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目的:了解社區中糖尿病患者抑郁癥狀的患病率,探討糖尿病合并抑郁癥狀的可能影響因素。方法:應用SDS量表對重固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83例糖尿病患者進行調查評定,并對其相關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結果:社區糖尿病患者抑郁癥狀患病率為38.55%,高于正常人群。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癥狀與空腹血糖偏高、體重指數增加、慢性并發癥增加密切相關。結論:抑郁癥狀在社區糖尿病人群中有較高的患病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團隊應予以重視。
關鍵詞 糖尿病 抑郁癥 患病率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58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2)20-0035-03
Study on depression of the community diabetic patients
ANG Min, QIAN Lei, GUO Mei-ru
(Chonggu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in Qi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170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in diabetics,discuss the affecting factors. Method: Eighty three diabetics were interviewed and analyzed by SDS in Chonggu Town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Result: The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in diabetics was 38.55%,which is higher than normal population. High fasting blood glucose, increasing BMI and chronic complication were found to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pression in diabetics. Conclusion: The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in diabetics is high and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ose patients by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KEY WORDS Diabetes; Depression; prevalence; affecting factors
糖尿病是社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已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世界性公共衛生問題。抑郁癥狀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嚴重危害著人類身心健康,因此他被稱為精神病學中的感冒。國內外調查研究報告顯示,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癥狀的患病率分別為31.40%和36.00%,較正常人群偏高[1,2]。為探討糖尿病與抑郁癥狀之間的關系,及其可能的影響因素,2011年3月我們特開展了本研究。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我中心服務的人群包括2個居委會和8個村委會,每個村、居委會的糖尿病管理患者均納入“上海糖尿病管理卡”管理。采取抽簽法隨機抽取福泉居委會及徐姚村委會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診斷與分型標準[3];②本社區常住居民;③無嚴重心腦腎并發癥患者;④能完成全程觀察。排除標準:①雙向性情感障礙和精神分裂癥的患者;②目前濫用酒精藥物者或應用精神活性物質者;③排除智能障礙不能正確回答量表條目者;④患者用過利血平等有關藥物,接受過抗抑郁治療。符合上述條件的患者共83人,其中男40人、女43人,年齡50~87歲,病程1~32年。
1.2 方法
依據Zung氏1965年編制的抑郁自評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由患者進行自我評定,對文化程度低及無法獨立完成者由醫師協助完成量表。該量表反映抑郁狀態的精神性-情感癥狀、軀體行動障礙、精神運動性障礙、心理障礙等4組特異性癥狀,使用簡便,并能直觀的反映抑郁癥患者近一周來的主觀感受。量表包含正題和反題各10項,每項有4個選擇,正題按1~4級、反題按4~1級評分,將20個項目得分相加為總分。抑郁指數=評定總分/80,抑郁指數<0.5為無抑郁,≥0.5為抑郁。
1.3 觀察指標
根據83例糖尿病患者的SDS量表得出各自的抑郁指數及抑郁癥患者人數,算出其抑郁癥狀的發病率,與正常人群抑郁癥狀發病率進行比較。根據各項可能的影響因素,包括糖尿病患者的性別、年齡、FBG、BMI、病程、家族史、慢性并發癥,應用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糖尿病抑郁癥狀患者與糖尿病非抑郁癥狀患者之間有無差異。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l7.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x2 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使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抑郁癥狀患病率
83例社區糖尿病患者中,有32例患者的抑郁指數≥0.5,存在抑郁癥癥狀,患病率為38.55%,較正常人群的抑郁癥狀患病率偏高。
2.2 糖尿病患者抑郁癥狀的影響因素比較
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癥狀組與糖尿病患者未合并抑郁癥狀組間的比較,在性別、年齡、家族史、病程等4項影響因素方面,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空腹血糖升高、超重肥胖、合并慢性并發癥的患者更容易有抑郁癥狀發生,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慢性并發癥包括血管病變、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糖尿病足等。
3 討論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社會競爭的加劇,各種應激源的增多,糖尿病和抑郁癥在全球的發病率呈逐年增高趨勢。這兩類疾病已成為繼癌癥、心腦血管疾病及艾滋病后對人類健康威脅最為嚴重的疾病[3,4]。
糖尿病現已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和腫瘤之后的第3大非傳染性疾病,據WHO 2007年的報告,它是繼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COPD之后的第4大死亡原因[5],已嚴重威脅到全球人類的健康。最新研究數據顯示,我國18歲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為9.70%,已有超過9 200萬的糖尿病患者[6],199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預測到20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將達3億。抑郁癥狀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且是以情緒低落、活動能力減退以及思維、認知功能遲緩為主要特征的一類情緒障礙,嚴重危害人類的身心健康。目前抑郁癥已成為全球疾病中給人類造成嚴重負擔的第2類重要疾病,對患者及其家屬均造成了很大的精神負擔以及生理痛苦。張明園等[7]報道國內正常人群抑郁癥狀的發生率在15.10%~22.50%之間。
該研究顯示,社區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癥狀患病率為38.55%,較正常人群的15.10%~22.50%偏高,與國內外多項研究報告相符。周連華[1]報道糖尿病合并抑郁癥狀患病率為31.40%,Thomas等[2]報道糖尿病人群中抑郁癥狀的患病率為36.00%,Peyrot等[8]報道值為37.10%~45.20%。因此,在社區的工作中,不僅僅要關注糖尿病患者疾病本身的狀況,還需要關注其心理健康狀況,早期發現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癥狀。
其次,本組資料發現,糖尿病合并抑郁癥狀的人群中,FBG偏高與其密切相關(因社區糖尿病患者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極少檢查HbA1c,難以收集資料,故未做分析)?,F代醫學[9,10]認為,抑郁癥狀與糖尿病有著一定的生物學相關性,抑郁癥狀的發生與腦內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功能缺陷有關,可能會降低患者的依從性,加重糖代謝紊亂和胰島素抵抗;糖尿病作為終身性疾病,某些治療措施如嚴格控制飲食、體育鍛煉、長期的藥物治療等,都會導致抑郁癥狀的發生。因此,血糖控制的狀況與抑郁癥狀的患病率相互影響著,要么互相起到良性循環的作用,要么導致惡性循環,所以需要良好的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代謝水平。
另外,本研究資料還發現,BMI增加、慢性并發癥增加這些危險因素與糖尿病合并抑郁癥狀密切相關,性別、年齡、家族史、病程中未見顯著差異。BMI是臨床上用來評定肥胖的一個常用指標,肥胖可能對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及生理帶來復雜的影響,增加胰島素的抵抗性;對糖尿病患者而言,有無器質性并發癥是反映病情輕重最直接的指標,否則將會導致患者的不適,嚴重影響到他們的日常生活及睡眠。這些因素直接影響著糖尿病患者的情緒,對其抑郁狀況又會起到一定的作用。
其實,國內外有不少的調查研究,對于抑郁癥的危險因素研究結果各不相同,不過,對于FBG、BMI、慢性并發癥這3個因素在大多數研究中均顯示與糖尿病抑郁癥狀有著密切的關系[11,12]。所以,積極控制血糖代謝水平、控制患者體重、預防慢性并發癥的產生,對于糖尿病患者有著積極的意義,而早期對危險因素的介入,也可以控制社區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癥發病率。
20世紀后期,心理社會因素與身體疾病的關系被日益重視,人們將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轉向“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這種醫學模式的轉換,使得一部分糖尿病患者的穩定期治療均得以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內進行。社區團隊可以在工作中依托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為糖尿病患者實施全方位、多角度的科學評定。對于尚未并發抑郁癥的糖尿病患者,從危險因素入手,如FBG、BMI、慢性并發癥等方面,定期進行針對性的糖尿病健康教育,預防抑郁癥的產生;對于糖尿病抑郁癥高危人群或已經并發抑郁癥狀的糖尿病患者,社區團隊為其積極治療疾病的同時,如積極控制血糖、預防慢性并發癥等,還要從心理-社會模式入手,減輕或消除其不良因素,包括不能堅持長期的藥物治療、高額的醫療費用、慢性并發癥的增多、生活質量的下降、醫從性的下降等一系列問題,發揮社區團隊的作用,為其制定長期穩定的治療計劃;對于抑郁癥狀嚴重者應及時轉診至專科醫院接受進一步的心理、藥物等治療,以達到全面控制疾病的目的。這對預防或改善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癥狀及其預后有著重要而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周連華, 周湘蘭, 施曉紅, 等. 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癥分析[J]. 中國臨床 醫學, 2004, 1l(6): 7211-8211.
[2] Thomas J, Jones G, Searinci I, et al. A descriptive and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revalence of depressive and anxiety discorders in low-in-come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other chronic illnesses[J]. Diabetes Care, 2003, 26(8): 231l-2317.
[3] 葉任高, 陸再英主編. 內科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2: 797.
[4] 郝偉. 精神病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2: 02-03.
[5] 楊秉輝. 全科醫學概論[M].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2: 218-218.
[6] Wenying Y, Juming L, Jianping W,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 N Eng J Med, 2010, 36(12): 1090- 1101.
[7] 張明園, 任福民, 樊彬, 等. 正常人群中的抑郁癥狀的調查和CESD的應用[J]. 中華神經精神科雜志, 1987, 20(2): 67-71.
[8] Peyrot M, Rubin RR. Level sand risk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ymptomatology among diabetic adults[J]. Diabetes Care, 1997, 20(4):585-603.
[9] 趙緹, 毛紅, 付阿丹, 等. 糖尿病人群伴發抑郁癥的臨床研究[J]. 中國糖尿病雜志, 2002, 10(5): 272-275.
[10] 陳彩秀, 王定佑, 李潤生. 糖尿病并發抑部癥的臨床相關因素分析[J]. 實用糖尿病雜志, 2008, 5(3): 25-26.
[11] 劉彥君, 宋曉菲, 王愛紅, 等. 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癥情況的調查[J]. 中華糖尿病雜志, 2004, 12(2): 123-125.
[12] Egede L, Zheng D. Independents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in national sample of individuals with diabetes[J]. Diabetes Care, 2003, 26(1): 104-111.
(收稿日期:2012-07-27)