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邏輯分析和模型推理的基礎上,本文利用我國滬深兩市2009—2010年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數據,探討了投資者異質信念與上市公司股利支付傾向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當投資者異質信念越大時,上市公司支付股利的可能性越小。
關鍵詞:異質信念;股利支付傾向;市場時機
中圖分類號:F820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股利政策是公司金融領域中的一個重要研究對象,其核心問題在于探討股利政策與公司價值的關系。1961年Modigliani和Miller在一些嚴格假定下證明了“股利無關論”,之后西方學者放松這些前提假設,比如信息完全、無摩擦、市場有效、不考慮交易成本、不存在委托代理問題、不考慮稅收和等,提出許多假說,經過多年的經驗檢驗形成了一些理論,比如“一鳥在手”、信號傳遞理論、委托代理理論、股利迎合理論等。盡管各種理論莫衷一是,但都沒有對西方成熟市場的上市公司股利支付活動提供完整解釋。
我國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期,資本市場起步較晚,缺乏發達國家成熟市場機制的特征,具有典型的轉軌加新興市場特征,在研究我國上市公司股利支付決策行為時不能照搬西方理論和教條。例如我國上司公司融資偏好就不滿足經典教科書中的融資優序理論,許多實證研究表明我國融資優序先后分別是內部資金、股權融資、債權融資。國內學者將我國股利支付偏低視為金融市場異象之一,研究思路多從公司治理結構、公司控制權、信號傳遞、股權集中度等出發。總體來講這些文獻不論是理論實證還是經驗實證,都假定投資者是同質信念的,假定投資者對未來股價的估計是一致的。然而現實中的投資者會受到各種心理偏差和偏好的影響,生活經歷、學習經歷、信息渠道、社會網絡的不同,都會影響到他們的計算和思考能力,最終的資產行為選擇千差萬別。所以,若是在投資者同質信念的假設前提下研究公司股利政策,得到的結論難以讓人信服。遵循行為金融的研究思路,將投資者的特征歸結于投資者的偏好和心理偏差,影響投資者的選擇行為,最后作用于公司財務決策,這樣的解釋思路恰好能彌補這一不足。
盡管最終做出財務決策的是上市公司經理人,但也不能忽視來自需求方面投資者的影響,尤其是伴隨資本市場監管體系、法律體系逐漸完善,投資者對企業決策行為的影響日益顯著,即從投資者特征的角度研究公司股利支付決策的重要性凸顯出來。行為金融在這方面取得了成功,Shefrin和Statman(1984)提出一些描述性的理論,例如自我控制,后悔厭惡和心理賬戶。目前,探討投資者異質信念和公司股利支付政策的文獻較少,異質信念(Heterogeneous Beliefs)是指在對上市公司未來股票價格的預期上,投資者之間有意見分歧。在資本資產定價、市場交易行為的研究中,異質信念有很多應用,為IPO溢價、動量效應、反轉效應、反應過度、反應過度、波動率異常等金融異象提供了合理解釋。本文基于行為金融理論,研究投資者異質信念對上市公司支付政策的影響。
二、邏輯推理和模型分析
根據行為金融的觀點,在投資者偏好、心理偏差、情緒等心理因素影響下,股票價格會偏離其基本面決定的價值,理性的經理人會抓住股票高估的市場時機進行股權融資。Chemmanur和Liu(2006)認為新股發行價格取決于收盤前最后一位投資者的報價,投資者意見分歧越大,只要收盤前最后一位投資者比公司經理人更看好這只股票,新股發行將獲得超額回報,新股發行的超額回報和投資者異質信念的關系是正相關。Chemmanur等人(2009)的實證研究考察了美國股票市場再融資情況,發現投資者異質信念和公司股權發行可能性存在正相關關系。國內學者徐楓和劉志新(2011)也發現中國投資者異質信念越大,公司越傾向于股權融資,而且中國投資者的異質信念程度高于美國市場。盡管從2008年10月證監會啟動融資融券業務試點,但是受到準入門檻、賣空保證金、準許融券的股票種類和范圍等限制,市場對賣空操作的限制非常嚴厲。相比西方發達國家的成熟市場,我國投資者結構中機構投資者比例少,散戶投資者占大多數,后者的持股期限不長,直覺上感覺投資者意見分歧更嚴重,異質信念與賣空限制共同作用下容易形成股價泡沫,造成股票價格高估,為管理者把握市場時機、實現圈錢大開方便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