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的生命線是高效的教學質量和良好的學生就業,本文從用人單位對工商管理專業人才所具有的素質要求,怎樣培養具有合乎用人單位要求的人才,以及初步探索出學生的就業途徑三方面進行了闡述,以期對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就業有所幫助。
關鍵詞:工商管理專業 素質 培養 學生就業 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0(a)-0182-02
大學是連接學校和社會的窗口,大學的生命線是高效的教學質量和良好的學生就業。大連是全國有名的文明城市,也是一個享謄全世界的海濱旅游城市,旅游業發達。有著很好的軟件外包服務等服務行業的基礎。而且大連地方高校學生生源以東三省的學生居多,根據筆者對本校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就業了解,學生82%以上來自東三省,畢業后40%以上都留在大連就業,主要做基本的管理工作。但隨著需要就業的往應屆畢業生人數的增多,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因此有必要對學生的就業途徑進行探討,以期對學生的就業有所幫助。
1 培養學生具有符合用人單位所需要的素質
1.1 工商管理類學生應該具有的能力
(1)良好的綜合素質。
現代的就業單位都歡迎復合型人才:具有相關專業背景,具有優良的思想素質,廣博的基礎知識,精深的專業知識,較強的社交能力、協調能力、判斷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
(2)較強的團隊合作與溝通能力。
工商管理類學生養成相互學習、相互切磋、相互啟發、相互激勵的良好習慣,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識,意識到一個人單槍匹馬是不容易做好事情的。具有與各類形形色色的人都能良好溝通的能力。
(3)較強的創新能力與實際運用能力。
有創新變革才能發展,單位才能進步,這就需要管理者具有變革創新與應變能力,善于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能有前瞻性的預測與決策能力。
1.2 改革傳統的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隨著“具有相關專業背景”的工商管理人才需求新要求的凸顯,傳統的“普適型”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將面臨新的挑戰。為了適應這種要求,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應實施:“教育復合化戰略”。
(1)精準定位專業培養目標。
目前國內各個大學對工商管理專業本科培養目標的闡述不具體,相關要求較空泛,學校間培養的畢業生“千人一面”,與市場需求錯位,就業困難。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社會人才的層次有了明顯的提高,本專科生及至碩士、博士的數量增多,在這種背景下,工商管理專業的本科生進入單位后一般只有從較低的管理層次干起,因此將工商管理本科專業培養目標定位于基層管理人員更符合用人單位的需要。
(2)推行大類招生。
學生進大學后,一、二年級不分專業,統一進行管理類課程的學習,包括工商管理、國際貿易、信息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物流管理、電子商務管理核心課程的學習,學完后頭腦里具有了管理知識方面的廣博的基礎知識。三、四年級后,再根據學習興趣和社會的需求進行專業的選擇,進一步具有了精深的專業知識。這種培養模式的實施,較好地解決了教學工作相對穩定性和靈活性的矛盾、較好地解決了較寬基礎與針對性強的矛盾。從而能順應社會的發展,與社會人才的需求同步,這樣在畢業后的求職時,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如無頭的蒼蠅。
(3)優化課程設置。
隨著生產社會化的進一步加大,企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歸根結底就是人才的競爭,所以企業都希望招聘有工作經驗的人才。但現在國內工商管理類專業的課程設置總量高,兩課教育、外語、數學的課程和一些專業基礎課課時多,學生的時間都排得滿滿的,這不利于開展第二課堂教學,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筆者所在的學院,期中教學檢查學生座談時,學生反映的最多的就是實踐環節偏少,去找社會兼職因缺少實際操作知識而屢遭拒絕。而大四的學生反應,因實踐知識不足,到了實習單位上手慢,對畢業后留在實習單位工作有不利的影響。今年學院在制定2012級培養方案時,在廣泛征求學生和一些企業家的意見的基礎上,各個專業削減了10%的理論課時量約200個學時,而削減的這部分課時都加到了實驗和實習上。
(4)改革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學方法以理論為主,基本上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從教學組織過程看,剛性化的教學計劃,程式化的教學過程,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的個性,不能因材施教,導致學生只是機械性的記憶,缺乏求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忽視了學生實際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合作與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培養。要采取理論教學、案例教學、網絡教學、實驗教學、自測教學的“五位一體”教學法。對學生的理論分析能力、動手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行全方位的訓練,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教學的互動性,真正使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學以致用,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2 擴大就業的途徑
2.1 轉變就業觀念
充分認識到現在的大學生已由需方市場轉為供方市場,不要非國企、事業單位不進。要引導學生認真剖析自己,找準最適合于自己的位置。
2.2 加強就業指導,進行職業規劃
高校應完善就業指導,充分發揮學生各自的優勢和特點,更全面地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就業指導。學生就業指導要從簡單地從幫助畢業生“上崗”上升到幫助他們建立職業生涯規劃。具體來說,高校幫助學生規劃職業生涯的理念體現為:引導學生從廣闊的視野審視個人職業問題,幫助他們正確進行人生定位和規劃未來的職業生涯,幫助他們正確地選擇職業,樹立職業理想并從理想過渡到現實,最后順利地走上工作崗位并較快地適應工作,為個人的職業生涯奠定基礎。
2.3 校行企三方合作共建實習基地
現在的社會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企業不愿意用一個沒有實踐經驗的職工,這就給我們還在大學校園里的學生就業造成了更大的難度。而學生在求學期間的實習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困難。政府應該牽線搭橋,為“校行企三方合作”構建就業實習平臺。即通過政府搭建橋梁,進行政策引導,建業行業企業接收實習大學生制度,并給予企業相應政策的扶持;充分調動行業企業的積極性,讓行業企業真正認識到職工素質對產業升級、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的關鍵性作用,認識到行業企業自身在人才培養方面也應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學校應派出相關教師到企業鍛練,學習更多的生產實踐知識,最終成了一名既有專業知識又有企業管理知識的“雙師型”教師,從而能更好地為企業量身定做,培養出他們所需要的人才。
2.4 廣開門路,拓展就業途徑
因為學生就業出口的好壞,關系到一個高校生存的質量,所以應全員參與到就業中來。應實行就業導師制,即在做畢業實習分配導師時,就要求導師積極幫助學生尋求就業信息,促進學生就業。而有的教師因為科研做得較好、社交較廣,在學生畢業時就幫助學生謀得了一份好工作。還可以建立多地方的校友會,通過以前的校友介紹,以校友間的口口相傳,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就業途徑,而且因為是校友熟人的介紹,用人單位更加信賴,提高了就業的成功率。或是邀請以前畢業后做的比較好的校友所在的單位進校招聘,使大學生足不出校就能獲得面試機會。筆者所在的單位每年都舉行幾次校友招聘會,解決了部分學生的就業。
2.5 鼓勵學生創業,以創業擴大就業
每年高校都有各種創業大賽,要鼓勵學生積極投入到各種大賽中去,更有一些優秀的學生獲得國家幾萬元的創業資金資助。而這些學生因為有創新精神,業務也做得比較好,一方面解決了他們自己的就業,另一方面也吸納了一部分本專業其他同學的就業。而且國家越來越重視大學生創業方面的比賽,更加支持學生進行創業,扶持的力度也在加大,這對大學生就業途徑的擴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 結語
學生的就業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的穩定,各個高校應該多方尋求就業途徑,力保每個學生都能就業,而且還要很好的就業,實現有尊嚴的就業。只有這樣高校才能進入一個好招生,好培養,好就業的良性發展狀態。
參考文獻
[1]楊絮飛,李迪.工商管理專業產學研相結合應用型人才模式的研究[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08(6).
[2]唐玉生,武明德.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建設背景下工商管理專業人才需求特征及對策建議[J].東南亞縱橫,2011(4).
[3]謝美娥,胡曉蘭.國內外工商管理專業教育比較、借鑒與思考[J].現代商貿工業,2011(12).
[4]龐學升.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研究[J].科技信息,2007(33).
[5]王振馨.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培養現狀研究[J].天津市財貿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2).
[6]晏維龍,韓耀,曹杰,等.“五位一體”教學法及其在電子商務專業教學中的應用[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4(6):92-95.
[7]馬中亞.新形勢下學生就業能力分析與對策[J].實踐與探索,2011(32).
[8]傅瓊.新形勢下增強高職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幾點思考[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3).
[9]王守涌.高校學生就業工作探析[J].理論界,2007(5).
[10]金耀武.新形勢下解決高校學生就業問題的若干對策[J].黑龍江史志,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