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高校招生的不斷擴大,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嚴峻。“十二五”期間應屆畢業生的規模約700萬。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已經成為一個不可規避的客觀問題。除了經濟和社會的原因,大學生自身的原因也是就業難的一個主要因素。本文針對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當代大學生對自身專業及就業的認知狀況。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 專業認識
中圖分類號:G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0(a)-0220-01
1 大學生就業現狀
根據大學生創業網中國大學生歷年畢業生人數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280萬,2005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333萬,2006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413萬,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495萬,2008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559萬,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610萬,而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631萬[1]。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視頻會議上直言: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就業的不利影響還沒有消除,如果說2009年是我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復雜的一年,整個宏觀層面就業形勢非常嚴峻[2]。全國就業工作座談會傳來消息,2010年應屆畢業生規模是本世紀初的6倍,2011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為660萬人,“十二五”時期應屆畢業生年平均規模將達到近700萬人。還有歷年沒有就業的大學生和社會上龐大的失業人群,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相當嚴峻[3]。
加之金融危機導致部分企業發展不景氣甚至倒閉,據新華網報道,2009年金融危機影響下,僅廣東就有7萬家出口導向型企業倒閉,很多企業招聘崗位銳減,甚至開始裁員減壓,給處于寒潮中的大學生就業雪上加霜。
2 大學生對自身專業及就業認知狀況調查分析
除了發展過程中,客觀存在的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外,導致學生就業形勢堪憂的另一個主要原因便是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畢業生在就業時,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難題:一是做人的基本素養,誠信問題日益突顯;二是隨著擴招,大學畢業生整體素質呈現下降趨勢;三是大學畢業生自身定位偏頗,不能正確認識自己,適當定位角色。我國大學生中38%為工科類學生,但是畢業生人數還是不夠,振興我國工業還需大的工程師,主要集中在IT、微電子、汽車、環保、系統集成、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技術開發、條碼技術、鐵路高速客運技術等領域。截止到2010年,人才缺口預計已達千萬[4]。
大學生就業問題毋庸置疑已經成為一個大家關注的社會問題,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問題,當代大學生是否已經有正確的認識,是否了解自己所處行業的就業情況和用人單位需求,并且在提前大學期間積極做好準備,規劃好自己的職業生涯。本文針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關于在校工科學生對自身專業及就業認知狀況》,發放問卷1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086份,調查結果如下。
針對大二學生調查問卷為代表,進行統計。雖然已經在大學中學習了一年多的時間,但是29.4%的學生認為對自己所學專業幾乎沒有了解,44.1%學生認為對自己所學專業只是一般了解,而只有20.5%學生表示對于自己所學專業較為了解。眾所周知,高校課程設置一般是低年級注重基礎課程的學習,而高年級才開始大量涉及專業課學習,所以導致大二年級的學生仍然對于自身專業情況不明,迷茫。
由于了解專業不夠,大二學生只有56%左右的同學能明確表達自己是否適合本專業的學習。其中38.4%學生認為自己適合目前的專業學習,17.5%學生明確表示自己不適合,而44.1%認為目前并不確定自己是否適合目前專業的學習。同時近50%的學生都想過轉專業學習。盡管大部分學生了解專業不深,同時近一半的同學有過轉專業的想法,但卻仍然認可大學學習對專業人才培養的作用。17.5%認為學習的專業是非常有用的,70%同學認為學習的專業有一定的作用,而覺得學習的專業沒有作用和不清楚其作用的同學分別占4.5%和8%。
近年來,高校對于學生就業指導的力度不斷加大,同時對于學生就業指導的觀念亦開始轉變,由前些年的只針對高年級甚至畢業生才開展就業指導活動或是開設就業指導課程,轉變為引導學生從進入大學就要開始思考自己的發展方向并學習制定實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由簡單完成就業,走上工作崗位,轉變為引導學生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
大二調查群體中,20.5%學生表示有自己明確的發展方向,60%學生也對自己的發展方向有過初略的想法,只有19.5學生表示沒有明確的發展方向甚至不曾考慮過自己的發展方向。但是只有17%的學生表示自己有職業規劃,并且堅定的在實施。16.5%表示自己有職業規劃,但是卻沒有實施。44.5%的學生表示正在規劃中,而22%的學生表示從未考慮或進行自己的職業規劃。由此也可以看出,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在廣度和深度上都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在關于就業擔心的問題中,14%學生擔心自己找不到工作,51%學生擔心薪資太低,19.5%學生擔心專業不對口,僅15.5%的學生表示就業沒有什么可擔心的。80%以上的同學對于畢業后薪資待遇期望集中在3000~4000元。學生對于就業的認識開始理智和客觀。對于就業的影響因素,學生認為根據重要程度依次是個人素質,工作經歷,學歷,大學成績,英語和計算機能力,最后是職業能力證書。對于就業中個人素質的重要性問題上,學生認為最重要的個人素質是誠實,責任心強;排在第二位的個人素質是能夠吃苦耐勞,而勇于創新也成為學生認可的排名第三位的個人素質。
而縱觀在校大一至大三的學生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隨著年級的增長,學生對于專業的了解和認識越來越深入,對專業的滿意度也逐年升高,大一學生對于專業的滿意度是60.9%,大二學生是66.7%,而大三學生則是高達77%。同時自身主動去關注專業,了解專業發展動態的學生比例也在上漲,由大一學生70.3%,增長到大二85%,大三83.3%.同時也可以看出,大二年級是引導學生了解專業和認可專業,規劃職業生涯的黃金時期。
對于三個年級同學就畢業發展方向的問題來說,大一62.5%學生表示繼續會從事本專業,大二71.7%,大三78.8%。大一學生中有23.4%表示不清楚自己畢業的發展方向,畢業時再說。大二學生中僅有3.3%,而大三學生中沒有學生表示自己還不清楚自己畢業的發展方向。隨著年級的增長,學生對于專業的認可度在升高,同時對于自身未來的發展越發明確。
3 結語
通過此次調查,我們可以看到目前高校和大學生都在不斷轉變觀念,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需求。大學生應從實際出發拋棄“社會佼佼者”的情結,樹立平凡的就業觀。除了課堂專業學習外,應主動去關注和學習專業,提高自身素質,掌握就業主動權。同時學校應該合理調整學科結構和專業設置,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根據社會需求更加合理的設置專業課程,增加就業指導相關課程,加強學生個人素養,專業素養,職業規劃素養的培養。同時關注社會發展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參考文獻
[1]中國歷年大學畢業生人數統計[EB/OL].大學生創業網
[2]嚴峻就業形勢下的新機遇[EB/OL].中國教育在線.
[3]2011高校畢業生人數為660萬就業形勢嚴峻[EB/OL].中新網.
[4]近幾年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EB/OL].創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