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少教多學”中,凸顯學生主體地位應轉變教學觀念,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主體地位 教學觀念 積極性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0(a)-0202-01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把自己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而把學生作為知識傳授的客體,學生的學習通常是被動的,老師傳授了多少,學生就接受多少;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這種教學關系使“教學”由共同體變成了單一體,學生的自主性、獨創性缺失,主體性被壓抑。教師越教,學生越不會學,越不愛學。學生過度依賴老師,造成了學生的思考力,創造力的減弱,對學生的長遠發展是極其不利的。現代教學理念注重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鼓勵培養學生質疑和進行發問的能力。一切的教學方法,教學工具,教學手段都應圍繞著學生這一學習的主體開展而來。老師應加大對學生學習的引導作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如何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真正的做到“少教多學呢?我認為最主要的是要轉變教學觀念,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 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
(1)明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學習。配合學生的學習進度,規劃好教學目標,一切的教學活動都應是為了使學生更好的學習。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的學上:只要學生能學會的,就讓學生去學;只要學生能動手的,就讓學生去動手;只要學生能思考的,就讓學生思考;只要學生能討論的,就讓學生討論;只要學生能得出結論的,就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讓學生自主感悟,自主學習,教師再根據課堂反饋,有的放矢,進行點撥,讓語文教學成為師生共享的過程。
(2)擺正教與學的關系。先做到尊重學生。教師要放下“師”架子,視已為普通一員置身于主體之中。教師還要具有科學的態度,從實際出發,按著學生認知規律組織教學,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體驗到進步和成功的快樂。教師還要照顧好后進生,課堂不要有“被遺忘的角落”。其次做到多向交流。教學中要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結構為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講教師聽和學生之間交流的三向結構。再次做到師生關系和諧。教師在課堂上要轉換角色,使學生產生平和心理,從而形成“寬松和諧、民主平等、互尊互愛”的教學環境和有利于學生“學”的氛圍。
(3)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時間是有限的,所以學生掌握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提高自身獨立學習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是交給學生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學生一旦掌握了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因此,在教學中,首先要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比如如何做好課前預習,如何保證課堂上的聽課質量和聽課效果,課后復習要注意的問題是什么。
(4)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問題。課堂上教師要讓學生把課前預習中自己存在的問題提出來,或者把自己課堂上尚不懂的問題提出來。要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動探索者,關鍵還在于提出問題后,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多給學生一點時間,讓學生充分動口、動眼、動腦、動手,教師適時設疑激趣,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積極狀態。在教師的指導下,只要學生能學會的,就讓學生去學;只要學生能動手的,就讓學生去動手;只要學生能思考的,就讓學生去思考;只要學生能討論的,就讓學生去討論;只要學生自己能得出結論的,就讓學生自己去得出結論。
2 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備好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如何導入,導入時引導學生參與哪些活動,結合了哪些生活實際?教師應圍繞教學內容,認真研究每節課的引入,創設情境。采用問題提出、設問引思、復舊引新等手法,為新課的導入鋪路搭橋。“引”的目的是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來開啟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由“要我學”到“我要學”,有“學會”到“會學”的轉變。
(2)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讓課堂活起來。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只有教師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放膽交流,敢于創新,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讓課堂活起來。要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營造一種民主、和諧、寬松、安全的教學氛圍。要凸現學生主體,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鼓勵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語文學習活動,從而使自身的語文素養得到提高和發展。課堂上不要有這樣或那樣的清規戒律,要有目的地拓寬學生自主活動的天地。
(3)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動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上,我打破傳統的必須舉手才能發言的做法,讓學生暢所欲言,想說就站起來大膽地說,可以互相爭論,互相補充。這樣,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學習的積極性就自然而然地調動起來了。
(4)開展小組合作提高效率。小組學習作為課前自主學習與課堂全班教學的中介與紐帶,其重要性和優越性是明顯的。就學生而言,課前自主學習的成果和遺留的問題能夠得到伙伴的充分關注和幫助,不僅有助于促進學習的進步和發展,而且有助于培養合作的能力。就教師而言,因為有小組合作學習做基礎,所以比較容易發現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與存在的問題,有利于提高教學的針對性,還可以把小組學習作為深化課堂教學的契機,進一步開展組際交流或全班教學,使全班同學共同獲益。 要求學生先獨立思考,有了初步想法后再在小組內進行探究交流,共同解決問題。這樣做就給不愛動腦或學習有困難的同學提供了進步的機會,對提高這部分人的學習興趣是有幫助的。
(5)把課本研讀權還給學生。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往往用教師講讀取代學生對課本的研讀,這是“教師多教學生少學”的表現之一。要實現少教多學,就必須把課本研讀權給學生,變教師講讀為主為引導學生研讀為主。教師要要相信學生的能力,學生盡管年齡小,但思維活躍,好奇心強,已初步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給他們充分展示的時間和空間,可以大膽地把有的講讀課文分攤給了學生的四人小組,讓每個組承擔一篇課文的教學任務。教師講清如何布置預習、如何抓住課文重點、任何合理安排一節課的時間、如何采用不同的講授方法、如何布置作業等等。在備課過程中老師給予適當的指導。完成上課任務后,教師要組織全班同學評議這節課的得失,多一些激勵和寬容,只要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了探究的過程,就容許出現錯誤,贊賞學生獨特的內心體驗和感受,保護學生迸發的探究火花,讓學生感受教師對自己的肯定,產生成功的愉悅。
總之,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要認識到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不斷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