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鈞瓷是我國陶瓷百花苑中的一支奇葩,它獨有的窯變效果給人以耳目一新的視覺震撼。其釉面結構多變,有的色帶呈光芒放射狀,有的橫向或斜向浸漫,如同云霧繚繞峰巒;有的縱向流淌,又如瀑布直瀉而下,氣勢磅礴。”
采訪北京聚鈞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滕廣建是在聚鈞閣的分店里。他為人客氣而又直爽,“你猜猜我的歲數”。打量中,他已給出了答案。真不敢相信,眼前這位身材高大、魁梧的河南漢子竟是五零后。
行伍出身,從最初出于對家鄉的情感淘幾件(鈞瓷);到對鈞瓷本身的熱愛,大量收藏;再到情定鈞瓷文化,注冊了“北京聚鈞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聚鈞閣為平臺,宣傳和推廣鈞瓷文化。這一路走來,竟是30年。
面對記者的采訪,滕廣建說,傳承鈞瓷文化意義重大,聚鈞閣愿堪當重任,做世人了解鈞瓷的一道窗口。
瓷緣源于鄉緣
“近水樓臺先得月”滕廣建這樣形容自己與鈞瓷的結緣。出身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滕廣建,祖籍河南省許昌市。由于鈞瓷產地禹州神垕隸屬于許昌市,滕廣建說,他很小便有更多的機會耳聞目睹鈞瓷的風采。
青年時期懷揣著夢想與憧憬走進了保衛祖國的軍營生活。部隊里的生活不僅鍛造了他健康的體魄和頑強的意志,學到的系統科學文化知識更讓他在以后研究鈞瓷和傳播鈞瓷文化中打下堅實的基礎。
由于表現出色,滕廣建作為部隊的機關干部留在了北京,成為了典型的北京籍河南人。滕廣建是一個非常珍惜機會和善于把握機會的人,為了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極致,多年來,他養成了在散步中思考問題的習慣。
偶然的機會,他在北京的公園及自由市場看到一些神垕人擺地攤賣鈞瓷,可能是對家鄉鈞瓷的情有獨鐘,他經常利用周末或節假日去淘幾件喜歡的鈞瓷。滕廣建說,相對于現在,鈞瓷在當時很便宜,還可以用糧票換得。
隨著鈞瓷收藏數量的增多,滕廣建對鈞瓷的了解也越深,也讓他真正體會到“紅若胭脂青若翠,千年丹青難描繪”的鈞瓷獨特魅力。
滕廣建喜歡喝茶,也喜歡廣交朋友。每次和朋友一起喝茶,他都會向一些喜歡鈞瓷的朋友,廣談鈞瓷文化。他認為,弘揚和推廣中原文化是一個河南人不可推卸的責任,而鈞瓷文化就是中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九十年代隨著以孔家鈞窯為代表的一批民營企業的崛起,鈞瓷進入了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輝煌時代,在鈞瓷這個百花園中又綻放出了更多更美的鮮花。”滕廣建從那時起就萌生了在北京開一家鈞瓷店,推廣鈞瓷文化。2002年注冊了“北京聚鈞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消費水平定位大眾
定位是指商家經營理念的定位,對市場消費群體的定位,對自己產品的定位。
滕廣建說,聚鈞閣定位可以用劉禹錫的兩句詩來概括“舊時王謝堂前燕,飛人尋常百姓家”。鈞瓷是宋代五大官窯之一,有“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件”之美譽,在宋代只有皇親國戚可以享有的鈞瓷,現在我們就是要讓這個具有皇家血統的鈞瓷進入普通老百姓的廳堂。因此鈞瓷價格不能高不可攀,這會讓工薪階層的鈞瓷愛好者望而卻步。
但也不能因此而以次充好,擾亂鈞瓷市場,玷污鈞瓷文化。
對于一些鈞瓷珍品及精品的價格,滕廣建說,那些大多是自己以前收藏的,在當時消費水平下購買的價格不能和現在同日而語。加上大多是自己的所愛,一般自己不會輕易出手,即便是一些朋友找上門來要求出高價購買,無奈之下,也會以合理的價格忍痛割愛。前些年,有一位鈞瓷愛好者相中他的一件鈞瓷精品,但由于經濟原因未能購買,多年后,按照市場的行情,這件精品的價格已經翻了近一倍。當滕廣建得知這一情況后,表示愿意以前的價格轉給他。當記者問滕廣建如何評價自己的經營之路時,他表示,貴在于恒。
“開店的頭幾年里,了解和認識鈞瓷的人很少,甚至一些顧客把鈞瓷兩字念成‘釣(diao)瓷’‘鉤(gou)瓷’‘勻(yun)瓷’,那時候開鈞瓷店就是賠錢,能夠堅持下來的更是寥寥無幾。”滕廣建說,作為一個退伍軍人,從軍旅到商海是一個很大的跨度,只有‘摸著石頭過河’,也只有堅持。最近幾年,隨著收藏的升溫,國家對文化傳承的重視,各類媒體的宣傳,鈞瓷也越來越受到國人的重視,再加上我們的執著和正確的定位,生意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收藏應注重作品本身
“鈞瓷是我國陶瓷百花苑中的一支奇葩,它獨有的窯變效果給人以耳目一新的視覺震撼。其釉面結構多變,有的色帶呈光芒放射狀,有的橫向或斜向浸漫,如同云霧繚繞峰巒;有的縱向流淌,又如瀑布直瀉而下,氣勢磅礴。”
滕廣建說,鈞瓷的窯變現象更是巧奪天工,變化莫測,意蘊無窮,或像江湖萬里,或泛舟遠航,或小河流水,或月夜星空,或寒鴉歸林;更有彩霞閃現,煙花怒放,晨日出海,夕陽回歸等自然景觀。可以說沒有哪一種瓷能像鈞瓷一樣,釉具五彩,意境萬千,視之能讓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由于鈞瓷‘窯變無對’的特點,這就讓鈞瓷更具有藝術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鈞瓷是藝術品,藝術品是美的體現,因此,鑒賞一件鈞瓷作品首先要看它美不美,自己喜歡不喜歡。由于鈞瓷無雙,‘緣分’、‘一見鐘情’、‘情人眼里出西施’都可用在鑒賞鈞瓷上。如果一件作品大家都說美,那它一定是一件珍品。”
“這是一對七八十年代老國營二廠的產品,瓶高22公分,做工精致靈巧,釉肥而潤,玉質感很強,真可謂“千秋藝苑傳鈞瓷,白玉為魂艷不妖”;雄鷹展翅,大展宏圖。這是一個手拉坯的盤子,直徑33公分,來自一家不知名的小窯。盤中央的鷹圖案是自然窯變而成,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真讓人嘆為觀止,不可思議;石榴瓶,柴窯燒制,釉面乳濁樸實,呈現出翠綠、桃紅,爐鈞特點凸現。“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這首詩恰能描繪出作品窯變藝術的意境。”
滕廣建邊介紹這些鈞瓷作品邊告訴記者,“現在大家都追求名家名作,既然被稱為名家,他一定有他的高人之處,他一定在該領域有所建樹。”滕廣建認為,“名家有他的成名作品,但也不是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名作,收藏好的作品不是收藏一個落款。我們通常都用‘巧奪天工’、‘鬼斧神工’來形容一件窯變效果好的鈞瓷作品,換句話來講就是這個效果人為是做不出來的。”
“我認為收藏名人鈞瓷作品固然重要,但是更要注重作品的整體美感和窯變的效果,小窯和無名氏也有可能出好的作品。”滕廣建說,未來聚鈞閣會將更多好的鈞瓷展示給大家,自己也會做好鈞瓷文化推廣的一個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