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技德語知識和能力是眾多德資企業和用人單位對高職應用德語專業人才的切實需求。針對這一需求,我校設計并開發了適合高職學生特點和水平的《科技德語》課程。本文就這一課程的學情分析、教材選取、課程設置、教法學法等多方面問題展開探討和研究。
關鍵詞:高職院校 科技德語 課程開發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0(a)-0216-01
目前,為了滿足國內日益增多的德資企業對德語人才不斷增長的需求,很多高職院校的“應用德語”專業也應運而生。然而,面臨這樣的機遇和挑戰,高職院校的德語專業的學生,該如何突出自己專業的“應用”性,來適應眾多德資企業生產第一線的工作需要呢?筆者所任教的學校坐落在被稱為“德企之鄉”的太倉。迄今為止,已經有160多家德資企業落戶太倉,幾乎所有德企都是技術型加工產業,他們對德語專業的人才不但提出了德語的要求,更希望這些懂德語的人才對專業科技德語有所了解。因此,根據與我校有長期合作關系的德資企業的外聘專家的建議以及學生自己對未來職業能力的期望,我們開設了《科技德語》這門課程。但是一門新課程的開發涉及到學情分析、教材選取、課程設置、教法學法等多方面問題。因此,本文將就這些問題展開粗淺的討論。
1 學情分析
一個不爭的現實就是,高職學生大都表現出學習動機不足、知識面窄、自我約束能力差、缺少自主學習能力等。有些學生雖然抱著較大的希望參與學習活動,但是由于缺少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最后達到的學習效果差強人意。有些學生平時雖能堅持聽課,完成學校和老師規定的硬性學習任務,但缺乏積極主動的學習精神,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對學習也只是應付,學習效果可想而知。更有學生對上課完全不感興趣,在課堂上看課外書,玩手機或干脆睡大覺。然而這些學生也不是沒有優點:他們好奇心強,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有求知欲,思維活躍,而且在體會到參與的成功與喜悅后,積極性倍增。因此,結合學生的學情分析,應該在教學當中充分抓住學生的優點,一方面運用直觀生動的教學內容引發學生的興趣,老師上課要富有激情并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另一發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不斷鼓勵學生發表見解,主動回答問題,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達到提高學習效果的目的。
2 現有《科技德語》教材分析
《科技德語》這門課程雖然在很多院校的德語專業中都有開設,但是大部分都是為本科學生開發設計的。例如杜蘅、郭正毅編著的《科技德語閱讀與訓練》,丁偉祥、李健民、王穎頻等編著的《科技德語教程》,吳建雄編著的《新編科技德語選讀》,以及汪興傳編著的《科技德語閱讀手冊》等。我們在為應用德語專業三年制的三年級學生開設《科技德語》這門課程時,也應用過部分上述教材,但是問題還是有的,首先就是難度問題。專科學生對知識難度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為本科院校德語專業學生設計開發的教材對專科生來說肯定是不適合的。另外,由于學情的不同,適應單純的“講授式”的教材也不適合我們的學生。因此,設計開發一套適合高職學生學習特點和水平的《科技德語》教材就是勢在必行的了。
3 課程設置分析
《科技德語》的課程目標是以學生今后從業的實際情況為導向,向同學介紹日常經常接觸到的德語科普文章和短文,鍛煉學生對科技德語的理解能力,達到能理解和描述簡單的日常科技德語現象的目的。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在專業德語教學基礎上,能夠熟悉簡單的科技文章的表達特點和科技德語的閱讀技巧,掌握科技德語的特點、及翻譯技巧、科技論文的閱讀方法、德文工具手冊的閱讀和使用、擴大科技詞匯量,同時能夠對一般的科學現象進行簡單的描述和論述,以便能有效地了解國外科技發展動態。這門課要培養的核心能力就是提高學生的科技詞匯量,熟練掌握科技德語結構,提高學生科技德語的閱讀理解和綜合分析能力,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課程涉及主題包括醫療、環保、計算機科學、能源、日常科技、德國人的發明、電子機械制造、產品說明書等。
4 教法與學法
教師在教法上,要以學生為中心開展各項活動,強調合作學習,而教師在其中起引導作用。教師要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度高,課堂氣氛融洽活躍,學習效果明顯。同時,要求教師有較強的課堂管理能力,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溝通技巧,較高的專業知識水平,強烈的責任心和充沛的精力,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教學實施合理有序,實施過程中按課程考核要求安排有效的指導與考核,考核詳實,能充分發揮考核的導向和激勵作用,學生的課堂紀律規范。
在學法方面,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其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樂意主動對課堂中的德語科技文章進行閱讀并且對文章相關信息進行查閱、歸納、總結、陳述。讓學生了解在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自己應該做些什么,給他們足夠的空間,逐漸克服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多進行小組活動,培養他們獨立精神和合作精神。課后安排合理的拓展學習任務,能實現課內向課外的拓展,有效引導學生加強課外的學習。讓學生在分工合作中提高語言應用水平。
5 結語
經過我們教學實踐改革后的《科技德語》課程呈現給學生的是一門需要在實踐的過程中體驗其實用性的課程。通過對《科技德語》課程的探討,希望能夠促進學生化知識為能力,提高德語的實踐應用水平,實現德語專業職業教育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戴士弘,畢蓉.高職教改課程教學設計案例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賈建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制度的改革與創新—— 基于利益相關者的視角[J].職教論壇,2009(8):14.
[3]范頭姣.外語專業科技英語課程教學的模式構想[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0(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