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目的:通過對社區糖尿病患者進行“GI飲食標尺”相關的健康教育,探索社區糖尿病營養干預的有效模式。方法:隨機抽取大寧社區2型糖尿病患者120人,分為對照組、干預組各60名。根據“食物血糖指數”自制“GI飲食標尺”,對干預組患者進行為期1年的相關健康教育,比較兩組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結果:干預后,干預組空腹血糖平均為7.22 mmol/L,對照組為8.08 mmol/L;干預組糖化血紅蛋白平均為7.32%,對照組為7.90%;干預組餐后2 h血糖平均為8.15 mmol/L,對照組為9.55 mmol/L,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利用“GI飲食標尺”指導糖尿病患者控制飲食,簡便易用,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糖尿病防治知識知曉率,并能提高血糖的控制率。
關鍵詞 糖尿病 食物血糖生成指數 GI飲食標尺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6-1533(2012)20-0038-03
Application of GI diet ruler in management of community
diabetes and analysis of its efficacy
JIANG Fan, SHEN Bei-li
(Dani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re, Zabei District, Shanghai 20007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model of the community diabetes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 by conducting the health education to the community diabetes patients with GI diet ruler. Method: One hundred and twenty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in Daning community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intervention group. The GI diet ruler was made themselves according to the the glycemic index. The patien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educated for health for one year. The efficacy of the blood glucose of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 After intervention, the fasting glucose averaged 7.22 mmol/L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8.08 mmol/L in the control group. An average of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was 7.32%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7.90% in the control group. Two hour blood sugar was 8.15 mmol/L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9.55 mmol/L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mparative difference of two groups has statistic significance (P<0.01). Conclusion: Using GI diet ruler to guide the diabetes patients to control their food is simple and easy, which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patients diabetes prevention knowledge awareness and blood sugar control rate.
KEY WORDS diabetes mellitus; glycemic index; GI diet ruler
糖尿?。╠iabetes mellitus, MD)是由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組以慢性高血糖為共同特征的代謝異常綜合征。糖尿病可致全身重要器官損傷,引發嚴重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壽限[1-3]。飲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療五駕馬車之一,但由于大多數糖尿病患者缺乏營養學知識,且計算公式復雜,飲食控制措施難以真正落實到位。本課題根據食物血糖生成指數(GI)原理,自制“GI飲食標尺”,教會患者自己使用,指導糖尿病患者量化飲食,合理選擇食物,對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效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現報告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以上海市閘北區大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冊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本社區2型糖尿病患者,年齡在50~80歲;②有一定接受能力,自愿參加糖尿病課程教育及相關檢查;③遵醫囑規律服用口服降糖藥,未使用胰島素;④無嚴重心、腦、腎并發癥,無精神疾病患者。符合條件的患者共120人,采用數字表法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60例。
1.2 方法
1.2.1 干預組
采用自制“GI飲食標尺”進行飲食健康教育。
根據“食物血糖生成指數”概念[4]自行設計“GI飲食標尺”。根據本地區居民的飲食習慣,將100多種常用食品按血糖生成指數的大小進行排序,分為10個級別,最低一級食物的血糖指數為10.0%,最高一級的血糖指數為90.0%。制成彩色的“飲食標尺”,正面印有各類主食及其血糖指數值,反面為簡單的三餐飲食熱量計算法。血糖指數越高,標尺上的顏色越深,血糖指數越低,標尺上的顏色越淺,通過標尺,患者可以直觀地找到血糖指數低的食物。在總熱量控制的情況下,堅持吃低GI食物,能有效控制餐后血糖升高,使血糖在一天內的波動變小,有利于血糖的控制,防止餐后血糖瞬間升高造成臟器的損傷。
干預組進行“GI飲食標尺”相關的健康教育,內容為飲食控制的重要性、食品交換法知識、血糖生成指數的概念、學會使用“GI標尺”、如何正確選擇食物等。授課時間,開始3個月是每半個月1次,以后每月1次,上課時采用多媒體和實物教育的方法,并進行互動和小組討論。課題組成員每2周進行1次電話隨訪,每月1次門診咨詢,整個干預時間為1年。
1.2.2 對照組
按照社區傳統的糖尿病管理方式,衛生站點醫護人員進行咨詢隨訪。
1.3 評估指標
1.3.1 問卷調查
自制“GI標尺使用效果調查表”,內容包括兩個方面:①一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婚姻、文化程度、職業、身高、體重等;②糖尿病飲食控制的知曉(8個問題)和依從情況(2個問題),前者答對6題為知曉,后者全部符合為依從。
1.3.2 臨床指標
每季度測定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BG)、糖化血紅蛋白(HbA1c),并將各項生化指標錄入Foxpro數據庫,用SPSS 16.0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干預1年后,120名研究對象中因搬遷、住院、出國等失訪10例,干預組、對照組各5例,實際完成觀察的患者兩組各為55例。
干預組55例中,男25例、女35例;年齡(54.16±17.33)歲,糖尿病病程(7.24±7.61)年;對照組55例中,男18例、女42例,年齡(52.10±18.49)歲,糖尿病病程(8.13±7.50)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2.2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血糖檢測指標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FBG、2hBG、HbAlc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干預組患者的FBG、2hBG、HbAlc均比對照組低,經處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1)。
2.3 干預前后兩組飲食控制知識知曉率和依從性比較
干預組采用GI標尺進行飲食干預健康教育后,患者飲食控制相關知識知曉率較干預前明顯提高,而且明顯好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干預組采用GI標尺進行飲食干預健康教育后,患者飲食控制依從性較干預前明顯提高,而且明顯好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2)。
而且干預組在飲食指導方面,對社區護理人員信任度達到92.7%,遠遠超過對照組的61.8%。
3 討論
在合理控制總能量的前提下,食物交換法是多年來糖尿病患者飲食治療中一直沿用的經典方法[5],但食物交換法不能反映同等能量的食物在對患者血糖反應方面造成的差異,也未考慮到食物加工烹調方法對血糖的影響。
食物血糖指數(GI)是1981年由Jenkins[4]博士首次提出的,它是指食物進入身體后,形成血糖濃度上升的速度和程度。一般認為GI<55為低GI食物;GI 55~75為中等GI食物;GI>75為高GI食物。GI的應用彌補了食物交換方法的不足,讓患者學會在同等熱量的基礎上選擇生糖指數低的食物,從而保證血糖的長期穩定。研究表明,在總熱量相同的情況下,膳食GI越低,越有利于血糖的控制和減輕胰島負荷,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但長期的高GI的食物,可使機體對胰島素的需求增加,久而久之使胰島β細胞功能喪失,導致葡萄糖不耐受,最終發展為糖尿病[6,7]。
以往社區進行糖尿病健康教育時,對糖尿病的危害性和防治的重要性說得比較多,對飲食控制的具體方法講得較少,有些社區醫生自己也是一知半解。本課題研制的“GI飲食標尺”,其作用就像每家每戶發放的鹽勺、油壺一樣,易學易用,加上社區醫生詳細的講解和日常指導,不但可以提高患者糖尿病防治知識的知曉率,而且可以幫助患者掌握飲食控制的具體方法。數據表明,干預組患者的FBG、2hPG、HbAlc均有明顯改善。2010年11月14日聯合國糖尿病日,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CDS)、國際糖尿病聯盟(IDF)聯合發布了一項中國糖尿病社會經濟影響研究的結果。初步分析結果顯示:中國糖尿病導致的直接醫療開支占全國醫療總開支的13.0%,達到1 734億人民幣(250億美元),未來10~20年,這一數字還將快速攀升。該標尺制作簡單、成本低廉、便于攜帶、操作簡便易懂,可廣泛應用于糖尿病的社區防治,對治療肥胖,高血脂等也具有一定的價值,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 《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編寫組. 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M]. 北京: 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2008: 70-72.
[2] 葉任高, 陸在英. 內科學[M]. 6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4: 787-789.
[3] 尤黎明, 吳瑛. 內科護理學[M]. 4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6: 413-420.
[4] Jenkins DJ, Wolever TM, Taylor RH, et a1. Glycemic index of foods: a physiological basis for carbohydrate exchange[J]. Am J Clin Nutr, 1981, 34(3): 362-366.
[5] 徐蓉. 仿真食物模具在2型糖尿病患者飲食教育中的應用[J]. 護理研究, 2008, 22(6C): 1612-1613.
[6] 何曉琴, 吳素琴, 陳志明, 等. 食物血糖指數對社區糖尿病患者營養教育效果觀察[J]. 實用預防醫學, 2007, 14(6): 1919-1921.
[7] 周曉英, 趙鵬飛, 趙夢菊, 等. 改良食品交換法結合食物血糖指數指導糖尿病飲食臨床研究[J]. 糖尿病天地(臨床), 2011, 18(3): 122-126.
(收稿日期:2012-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