面的因素,對其實現完整度量是相當困難的。本文利用“中國各地區市場化進程相對指數”來反映各地區市場化進展程度(市場化指數見表4)。

2007年東中西部地區之間市場化指數的差距非常明顯。從總得分上看,全國平均水平為7.38分,東部地區水平最高,西部地區水平最低,二者相差3.47分,而且中西部地區平均得分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各地區市場化水平總得分上的差距非常明顯。從各單項指標來說,東中西部地區也均存在著差距,其中“非國有經濟發展”這一指標上差距最大,東部分別高于中西部地區4.07分和5.55分,幾乎是西部地區2倍的水平。通過對2001—2007年各地區指標數據的縱向考察也發現,各地區市場化進展程度不夠均衡。東部地區市場化發展的速度快,7年中總得分提高了3.05分,高于全國平均增長幅度。西部地區市場化水平雖有所提升,但總得分僅僅提升了2.72分,低于全國平均增幅,與東部地區差距依然存在并呈擴大的趨勢。就各省份而言,在2007年“市場化指數”排名中東部地區省份占據前八名,其中上海位于首位,而后八名的省份均屬西部地區。總體來看,在這五個方面,東中西部地區之間呈現出一種較明顯的梯度。

(1)從各地區發展現狀來看,各地區集聚指數的差異非常明顯,制造業空間分布極不均衡。從地區間比較來看,東部地區除海南之外的其他省區制造業空間集聚指數都為正值,而經濟較為落后的中西部各省區指數全部為負,其中云貴川、陜甘寧地區產業集聚的發展相當落后。2008年,處于第1位的廣東與最后1位的廣西之間指數的絕對差距為0.066;從地區內部來看,東部地區內部差異相對較大,而中西部各省區之間制造業空間集聚水平相差較小,中西部地區制造業的空間分布上出現了一種“俱樂部趨同效應”。

(2)從制造業集聚指數的歷史演進來看,東部的廣東、河北、山東、福建、浙江五省的集聚指數在23年中一直是上升趨勢,表明這一時期我國的制造業逐漸向東部地區特別是沿海地區傾斜,而中西部地區制造業集聚指數下降趨勢比較明顯,到目前已經全部為負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原來集聚水平較高的東北三省、山西、湖北等制造業比較發達的省區,集聚指數出現了明顯的下降。福建、山東這些原來工業水平一般的地區集聚指數提升的速度較快。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浙江、廣東仍保持較快增長。20世紀90年代工業高速增長的京津地區集聚指數已經出現了小幅下降的趨勢。我們可以發現,在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和制造業快速發展的前提下,盡管東部地區的一些省份集聚指數出現了小幅的下降,但西部絕大部分省區的集聚指數并無明顯上升趨勢,一些原來較發達的省區甚至降為負值。與此同時沿海地區一些省區制造業集聚水平卻突飛猛進。這一系列現象可以說明,制造業的轉移主要是限于東部地區的內部和中西部向東部地區的轉移,東部地區仍然是制造業集聚的中心,而只是重心略有不同。

4.人員培訓和流動效應。對于跨國公司來說,人才本土化與投資國際化一樣重要。在實現人才本土化過程中,跨國公司十分重視對當地人力資本進行適當的教育培訓,而伴隨著跨國投資規模的擴大和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培訓次數和水平也在逐步地提升。與此同時,接受培訓人員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也處于不斷積累和更新的過程。區別于其他物化資本,人力資本具有很強的流動性,在內外資企業間流進流出的過程亦成為技術溢出的一個重要的渠道。東中西部地區人員流動性差異的成因可以在非國有經濟發展水平上得到體現。相對于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和國內民營企業用人機制更加靈活透明,人員流動性更強,特別是當前一些民營企業通過股權激勵等措施來吸引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這種做法在國有企業里實施的難度較大。基于此我們可以認為,一個地區非國有經濟發展程度越高可能越有利于人力資本的流動和技術的擴散。從表4中很容易發現各地區在非國有經濟發展程度上的差距,東部地區非國有經濟發展進程較快,也更利于人力資本的流動和FDI技術溢出效應的產生。

(三)內資企業技術吸收能力

FDI的技術溢出受到溢出方、接受方和溢出渠道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從接受方的角度來看,東道國企業的技術吸收和消化能力就是其中的重要影響因素。如果國內企業技術吸納能力不足,就很難形成溢出效應,以外商直接投資推動本土企業技術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的目標就難以實現。Cohen Levinthal(1989)首次提出企業“吸收能力”的概念。20世紀90年代之后,這一概念被廣泛應用于FDI技術溢出效應的研究分析中。Kokko(1994)認為跨國公司技術溢出與東道國企業吸納能力密切相關,沒有較好的吸納能力,就很難實現模仿和創新。本文主要通過三個方面來考察我國東中西部地區企業的技術吸收能力。

1.RD投入與技術吸收能力。諸多文獻都把東道國企業RD投入作為技術消化吸收能力的重要指標來考察其對FDI企業技術溢出的影響。很多實證研究也都支持東道國企業RD投入水平對FDI技術溢出和擴散呈正向積極影響的觀點。東道國企業RD投入越大,技術水平越高,對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越強,也就意味著FDI的技術溢出能夠獲得更好的效果。Imbriani和Reganati(1997)對意大利三大地區FDI技術溢出效應的比較分析后認為:三大地區中只有西北地區的當地企業RD活動相對于其他地區較多,可以從FDI中受益,當地企業技術水平的高低對FDI企業技術溢出效應存在一定的影響。我國學者姚洋(2001)、張建華(2003)、賴明勇(2003)等在實證研究中也把RD投入作為衡量當地企業技術能力的指標來分析其對FDI技術溢出的影響,實證分析結果均認為內資企業的技術水平對FDI技術溢出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文中采用內資企業RD投入與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來衡量各地區RD水平和技術吸收能力,計算結果見表6。

從表6中我們可以發現,各地區RD投入費用在2005—2009年均有所增長,RD投入占工業生產總值的比重也逐年提高(2009年之后,RD支出統計口徑發生變化,使這一比值變低),但是東中西部地區之間的差距依然存在并呈現逐年擴大的特征。從RD投入的絕對數量來看,東部地區相對于中西部地區來說具有更高的科研投入也就意味著具有更高的技術模仿和創新能力;從RD投入與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來看,我們同樣可以發現東部地區企業RD投入水平一直高于中西部地區。2009年,東部地區這一數值在1.21%的水平,而中西部地區RD投入占產出的比重卻都小于1%,與東部地區的差距越來越明顯。中西部地區受企業規模、銷售收入等因素的限制,RD投入水平提升較慢,RD經費不足已經嚴重阻礙當地企業對新技術的消化吸收。而東部地區RD投入水平的提高直接推動了企業技術吸收和自主創新能力的上升,并逐漸拉大與中西部地區在技術吸收能力方面的差距。

2.人力資本水平與技術吸收能力。人力資本的水平影響了東道國企業對新技術的學習和模仿能力。現有文獻中對人力資本水平的衡量方法也不盡相同。本文根據BarroLee的方法把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程度③作為衡量各地區人力資本水平的重要指標,并以此來考察東中西部地區間技術吸收能力的差異,具體結果見圖2。

圖2 1990—2008東中西部地區在業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

從圖2中我們可以看出,1990—2008年各地區在業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都有顯著提高的同時,東中西部地區之間勞動力水平上的差距依然存在,而且有逐漸擴大的趨勢。而差距擴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各地區教育資源占有上的非均衡,東部地區相對中西部地區具有更先進的教學設施,更優秀的師資和更大的教育經費投入,同時隨著地區收入差距的擴大,中西部地區人才外流的現象非常嚴重,這也影響東中西部地區在業人員平均受教育水平。結合諸多學者對FDI技術溢出效應的研究,我們發現FDI企業通過直接溢出(對本地員工的培訓)和示范、競爭等間接溢出效應對外資集中地區就業人員的知識水平也產生相當大的影響,這無疑也擴大了東中西部地區人力資本水平和技術吸收能力的差距。

(四)金融支持與技術溢出效應

良好的金融服務對提高國內企業的技術吸收能力、推動其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至關重要。Makinnon(1973)通過實證分析認為,完善的金融服務體系可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同時為新企業和新企業家的產生創造了條件,有利于推動潛在的技術溢出變成現實的溢出,金融市場效率對FDI在東道國技術溢出效應具有關鍵性的影響。Hermes Lensink(2000)進一步指出,金融市場為當地企業的技術模仿、改造和創新提供了支持,從而影響東道國對FDI技術溢出的吸收能力。之后二者又對67個發展中國家(樣本區間:1970—1995)的樣本數據進行檢驗,結果也支持了金融市場的完善利于提高FDI技術溢出效應的結論。王永齊(2006)通過實證分析認為,FDI在一國的技術溢出效果有賴于金融市場的完善程度,完善的金融服務會通過較低的融資成本使FDI的技術溢出效應更加顯著。

通過對已有文獻的綜合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金融發展水平對FDI技術溢出效應的影響主要通過以下三個途徑來完成的:(1)金融發展水平高,會降低FDI現有和潛在配套廠商的融資成本,提高他們的融資能力,從而使配套產業發展規模更大,產業鏈條更加完善,為FDI技術溢出提供渠道。(2)金融支持為行業內國內企業的競爭與模仿提供了便利,為國內企業在設備更新、技術消化和改造等方面提供強有的資金支持。而如果融資成本過高,就只能止于模仿而談不上對新技術的吸收和改造,從而無法實現FDI對我國企業技術進步的推動作用。(3)完善的金融服務為FDI企業內人才的流出提供可能。具體說,在FDI企業就業的具有企業家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可能會在強大的金融支持下實現自主創業,從而推動FDI企業技術的直接溢出。

這里用貸款余額/GDP和人均貸款余額來表示各地區金融發展情況。從表7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東部地區金融發展情況明顯優于中西部地區。

四、進一步說明

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至關重要,中國在強調自主創新的同時,對外商直接投資應保持一種積極肯定的態度,重視外商直接投資對一國技術進步的積極推動作用。我國各地區在外資規模持續擴大的同時,更應注重其質量的提升和產業的合理分布。同時鼓勵內資企業加強與跨國公司的技術合作和自主創新,逐步縮小內外資企業的技術差距。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作出努力:(1)調整引資策略,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在引資主體上努力實現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的轉變;在引資目標上從外資數量粗放增長向注重外資質量效益的轉變,鼓勵高質量外資的引進;在項目結構上積極引導外資從勞動密集型產業項目向技術密集型產業項目轉變。落實對外資的產業優惠政策,把引資與引智密切結合,把利用外資與本土企業技術進步和地區產業結構升級密切結合。(2)完善產業鏈條,推動市場競爭,暢通FDI技術溢出渠道。積極扶持(可采取稅收優惠或者金融貸款支持等措施)內資企業進入跨國公司主導的生產體系和上下游配套產業,鼓勵配套企業在集群區或者在集群區周邊繁殖與衍生;推動市場競爭,為其在本地市場投入新技術、新產品提供動力,而產生跨國公司與本土企業之間的良好互動;完善勞動力市場管理,實現勞動力自由流動(3)提高RD投入和教育培訓水平,增強內資企業技術吸收能力。我國目前90%以上為中小微企業,而在短時間內使絕大部分內資企業生產規模和銷售收入達到跨國公司的水平是不現實的,目前要解決內資企業RD投入的問題必須從經費來源方面下功夫。(4)加強金融支持,為內資企業技術創新和人才流動提供資金保障。自由市場經濟并不意味著完全的自由,市場機制也并不排斥政府的作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政府擔負起幫助企業緩解融資問題的責任是責無旁貸和無可質疑的,這同時也考驗著政府的服務理念、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5)加強區域經濟合作,消除惡性競爭。當前,中西部地區各省市招商引資行為缺乏協調和合作,以非市場化手段影響跨國企業的投資決策,并逐步演變為利用低地價、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的“傾稍式”招商引資大戰,外資企業不論其產業屬性和技術層次,一概成為各地區的爭奪對象。地方政府這種急功近利的行為破壞了公正、透明的企業經營和市場競爭環境,推動外資企業的政策尋租行為,扭曲市場價格信號,造成資源配置的極大浪費,也嚴重阻礙了經濟資源的自由流動和地區間經濟合作。

注釋:

① 按照“七·五”計劃提出的區域劃分方法,以及經過后來的調整,我國內地可以分為東、中、西部三大經濟區域。其中,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共11個省(市);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共8個省;西部地區包括:內蒙古、廣西、四川、重慶、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西藏、寧夏和新疆,共12個省(市、自治區)。本文的研究中,考慮到制度的不同,沒有考慮臺灣、香港和澳門,另外,本文在實證過程中,為了保證數據的一致性,沒有包括重慶市(成立于1997年的直轄市),西藏由于缺乏完整的數據而未被包含在內,因此,本文的研究中包含了29個省(市、自治區)的數據。

② Gi(t)是t時刻i地區的集聚指數, Ei(t)是地區制造業的就業人口,E(t)是全國所有制造業就業人口;Pi(t)是地區總就業人口;P(t)全國總就業人口。Gi(t)的值介于—1和1之間,當i地區制造業就業在制造業總就業中的比例很小而就業占總就業比例很大時,這個值趨向于—1,該地區集聚水平很低;反之,這個值趨向于1,集聚水平很高,通過觀察該地區的集聚指數就可以看出產業集聚水平的變化。

③ Barro和Lee (1993)提出通過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來近似計算人力資本存量。各地人力資本存量(H)計算公式為:小學比重×6+初中比重×9 +高中比重×12 +大專及以上學歷比重×16。

參考文獻:

[1] Christopher Chase—Dunn. The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Dependence on Development and Inequality: A Cross—National Study[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75,40(6):720—738.

[2] Dirk Te Velde,Oliver Morrissey.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KILLS AND WAGE INEQUALITY IN EAST ASIA[J].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2004,9(3) : 348—369.

[3] Harrison Anne. Openness and Growth: A Time—Series Cross—country Analysi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6,48(2):419—447.

[4] Robert C Feenstra,Gordon H Hanson.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Relative Wages: Evidence from Mexico′s maquiladora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7,42(3):371—393.

[5] 林理升,王曄倩.運輸成本、勞動力流動與制造業區域分布[J].經濟研究,2006(3):115—125.

[6] 羅長遠.FDI與國內資本:擠出還是擠入[J].經濟學(季刊),2007(2):381—400.

[7] 李杏,M.W.Luke Chan.外商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技術溢出效應比較——基于面板因果關系的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9(2):19—26.

[8] 王業強,魏后凱,蔣媛媛.中國制造業區位變遷:結構效應與空間效應——對“克魯格曼假說”的檢驗[J].中國工業經濟,2009(7):44—55.

[9] 邵敏,包群.外資進入對國內工資的影響:基于工業行業的經驗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0(1):105—113.

[10] 黃玖立,冼國明.金融發展、FDI與中國地區的制造業出口[J].管理世界,2010(7):8—17.

[11] 林必越.基于技術尋求型FDI的企業國際化經營戰略研究[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60—64.

[12] 宣燁,李思慧.FDI地區差距的度量及其制造業競爭力效應[J].國際貿易問題,2010(9):72—81.

[13] 陳繼勇,梁柱.貨幣外部性、技術外部性與FDI區域分布非均衡[J].國際貿易問題,2011(4):104—1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在线视频福利|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免费| 91啦中文字幕| 在线高清亚洲精品二区|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夜夜操国产|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app|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亚欧乱色视频网站大全|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亚洲天堂日本| 无码 在线 在线| 亚洲国产无码有码|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国产av一码二码三码无码| 国产熟女一级毛片| a级免费视频|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精品久久久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狠狠色综合久久狠狠色综合| 久久91精品牛牛| 国产精品lululu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日韩av手机在线|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久青草网站| 日韩AV无码一区| 国产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亚洲人在线| 国产剧情伊人| 97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不卡|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毛片网站观看|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呦视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精品网站在线看|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毛片视频网址| 香蕉伊思人视频|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1024精品下载|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www| 天堂成人av| 88av在线|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v| 欧美在线一级片| 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在线中文字幕网| 国产在线第二页|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网|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在线免费无码视频|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18禁不卡免费网站| 久热精品免费| 色播五月婷婷| 伊人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国产不卡网|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二区| 麻豆精选在线|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