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業的困難已經不是一天二天了。自去年三季度開始,光伏行業上市公司就將這一不得不見之于眾的虧損業績寫在了臉上。
去年1O月,美國SolarWorld公司聯合其他6家生產商的一紙“雙反”調查申請,將我國的光伏產業推上了風口浪尖。同時,光伏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也開始映入公眾視線。
先是受到歐債危機的影響,接著又挨了美國“雙反”的大棒,產品80%出口歐美的我國光伏業遭遇重挫,紛紛進入調整的陣痛期。
夢魘并未結束。今年5月17日,經美國商務部初步裁定,認為我國晶體硅光伏電池組件及組件生產商或出口商在美國銷售過程中存在傾銷行為,傾銷幅度達31.14%-249.96%。有消息稱,歐盟也將于6月底啟動對進口中國的光伏產品啟動反傾銷調查。
至此,這個貼著新能源標簽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經歷了前幾年的年少輕狂后,開始步入了一個發展的低潮。
粗略估算,我國光伏產業從真正興起也只有五年時間,5年里一個行業就完成了從無到有、從有到超的地步,發展的速度之快著實讓人震驚。
近幾年,除了太陽能光熱企業紛紛上馬光伏項目,連做毛巾等風馬牛不相及的行業企業也不斷介入,以期攫取新能源產業的一桶金。
有數據顯示,2011年全球光伏產能過剩為10GW,其中8GW來自中國。預計今年產能過剩將上升到驚人的22GW。
出口的受阻,過剩的壓力,讓這個只有5、6歲的產業像一個不知道犯了什么錯而挨打的孩子,孤獨無助。
其實,光伏行業發展到今天,出現諸多問題并怪不得別人,問題還是出在自己身上。
山東省商務廳的一份調查報告為該省的光伏產業做了深刻剖析,也點在了全國光伏產業的相同要害之處。
報告分析認為,該省光伏產業是典型的“兩頭在外”的啞鈴型,市場在外,原料在外。其中,90%的市場在外,以歐洲市場為主,美國市場大約在10%。近年來,歐洲主要市場下調光伏發電補貼,令需求增長放緩,光伏組件價格降幅達四成,是對光伏企業利潤造成重創的主要原因。
而美國的“雙反”,無疑又給身受重創的光伏行業傷口上撒了一把鹽。
這樣一個兩頭受制于人的啞鈴型產業,卻“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不得不讓人深思。發改委、工信部等部門近期也發出預警,提出要高度重視戰略性新興產業低水平重復建設等現象,避免新一輪的產能過剩。
做財經新聞十余年,筆者已經看多了跟風上馬的產業現象,多數從業者也都領教了市場這只無形之手的“魔力”,但跟風仍在進行。
光伏的跟風更是盲目的,沒有建立在提高技術、降低成本的角度,不僅要靠政府補貼來發展,成本更是傳統發電成本的數倍。
最近在長沙召開的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年會上傳出消息,到2015年,我國光伏企業的發電成本將下降到0.8元一度。即使到了2015年我們達到這個成本,仍然是目前民用電價的1.5倍左右。
新能源并非國內沒有需求,當前擺在光伏企業面前的還是如何克服發電成本問題,成本降下來,用戶自然歡迎,市場也就隨之打開了。如今的太陽能光熱作為光伏的老大哥,已經做的不錯了,成本和質量都有了很大突破,太陽能熱水器等都早已飛入了千家萬戶。
或者我們應該想一想?新能源為什么一定是貴的呢?光伏看上去很美,但光看上去很美,還不行,用起來也很美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