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現代醫學科技的發展和醫學模式的轉變,影像學檢查在臨床疾病的診治過程發揮著日益顯著的作用。影像學設備技術、操作技術、診斷技術的快速進步使疾病診斷準確率明顯提升的同時,多樣、重復的檢查帶來的單樣影像技術疾病檢出效率低下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尤其在醫療設備、醫療資源缺乏的地區,迫切需要提高影像診斷質量。而影像學診斷質量評價和管理的研究尚較少,高效率的臨床影像診斷方法沒有得到及時應用,本文通過對影像學診斷質量評價和管理機制的探討,為合理高效的臨床影像檢查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影像學診斷質量 評價 管理
中圖分類號:R4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0(a)-0199-01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X線、CT、MRI、B超等多種基本影像技術及其衍生的血管造影、放射介入等技術日趨成熟完善,影像檢查成為病灶定性、定位診斷,提高疾病診斷準確率不可或缺的輔助檢查方式,為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案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據[1]。但是,影像學檢查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對于人口密度較大的地區,巨大的看病就醫人次與醫療資源相對缺乏的矛盾突出,由于可選擇的影像診斷技術較多,臨床上常發生重復檢查、過度檢查等問題,由此帶來醫療資源浪費,看病就醫花費昂貴等矛盾。提高影像學診斷質量是避免檢查濫用,節約成本的有效措施,而目前國內對與如何管理和評價理論研究較少,與影像技術的突飛猛進和日益尖銳的矛盾不相符。本文對影像學診斷質量評價和管理進行簡單分析,報告如下。
1 提高影像學診斷質量和加強研究的必要性
疾病的及早診斷,尤其是惡性疾病的及時發現與確診是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案實施的重要依據,而多數疾病早期臨床表現不典型或不明顯常造成臨床漏診誤診,延誤治療時機,影響患者預后。影像學檢查是疾病早期檢出的主要輔助檢查手段,檢查效率較高。隨著影像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多種多樣檢查手段的涌現,臨床上影像學診斷的正確率卻沒有得到明顯提升,反而各種重復檢查、檢查濫用層出不窮。而我國的衛生資源相對缺乏,故提高影像檢查的檢出率,降低診斷成本成為新型醫療改革中急需解決的問題。加強影像學診斷質量評價和管理的研究,為合理提高影像學診斷質量,加強影像學診斷管理提供良好依據。
2 影像學診斷質量評價與管理的研究
所謂影像學診斷的高質量即所采用的影像學診斷方法合理有效,盡可能全面的反應出病灶的性狀,盡量做到一次檢出,避免多次多樣檢查,同時檢查過程圖像顯示清晰明了,直觀觀察病灶,影像醫師經驗豐富,讀片準確無誤,為正確的臨床診斷提供依據。由此可見,影像診斷質量評價包括技術評價和管理評價,其中技術評價包括影像醫師能力、影像設備器材、檢查方案的評價,而管理評價包含診斷報告、質控的管理評價[2]。
2.1 影像診斷技術評價
影像診斷的技術質量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影像醫師的個人素質是最重要的主觀因素,而器械設備和檢查方案為主要客觀因素,兩方面因素的變化共同決定影像質量的高低,故影像診斷技術評價的詳細內容為:(1)根據不同疾病和同一疾病不同的個體差異選擇最合理檢查手段,在盡可能全面顯示病灶一般情況,為診治提供準確信息的同時,需充分考慮經濟社會效益,在同樣的診斷準確率下選擇最經濟的檢查方法,降低診斷成本。(2)新型影像技術的推廣與成熟是多次檢查操作中經驗的總結,臨床上合理的應用新型影像診斷技術并加強其診斷質量的評價也是技術評價重要組成部分。(3)影像醫師的個人素質對影像診斷質量影響深刻,從檢查手段的合理選擇,檢查方案的制定,讀片經驗,和理解疾病診斷標準多方面影像診斷質量。
受試者工作特性(ROC)評價的方法與意義:影像學診斷質量的研究中對單一的影像診斷方案作評價或多個診斷方案對比研究、差異性研究時常選擇受試者工作特性曲線分析的方法,具有客觀直接等優點,具體內容有:(1)對單一影像技術和診斷方案的評價需通過不同個體、不同疾病類型的診斷質量分析或對臨床表現相似的不同疾病的鑒別診斷分析評價。(2)比較兩種影像技術和檢查方案的診斷質量差異需對比其對某一種疾病的診斷質量差異。(3)同一種影像技術和同一種疾病的條件下可以比較不同受試者(影像醫師)的診斷質量差異[3]。
2.2 影像學診斷質量的管理探討
在影像診斷技術評價的同時,加強、優化管理模式也是提升診斷質量的重要環節。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是提高影像診斷質量,節約就醫成本,合理分配醫療資源,創造社會經濟效益的保證。
(1)診斷報告的管理.診斷報告的管理需突破傳統的管理模式,避免片面的監察診斷報告的書寫、字數,而忽視診斷報告的質量,傳統的質控考核對診斷報告內容是否準確,是否全面反應影像資料等實質性內容的考核力度不夠。格式化規范化的診斷報告書寫是加強管理的有效措施,診斷報告中需包括病灶的一般特性,位置、大小、性狀等,還需與正常組織的對比分析描述,盡可能全面準確的反應出圖片資料顯示的內容[4]。疾病診斷名稱和常規術語需在標準化、規范化指引下使用,診斷報告形式和描述順序都應作具體的規定,這樣才便于從形式和內容兩方面對診斷報告進行質量監測。
(2)質量控制環節的管理.影像學診斷質量的提高與質量控制環節的管理的關系密切,質控過程中的人員因素和器械因素直接影響診斷質量。影像醫師的個人素養,對臨床疾病的理解認識,對影像器械的操作熟練度,讀片能力和輔助疾病診斷能力是影像診斷質量控制與提高最關鍵環節。其次影像儀器的精確程度,檢查方案設計是否合理,患者檢查時間等多種客觀因素與影像質量有一定的關系。影像質控部門的評價標準采用4個分級和5個原因的評價辦法,評價影像診斷質量并尋找影響質量的原因,對提高診斷質量效果較好。對影像醫師規范化的培訓和規定,對不同疾病的檢查手段和方案做出規定,提高醫師讀片技巧,加強與臨床的溝通,提高影像診斷在臨床診斷中的采用度,加強影像資料與手術、病例資料的對比研究都是提高影像診斷質量的有效環節。另外,及時更換影像設備,加強儀器的維護和管理,以及合理應用新技術也是診斷質量質控管理的重要步驟。
3 結語
由于醫療資源的缺乏和臨床上影像檢查的濫用、重復使用以及影像檢查準確率沒有提升的現狀,對影像學診斷質量的評價與管理研究顯得尤為重要。加強對影像學診斷質量評價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影像醫師的個人能力,對影像檢查的程序,從選擇檢查手段、制定檢查方案、讀片、診斷多個環節起到規范作用,從而提高影像診斷的價值,節約診斷成本與醫療資源。影像診斷質量的管理需從質量控制、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診斷報告規范化書寫等方面入手,有效的管理模式能顯著提高影像診斷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全康,朱亞宇,劉星.現代影像技術在臨床工作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8,18(9):22-23.
[2] 江青青,馮祁陽,等.放射診斷影像質量評價與管理研究[J].中國放射學雜志,2008,2(10):38-39.
[3] 劉洋,蔣春昆,等.醫用診斷X線的影像質量與病人劑量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放射醫學核醫學分冊,2009,37(5):18-20.
[4] 嚴程海,陳郝江,肖志榮,等.醫學影像學診斷報告書智能化書寫方法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科學,2010,30(2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