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如其人,懷質抱真,宋惠民的作品既有強烈的革命歷史責任感,又有來自生活的自然、親切與樸素,更有他對生活真誠的情感和感受。正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油畫協會副主席朱乃正為他題寫的展覽名稱“詩心化境”,他的藝術是思、史、詩的結晶。
“畫中國人的油畫”,是魯迅美術學院名譽院長宋惠民經常對他的學生說的一句話,這是他一貫的藝術主張,也是他在藝術實踐中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標。
日前,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美術館、中國油畫學會、魯迅美術學院主辦,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承辦的《詩心化境——宋惠民油畫作品展》于中國美術館展出。
此次展覽是宋惠民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三十多年中油畫創作的一次集中展示與回顧。展出的油畫《曹雪芹》、《蒼茫》、《悠悠歲月》、《花之華》及全景畫《赤壁之戰》、色彩草稿等60余件作品是宋慧民在幾十年的藝術實踐中,用中國人的眼睛去解讀油畫,用心去體會時代,感受當下,以中國文化精神架構中國藝術的代表之作。
描繪形象刻畫心靈
縱觀半個多世紀以來宋惠民的藝術實踐,大體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架上人物畫、風景畫和大型全景畫。
宋惠民的作品,首先關注的是用創作反映他真實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感情,而形式技巧僅僅為之服務。
如何在保持歐洲寫實油畫生動造型的基礎上,賦予中國傳統藝術的寫意精神,是幾代中國油畫家一直在苦心探索的問題。
因此,宋惠民在創作中就特別強調民族藝術因素和個性特點,逐漸形成他的油畫兼融中西,在寫實中運用寫意語言,在有宏大氣勢的格局中注重抒情的風格面貌。
《曹雪芹》是宋惠民代表作之一。“這幅作品創作了有5年時間,我想畫曹雪芹,但五年來一直沒有找到我想要表達的人物繪畫語言的切入點,沒有找到恰當的形式。讀了《紅樓夢》,紅學的雜志,還有關于曹雪芹的一些傳記。隨著了解他越多,我的構思一直在變。”宋惠民回憶當初的創作歷程。
直到宋惠民親自去了香山,到了曹雪芹晚年經常活動的地方,才找到了創作的靈感。“當時香山風景很美,葉子紅的、黃的,曹雪芹應該就是畫在這樣的一個氛圍里面。曹雪芹的悲憤,對妻子、孩子的故去所產生的情感都融入到作品里面,這是我想要表達的基調。”
落葉飄零的季節,曹雪芹獨自坐在石階上,炯炯有神而又充滿思慮的雙眼,映射出他內心的孤寂、落寞。微微側身的動態,顯示了他敏銳的思維、堅定的意志和對人生炎涼的深刻感受。細賞之下,則不難窺知宋惠民在畫面構成,色調把握,線性筆觸運用上,已有非常明確的民族文化內在精神的取向了。在秋風瑟瑟、紅葉飄落的環境中,這位用鬼斧神工的妙筆寫出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偉大悲劇的作家形象,生動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談及他是如何把曹雪芹的內心世界把握得那么準確,宋惠民告訴記者,在畫曹雪芹的時候,外在上要尋找具體的原型;內在上要融他的智慧、情感、精神世界于一體。
從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宋惠民平時大量的閱讀及對綜合知識長期積累的功力,更顯示出了他的人文情懷。正如當代中國美術理論家,國畫家邵大箴總結的:“寫人、用形和色彩,寫人生經歷在人的形象上留下的痕跡,刻畫人的心靈世界,是宋惠民教授在人物肖像畫中孜孜以求的,也形成了他人物畫的鮮明特點。”
超越自然情境交融
2000年后,宋惠民開始致力于風景畫創作。
“風景畫是我的最愛,畫它,看它,都是一種快樂。”宋惠民毫不掩飾對風景畫的創作熱情。
宋惠民通過風景描繪、探索當代文化的精神,傳達了他的內心情感。他的風景畫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風景,而是表達藝術家高遠情懷的心象風景。
在《霧迷雪岳山》中,宋惠民有意識地強調了中國傳統山水畫的一些理念,在西方油畫的外衣下包裹著中國文化的內核。畫面構圖張弛有度、疏密自如,色層薄厚對比更加鮮明,使其油畫語言更富有表現力。
創作《霧迷雪岳山》這張畫,宋惠民有很奇特的感受:
“一年的初冬我去韓國。韓國的雪山很美,在途中,突然下雪了,雪又厚又白又軟,眼前一片雪茫茫,霧蒙蒙。雪山的美讓我體驗到一種靈魂出竅的感覺,仿佛靈魂在空中飄一樣。忘了自我,這是一次真正與大自然的融合。”
回來后宋惠民創作的欲望很強烈,創作的激情一涌而上,靈感進發,很快就找到創作的切入點。他把手頭正在畫的畫都放下了,先畫這一幅,先把感覺畫出來。“我覺得藝術家很幸福,得到大自然給予的很多,這是美的享受,但對于一些人來說,就是下雪,無所謂的過去了。”
大自然寬闊、博大、壯觀;大自然又很微妙、變幻、多情。大自然與生靈相處又發生一種和諧的美景。“在我的畫中有時畫鳥我感覺鳥就是我,我在這個大自然里面飛,鳥在樹上停歇,就是我就在枝頭上停歇。”
這是一位歷經滄桑而對于人生有著透徹洞察的智者,他的作品不僅是對人生的反思與感悟,更是作為一個普通人對于自然發自內心的熱愛與向往,這種不帶功利之心觀察并表現自然的“純眼”,在當代藝術中已經成為十分稀有的品質。
教書育人詩心化境
“那是一個寒冷的深冬早晨,由于上油畫人體課,我們須要提前把爐子的火生好,并做好上課前的各種準備。八點整,只見宋惠民先生掀開門簾準時出現在我們面前(他家住的比較遠,每天騎自行車上班),在他喘息的氣霧后面,可以清晰地看見結了霜的眉毛和頭發以及棉帽子凍在一起,這個瞬間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作為宋惠民的學生和接任者,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魯迅美術學院院長韋爾申,回憶起三十多年前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
曾任沈陽魯迅美術學院院長和中國油畫學會副會長的宋惠民,是一位出色的美術教育家、油畫家,是東北地區油畫藝術的領軍人物,也是當代全國油畫藝術活動一位重要的組織者和參與者。
宋惠民教書育人,培養了大批的美術人才,并身體力行,堅持開拓。在政府的支持下,他帶領著以魯迅美術學院為代表的全景畫創作集體,創作出了一批如《攻克錦州》、《赤壁之戰》為代表的史詩巨作,使藝術更有效地服務于社會和人民,提升了公共藝術的水平,也使魯迅美院的教學創作在我國高等美術教育中體現出重要的特色。
中國全景畫從無到有不過只有近三十年左右的時間,但就在這不到三十年的時間里,中國的全景色畫創作在魯美藝術家的推動下進入了快車道,今天無論從數量到質量在國際上都屬于領先水平。用國際全景畫學會主席的話說,“當今全景畫的重要基地在中國”,而中國全景畫創作的始作俑者,就是宋惠民等前輩藝術家。
如今,宋惠民雖年過七旬,但仍充滿朝氣地從事美術教育和美術活動,仍在身體力行地畫中國人的油畫,并在美術教育和美術活動中大力宣傳和貫徹他的藝術主張。
畫如其人,懷質抱真,宋惠民的作品既有強烈的革命歷史責任感,又有來自生活的自然、親切與樸素,更有他對生活真誠的情感和感受。正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油畫協會副主席朱乃正先生為他題寫的展覽名稱“詩心化境”,他的藝術是思、史、詩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