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糧倉”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開始施展拳腳要做中國的“大糧商”。
2011年底,中儲糧“金鼎”品牌的小包裝食用油開始在上海等地鋪貨,作為中儲糧進入小包裝食用油市場的平臺,中儲糧油脂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建民表示:“未來五年產能將達到100萬噸,銷售額100億元,希望能達到10%的市場份額。”
“中儲糧在全國主要油脂油料產銷區直接擁有大量倉儲設施,并且通過委托和租賃等方式利用其他企業的倉儲設施儲存油脂油料,可以說是目前油脂企業家底最殷實的公司。”一名業內人士表示。
調控食用油價格
與小包裝食用油領域的優勢企業益海嘉里、中糧等企業角色定位不同,中儲糧的主要業務是政策性糧食收購與保管。一方面與普通央企一樣要有盈利考核,另一方面當政府急需平抑物價時,中儲糧還必須執行這一任務,在盈利與執行政府任務之間如何平衡,成為中儲糧進軍下游業務必須解決的難題。
而一名業內人士表示,中儲糧進軍下游零售市場,其主要原因就是為了配合政府對食用油價格的宏觀調控。
由于歷史原因,相對玉米、小麥等糧食市場的國家儲備,在2008年之前,政府并沒有特別注重對大豆糧油等的儲備,而這一結果造成我國油脂市場嚴重依賴外資,包括價格管控在內的食用油安全成為政府面臨的難題。
有數據顯示,在中國97家大型油脂企業中,跨國糧商參股控股了64家,并已控制了我國75%以上的油脂市場原料、加工及食用油供應,中國每年消費的2000萬噸食用油中,對外依存度達到70%以上。
這一形勢在去年CPI走高、發改委約談包括益海嘉里等在內的四大糧油企業平抑油價時顯得尤為嚴峻,“由于大量終端掌控在外企手中,調控時效受到影響,約談等手段并不能直接起作用,而中儲糧進軍終端零售市場,至少能成為國家調控食用油價格、對抗外資力量的執行主體之一。”上述人士表示。
除了來自政府的宏觀調控需求外。對中儲糧而言,每年20%—30%的庫存輪換,生產包裝食用油也是消化手段之一。由于地溝油引發的食品安全問題,政府將逐步引導散油流出市場,主推包裝油這一消費主力品類。
品牌渠道能力挑戰
中儲糧的轉型,一如此前中糧從一家上游糧油貿易商延伸到下游消費品品牌打通全產業鏈一樣,進軍小包裝食用油市場的中儲糧被外界認為將面臨渠道和品牌建設雙重能力的挑戰。
劉建軍亦坦言,對中儲糧油脂而言,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作為后進人者,市場已經非常成熟,包括宣傳成本等在內的競爭門檻已經很高,同時,中儲糧油脂對下游消費行業也不熟悉。
作為進軍市場的第一步,中儲糧油脂渠道策略布局謹慎,并沒有選擇在大賣場與金龍魚、福臨門等展開正面競爭,而是繞道糧油店、傳統農貿市場、小超市等經銷商渠道。
中儲糧油脂并沒有選擇一次性全國鋪貨,其以區域主打為布局,逐步鋪開。首打市場選擇了其現有鎮江加工廠所能輻射到的華東市場,主要是江蘇、浙江、安徽、上海四省市。接下來半年主攻天津、北京、河北、山西四省市為主的華北市場;而今年8月份將推向廣東、廣西、江西、湖南四省區為主的華南市場。“金鼎本身是一個大眾消費品牌,我們更強調自己的品質優勢,更傾向如社區宣傳等線下推廣方式。”劉建民稱。
對新軍中儲糧而言,一個潛在的優勢是新設備帶來的成本優勢。目前益海嘉里、中糧等油廠大部分是在2000~2006年左右建成,而中儲糧油脂新建成的工藝設備使其出油率、成本更低。
目前,中儲糧油脂在鎮江的生產基地已建成投產,其灌裝能力達20萬噸,未來兩年,天津、廣東、河南等生產基地也將陸續建成,屆時產能將達7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